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研究

2018-05-16 02:18任增武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致残率急性期血肿

任增武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潍坊 262700

目前,高血压脑出血主要通过吸氧、控制血压和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血等内科对症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仍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中西医学者不断加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理想的效果。该课题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探讨中西医结合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及对血脑屏障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42~79岁,平均(62.51±3.26)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 41例,丘脑11例,脑室5例,内囊3例。观察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1~80岁,平均(62.95±3.34)岁;出血部位为基底节区40例,丘脑13例,脑室5例,内囊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本人或家属对研究内容充分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及合并重大器质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静脉营养支持等常规对症治疗,同时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前采用颅脑CT检查出血量最多处并做好标记,行局部麻醉后消毒铺巾,在标记处进行穿刺,穿刺时避免损伤大血管及重要组织,穿刺针穿透硬脑膜后,将内芯与套管插入血肿中心,取出内芯,将血肿吸出后连接引流管,用混合尿激酶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当冲洗液颜色变淡后关闭引流管,3 h后再进行引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急性期给予醒脑静注射液 (国药准字Z41020665)20 mL混合250 mL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1次/d;血肿吸收期采用中药汤剂治疗:组方为黄芪60g,赤芍、鸡血藤、红花、夏枯草、当归尾、伸筋草各 20 g,川芎、桃仁各 20g,地龙 12g,1 剂/d,水煎后分早晚2次口服或鼻饲。两组均治疗3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再出血率、急性期死亡率和致残率。②血脑屏障功能。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治疗后血清脑脊液白蛋白(CSF-Alb)及血清白蛋白水平(S-Alb),以 CSF-Alb/S-Alb计算 BBB指数,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治疗后血清S100蛋白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治疗后MBP水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s)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血脑屏障功能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BBB指数、血清S100蛋白水平及M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血脑屏障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血脑屏障功能比较(±s)

组别BBB指数S100 蛋白(μg/L) MBP(μg/L)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0.21±0.03 0.51±0.06 14.652 0.000 0.93±0.19 1.42±0.22 12.863 0.000 2.97±0.18 3.79±0.23 13.728 0.000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主要由情绪过激、用力排便、活动过量等因素造成,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呼吸障碍、昏迷等,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重、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日后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微创血肿清除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常用的手术,具有切口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术后康复速度快等优点,但是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脑水肿区疗效欠佳,无法改善再出血状况。该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急性期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再出血率及致残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高血压脑出血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宜开窍醒神、宣肺通腑、活血化瘀。醒脑静由麝香、冰片、郁金及栀子制成,具有开窍醒脑、凉血活血之效,主治中风昏迷、头痛呕恶等。而中药汤剂的主要成分为黄芪、赤芍、鸡血藤、红花、夏枯草、当归尾、伸筋草、川芎、桃仁和地龙,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补气益血之效,可有效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修复受破坏的脑水肿区,促进血肿消除,保护血脑屏障功能,避免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该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BBB指数、血清S100蛋白水平及M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有助于改善血脑屏障功能,降低再出血率和致残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艳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和预后分析[J].光明中医,2018,33(3):432-434.

[2]王新磊.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9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3):100.

[3]钱良涛.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5):161.

[4]张阳炯.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3):28-29.

[5]翟秋影.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效果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5):154-155.

[6]田军.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甘肃医药,2017,36(8):677-679.

[7]刘礼雄,褚秋娥.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2):96-97.

[8]向兴刚,安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4):1707-1709.

[9]尹穰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高血压急性脑出血患者缺血缺氧症状及脑水肿症状的改善作用[J].当代医学,2017,23(19):61-62.

[10]赵阳.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2):2229-2230.

猜你喜欢
致残率急性期血肿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头皮血肿不妨贴敷治
急诊脑卒中识别评分量表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血肿复发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问题2:老年患者中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指征?
DWI结合ADC图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并脑卒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