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护士职业倦怠感状况及与其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分析

2018-06-17 01:44朱燕燕李波
精神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倦怠感总分检出率

朱燕燕李波

职业倦怠感主要是指一种由于工作而引发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主观感觉体验,可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等多个方面,其不仅会明显影响正常的工作状态和生活状况,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抑郁、焦虑等严重的精神症状[1,2]。国内有研究结果表明[3,4],约有59.1%的临床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其职业倦怠感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个体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并且,不同科室的临床护士职业倦怠感情况也有所差异,尤其以ICU护士为甚[5]。本研究着重探讨ICU护士职业倦怠感状况并分析其与抑郁、焦虑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组采用随机抽样、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山东省内四家省级医院、四家市级医院的ICU病房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1)已在医院注册的执业护士;(2)在ICU或内科病房内正常工作至少1年以上;(3)男性或女性;(4)总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5)知晓本研究的相关流程,并愿意配合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6)排除存在严重躯体疾病者;(7)排除存在重性精神疾病者,或已确诊焦虑障碍、抑郁障碍者。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98.33%,剔除3份无效问卷及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率为95.83%。同时,对相应的医院内科病房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作为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剔除1份无效问卷及不符合入组标准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有效率为98.33%。两组在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和最终问卷有效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最终入组115名,其中男23名,女92名;年龄24~42岁,平均(31.34±10.52)岁;工作年限3~12年,平均(7.21±4.07)年;文化程度方面中专13名,大专35名,本科59名,研究生8名;职称方面初级护士8名,初级护师29名,主管护师57名,副主任护师21名。对照组最终入组118名,其中男25名,女93名;年龄23~44岁,平均(32.05±11.79)岁;工作年限3~15年,平均(7.56±4.87)年;文化程度方面中专14名,大专36名,本科57名,研究生11名;职称方面初级护士7名,初级护师31名,主管护师58名,副主任护师22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相应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方法

1.2.1 评价量表 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科室、性别、年龄、工作年限、文化程度、职称、工作情况等基本信息;(2)工作倦怠感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6,7]:共22个条目,受试者按照自己的感受对问卷中的相关表述进行选择,每个条目用0~6分来表示受试者的感受出现的频率,问卷包含情绪耗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这一因子中所有选项均为反向计分)等3个因子,根据MBI总分评分结果,分为无倦怠感(50分以下)、轻度倦怠(50~75分)、中度倦怠(76~100分)、重度倦怠(100分以上),本量表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8]:主要测试受试者1周内的抑郁状态,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从轻至重分别记为1、2、3、4分,所有条目的得分相加记为总分,再计算为标准分,标准分大于50者视为存在抑郁状态,信度和效度均佳;(4)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8]:主要测试受试者1周内的焦虑状态,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从轻至重分别记为1、2、3、4分,所有条目的得分相加记为总分,再计算为标准分,标准分大于50者视为存在焦虑状态,信度和效度均佳。

1.2.2 测试方法 对所有测试对象均采用匿名测试,在安静环境下进行。首先由受过培训的、有丰富测试经验的测试人员,向测试对象说明所有问卷的测试目的、填写方法、注意事项等,要求受试对象当场填写完成,收回前检查问卷完成的情况,如有未填涂的选项,提示调查对象当场补全,检查无漏后收回。测试时间约为三十分钟。测试过程中,测试人员不可对测试问卷的内容向测试对象进行相应的解释和提示。

1.2.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的数据输入SPSS 21.0版进行统计学分析,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检验标准按照α=0.05执行。

2 结果

2.1 两组职业倦怠检出率比较 根据MBI的结果,分别计算研究组和对照组存在职业倦怠感的检出率。研究组中,共有103名护士存在“职业倦怠感”,总检出率为89.57%,包括19名护士处于“轻度倦怠”(检出率16.52%),39名护士处于“中度倦怠”(检出率33.91%),45名护士处于“重度倦怠”(检出率39.13%);对照组中,共有58名护士存在“职业倦怠感”,总检出率为49.15%,包括26名护士处于“轻度倦怠”(检出率22.03%),19名护士处于“中度倦怠”(检出率16.10%),13名护士处于“重度倦怠”(检出率11.02%)。研究组的“职业倦怠”总检出率高于对照组(χ2=44.55,P=0.000)。研究组的“职业倦怠”的严重程度(即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个等级)高于对照组(χ2=57.61,P=0.000)。

2.2 两组MBI、SDS、SAS评分比较 研究组MBI总分及各因子分、SDS、S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MBI、SDS、SAS评分比较

