超前镇痛在麻醉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2018-04-14 01:1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抗炎药拮抗剂吗啡

郑 靖

(重庆市合川区三汇镇天府矿务局三汇职工医院,重庆 401535)

超前镇痛是20世纪初外国学者提出的一种概念。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超前镇痛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其术后的疼痛感。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超前镇痛的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临床上积累了很多关于超前镇痛的研究成果。本文对超前镇痛的研究进展及在麻醉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1 超前镇痛的概念

超前镇痛是20世纪初由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的一种医疗技术。随着相关学者对超前镇痛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已初步肯定了超前镇痛的效果。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前镇痛可减轻其术后的疼痛,降低其术后的死亡率[1]。超前镇痛的机制主要是阻断患者疼痛的传导,从而有效地降低其外周与中枢敏感化,达到消除或缓解疼痛的目的[2]。

2 超前镇痛的药物应用

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实际上是阻止其疼痛传导的过程。临床上常用的超前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α2受体激动剂及局部麻醉药等。

2.1 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理主要是: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P物质的释放,阻止痛觉神经冲动的传导,达到镇痛的目的。但阿片类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患者长期或大量使用阿片类药物会产生幻觉、昏迷、木僵、呼吸抑制、认知障碍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在使用阿片类药物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时,应注意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高科等[3]选取29例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腹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术中均使用咪达唑仑、吗啡、芬太尼和七氟烷等进行麻醉。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舌下含服吗啡(阿片类药物)进行超前镇痛。在术后对照组患者感到疼痛时,为其使用吗啡进行镇痛。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术后镇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吗啡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能合成前列腺素,并使前列腺素在体内蓄积,同时消除环氧合酶的生物活性,借助机体对内源性炎性因子的反应来阻止外周敏感化,达到镇痛的目的。张会敏、刘爱华[4]选取90例进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结果显示,术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进行超前镇痛的患者,其镇痛的效果优于术中使用镇痛药物进行镇痛的患者。

2.3 NMDA受体拮抗剂

NMDA受体拮抗剂可阻断NMDA受体的离子通道,从而防止中枢敏感化,达到镇痛的目的。将NMDA受体拮抗剂和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超前镇痛,能避免患者发生不耐受阿片类药物的情况。秦敏菊、缪长虹等[5]的研究结果显示,将氯胺酮与吗啡按照1:1的比例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好,其不易发生不良反应。

2.4 α2受体激动剂

临床上通常将α2受体拮抗剂与阿片类药物联合使用。使用α2受体拮抗剂联合阿片类药物对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超前镇痛,能有效地强化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目前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临床上很少使用α2受体激动剂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

2.5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物能阻断伤害性神经冲动的传导。使用局部麻醉药物对患者进行超前镇痛时,即便其意识清醒,也能使其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发生可逆性感觉丧失。何睿[6]对部分进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在术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药)进行超前镇痛。研究的结果显示,进行超前镇痛的患者,其术后早期镇痛效果明显优于未进行超前镇痛的患者。

3 临床上对超前镇痛的争议

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前镇痛能有效地缓解其术后疼痛。但如何选择超前镇痛药物、进行超前镇痛的具体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甚至有部分学者认为,对进行手术的患者进行超前镇痛的效果并不理想[7]。

4 超前疼痛的应用前景

目前医学界对超前镇痛的应用问题存在较大的争议。随着临床上对超前镇痛研究的不断深入及超前镇痛药物的不断发展,超前镇痛一定能充分发挥其临床优势,在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方面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抗炎药拮抗剂吗啡
勘误:
褪黑素和吗啡联合使用能提高吗啡镇痛效果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合理选择降压药物对改善透析患者预后的意义
IVF-ET拮抗剂方案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扳机后的黄体支持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μ阿片受体在吗啡镇痛耐受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