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关系浅论

2018-04-14 01:1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

杨 梅

(灵川县中医院,广西 灵川 541200)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防病治病”、“健康养生”已经成为网络点击率最高的两个词汇,以健康长寿为核心理念的养生文化成为我国居民关注的焦点。从理论上来说,“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文化体系,但这二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一脉传承的中华文化精髓。复兴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积极引导和规范养生文化的健康发展在保障人们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关联性及如何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

1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区别

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和传承历史。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两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属性和为达到其目标所选择的途径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1.1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不同

有学者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观、自然观、生态观和发展观。2)重视正气、中和平衡的生命观、生活观、治疗观。3)燮理阴阳、身心共养、形神兼具、动静相宜、刚柔相济、尤重预防的顺势适时养生观。4)以人为本、济世活人的价值追求。5)大医精诚、淡泊名利的精神追求。6)“医病-医人-医用”的社会责任感。7)以仁存心的医德医风。8)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的临证思维模式。9)凸现自然人文物理的理法方药临床诊治模式。10)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观乎时变、继承创新的治学方式。11)重人文、重继承、重实践、重体悟、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1]。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等内容构成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养生文化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人的健康与长寿。但是,健康和长寿问题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理论上说,构成养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形神兼顾,重在养神。2)虚静养神,开发潜能。3)顺应自然,无为而治。4)修身养性,治国安邦。5)因地制宜,性命双修[2]。可见,养生文化关注的是人体“形”与“神”的调养,强调人的修身养性要与无为而治、治国安邦的政治诉求和安定的社会环境相结合,要及早清理体内不利的因素,并从外界汲取营养,进而达到性命双修的目的。

1.2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文化属性的不同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与中医药相关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它以中国哲学、文学及史学文化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和中医史籍为研究对象,重视对中医理论与临证发展规律的研究,其核心内涵包括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名家风范等。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东方科学和健康医学的代表。中华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健康与长寿。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并将人体的保养和健康纳入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等多层面进行综合考察。养生文化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也有社会科学的属性,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的产物。养生文化的自然科学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人为研究中心,着重研究人体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及预防疾病、防治衰老的具体方法,是谓“养生之道”。养生文化的社会科学属性体现在,养生绝非单纯个体的行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中,社会环境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相关的养生问题进行考察。这使养生文化具备了社会科学的某些特征。

1.3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目标不同

中医药文化以病人为服务对象,强调辨证施治,期望通过遣方用药调节病人的“气”、“神”、“形”,使其体内的阴阳平衡协调,进而达到恢复其身心健康的目标。养生文化以保障人的健康和长寿为目标,期望通过让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达到使其修身、养性的双重目标。在我国的养生文化中,强调人的所有行为都应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只有“道法自然”,采取致虚守静、以静制动、清心寡欲等养生方式,才能达到精神和形体的和谐统一。养生文化的主要内涵是:1)对科学的养生方式进行探索和经验总结。2)对亚健康人群的生活方式进行矫正和规范。3)预先处理可能导致人发病的隐患,驱除潜伏于其体内外的危险因素。

2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联系

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是具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文化体系,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从其内涵和外延上来说具有彼此包容、共生共长的关系。中医药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养生学知识,而养生文化又吸纳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精华。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很难被明确地区别开来。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社会和文明发展史来看,我国的养生文化和中医药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彼此隔绝和独立发展的,两者之间而有着天然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

2.1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互相依赖、互相渗透的关系

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渗透于我国的养生文化之中,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养生文化理论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养生文化的理论反过来也影响和丰富了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可见,养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之间的联系无法割裂,二者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为影响、互为补充、互为发展。脱离传统中医药文化来谈论养生文化,养生文化就会失去原有的根基和灵魂;而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必须不断从传统的养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

