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践研究

2018-06-15 13:16严建香
成才之路 2018年14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道德与法治德育

严建香

摘 要:立德树人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进教学策略,提高课堂实效性。要注重以身示范,让学生有榜样;教学以德为先,让学习有目标、有方向;教育注重实践,让学生有感悟、有收获。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师示范;以德为先;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4-0011-01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奠基时期。德为立身之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为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学最根本的目标是实现和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为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一、以身示范,引领学生成长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任务是“育人”,也就是“教书育人”,或者说是通过“教书”来“育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句话,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想教好学生,自己必须先做出表率,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榜样去影响和引领学生。例如,教学“我送老师一朵花”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尊重老师,体谅和关心老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以“我与X老师”为主题的思想交流活动,让学生们讲述一段自己与老师之间曾经发生的难忘的故事。大家通过讲述交流着心得体会,为“我送老师一朵花”的教学打下了情感基础。学生们的情感因素被调动、师生之间的记忆被唤起后,教师再讲述师恩、师德,就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节课最能体现一名教师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形象和位置,假如没有日常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不注重自己的言传身教,学生怎能从内心说出“谢谢”“老师,您辛苦了”呢?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凭借自身的品德操守和辛勤付出,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教师要想教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首先需要自身品德高尚、知识渊博,这样,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内心,然后才考虑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

二、以德为先,把握树人方向

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能否健康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的“有才无德”,就是德育缺失的结果,只有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先立德后立人,才是教师应该坚持的正確的育人方向。例如,教学“我做志愿者”一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并没有把做志愿者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而是把做志愿者的动机和原因当作关键内容,首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做志愿者”,让他们明白,一个人不能只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一个完整的人,既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做志愿者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让学生明白做志愿者的本质。有了这层基础和铺垫,就解决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从而成功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争做志愿者的主观愿望。在接下来的“怎样才能做好志愿者”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投入、有效。

“以德为先”不仅仅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向,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德,能够入心、走心,能够让一个人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拥有更持久的耐力。一个人,有了“德”,才会有“才”发展和成长的土壤。

三、以做为要,增强教育实效

“实践出真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基础上,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为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按要求去做,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加深理解和感悟、提高认知,在做中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才能真正让“德育为先”落地,才能把“德”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品质。例如,教学“我来做市长”一课时,教师没有把教学局限于教室这“半亩方塘”,没有更多地给学生灌输概念和理论知识,而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把课堂搭建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开阔眼界、提高认知,从而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们参观“城市未来规划展”,然后在公园开展“我做小记者”活动,让学生们以小记者的身份,征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及建议,让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社会”这一概念,从而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最后,再回到课堂,让学生们以“假如我来做市长”为题发表“施政演说”,对城市建设和管理展开讨论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行胜于言,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最终的学习目的,特别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重要。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往往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军场”,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坚持以德育为先,把德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从教师到教学,从课堂学习到社会实践,从知识学习到内化于心灵,教师都要始终坚持把“德”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正所谓只有“根红”才能“苗正”。

参考文献:

[1]李斌雄.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为先”与“教学中心”的关系[J].中国德育,2013(05).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3).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道德与法治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