2.2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均从其他传统文化流派中汲取养分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均从哲学、儒、道、佛等传统的文化流派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以补充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体系。中医学是世界古代五大传统医学流派之一。中医理论体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代就已经形成,并被归纳于《黄帝内经》中。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起源于《易经》,因而有“医源于易”之说。《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源泉,它以阴阳学说为说理工具,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古代医学应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人体的生理病理机制,形成了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思想。至今,中医药文化仍没有脱离这一哲学思想的支配。养生文化的理论体系与我国古代哲学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养生文化中阴阳协调、五行生克、天人相应等理论均来自我国古代哲学领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天人相应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已经成为养生文化赖以存在的哲学理论基础。我国传统养生基础理论的奠基作《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人与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可见,养生文化以古代哲学作为理论底蕴,以传统中医药养生文化作为发展基石。儒家强调内圣外王、自我建设的养生理念。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与道同体、寻求永生之路的养生理念。佛家强调超越生老病死藩篱的理念。这些学派的理论均不断地为养生文化所吸收和推陈出新。儒家、道家和宋明理学家均重视养生,这必然促使养生文化与其思想产生一种“联姻”的关系。

2.3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均有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特征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均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体系,均有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特征。中医药文化诞生于秦汉时期,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文化体系。中医药文化在不断地汲取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教思想、宋明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在各个时代不断地得到继承和发展。养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一样,也是一个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在当今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生活中存在的紧张感和压力感越来越大,对养生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一现状是养生文化热的主要推动力。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客观事实是,目前中医药文化已经被西医文化边缘化,其发展现状不能令人满意。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我国民众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变迁等因素的影响,开始对中医抱持怀疑的态度。近代以来,国内曾经出现全盘否定中医科学性的现象。建国后,我国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和重视程度不足,中医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西医则得到迅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防病治病、健康养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中医药文化没有很快适应这一时代的要求,正在逐渐落伍。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复杂,但其根本原因恐怕在于,从事中医药事业者没有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没有进行顺应时代变化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诉求的体制性改革,尤其是丢掉了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开放、包容和与时俱进的文化根基和灵魂。现代养生文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除了其能够顺应时代的变迁和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客观形势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能够满足新时代条件下人们对养生和健康生活的诉求,坚持与时俱进,进而能够将古代养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养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要复兴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事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除了要加强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及拓展其外延之外,还必须借鉴养生文化的一些新理念、新做法,在努力保持开放、包容、与时俱进这一根本特征的同时,坚持从体制、资金投入、治疗理念、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现代化的改革,突出中医的特色,探索出将中医药产业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并努力拓展和巩固广大农村的中医药市场。

3 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是复兴中华民族传统医药文化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文化和养生文化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宝石。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它们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文化体系,在保证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近代,中医药的发展曾遭遇过许多的风雨坎坷,很多人在认识和对待中西文化方面产生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包括中医药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人们的质疑,甚至受到严厉的批评。曾国藩、梁启超、胡适等均发表过对中医的批评意见。时至今日,不信任中医,甚至完全否定中医的不和谐声音仍然存在。然而,中医药文化是不容被抹杀的。在新时代,面对西医的强势地位和中医药事业式微的不利局势,中医药界应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进一步发掘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生长点,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复兴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这是中医药院校、中医医院和中医药企业共同肩负的历史使命。

在21世纪,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追求健康长寿、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这是养生文化得以不断繁荣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中医药文化若要完成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借助“养生文化热”这一新的文化生长点,寻求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的最佳楔合点,大力挖掘传统中医药文化宝库中丰富的养生学知识,加紧研发并向市场上推出具有养生和中医药用双重价值的文化产业,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发挥两者的优势和长处。振兴中医药文化的有效途径有二。其一是,借助广播广告、电影电视、书刊音像、演出活动、动漫微博及微信等新闻媒介,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时尚化、民族化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增加人们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其二是,开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中医药疗法,为人们提供确有良效的医疗服务,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例如,定期举办中医药健康教育及义务讲座、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巡回展览、创建药膳食疗机构等中医药文化的服务行业。在振兴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必须规范和促进养生文化的健康发展,使中医药文化与养生文化能够相互增益,共同完成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复兴。

猜你喜欢
中医药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