2.3 研究组MBI评分与一般资料、SDS评分、S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将研究组中MBI各因子分及总分与一般资料、SDS评分、SAS评分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年龄、工作年限、SDS评分、SAS评分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而性别(1.男性,2.女性)、文化程度(1.中专,2.大专,3.本科,4.研究生)、职称(1.初级护士,2.初级护师,3.主管护师,4.副主任护师)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BI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DS、SA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呈负相关(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MBI评分与一般资料、SDS、SAS 评分的相关性分析(r)

注:*P<0.05

3讨论

职业倦怠感在工作中较为常见,护士由于其特定的工作性质,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更有研究表明,国内职业倦怠感高发职业排行榜中,护士排名第一[2]。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护士职业倦怠感的检出率为89.57%,普通护士职业倦怠感的检出率为49.15%,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且与普通内科护士相比,ICU护士职业倦怠感的检出率更高,严重程度会更加明显,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当[9,10]。原因可能是在ICU内,患者存在病情更加危重,病情变化更加迅速,患者护理依从性和配合程度较差,缺乏家属的日常照顾等特点,造成ICU护士的日常工作压力更大、工作强度更高、出错几率相对较高等不良状况出现,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况下,容易使得ICU护士产生对工作及自身的否定和内心排斥以及各种不良身心状况的出现,在上述各种负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从而造成了ICU护士对于工作的抵触和反感,即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而高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得ICU护士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方式来及时缓解出现的倦怠感,使得自身的职业倦怠感进一步呈加重趋势。

有研究表明[11~13],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处于较高水平,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在本研究结果中,也对此有所体现,ICU护士的MBI总分及各因子分、SDS评分、SAS评分高于普通内科病房的护士,也就是说,与普通内科护士相比,ICU护士存在更为明显的总体职业倦怠感、情绪耗竭状况、个性化丧失、工作成就感低下以及抑郁焦虑症状。分析其原因:(1)对于ICU护士来说,其劳动强度更大,工作负荷较重,日常操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完善性等要求更高,再加上过长的工作时间占用了原本用于家庭生活、子女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在工作过程中ICU护士更容易感到自身的精力明显不足,因而更易产生对本身职业的倦怠体验;(2)在ICU护士的日常工作中,不仅仅包括常规的医护技术行为,还要同时照顾患者的衣食起居日常生活等等,尤其是在家属绝大多数时间不能随床照顾的情况下,所以ICU护士的工作十分繁重,但是由于社会大众对于上述工作的不理解甚至误解,再加上医院对ICU护士的业务、人文要求也日趋增高,导致ICU护士得到的医院、患者、家属、家人等客观支持和工作认可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使护士常在工作时感到身心俱疲、自我丧失、力不从心等,耗尽自身对于本职工作的积极热情,从而造成了自我个性的忽略丧失以及工作冷漠感的产生;(3)由于ICU病房的特殊性,一方面在ICU病房内的患者病情危重且极不稳定,随时可以出现生命危险,二方面家属无法常规性地陪伴、照料患者,家属既担心、忧虑患者不稳定的病情,又无法参与患者的医护过程,在这种矛盾状况下极易产生焦虑、烦躁、愤怒甚至冲动等情绪和行为,ICU护士作为家属的直接接触者,家属容易将这些不良状况在工作环境中向ICU护士发泄出来,三方面从护理工作本身而言,工作地位相对较低、社会公众认可程度不高、职称晋升机会相对偏少,而这些不良因素综合起来,会大大增加ICU护士的心理及工作压力,因而容易造成ICU护士对于本职工作的成就感偏低的情况出现。ICU护士存在的情绪耗尽、个性化丧失、成就感偏低的状况、因素综合起来,最终表现为ICU护士对于本职工作的职业倦怠感处于较高水平。

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与个人、家庭、工作等综合性因素有关[9,12,14]。研究组MBI总分及各因子分与SDS、SAS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呈负相关(P<0.05),说明职业倦怠感高的ICU护士会同时存在更加明显的抑郁焦虑症状,以及男性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更加明显。可能的原因包括:(1)长期、严重的职业倦怠感的存在,容易让ICU护士出现诸如对当前工作无所适从、对工作前途感觉十分渺茫、容易进行自我否定、忧虑心烦等不良状况,从而出现较为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影响ICU护士的正常工作状态和家庭生活;(2)当ICU护士由于无法排解高强度、严要求的工作状况所带来的情绪倦怠感,产生工作冷漠感以及别人无法理解工作而较少有工作成就感,随着时间的积累,再加上自身缺乏一定的能力、时间、精力去缓解、疏泄这些不良状况,极易产生自身的抑郁、焦虑情绪;(3)男性ICU护士除了要完成ICU护士常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外,还有可能承担更多的器械运输、患者搬运等繁重的额外体力工作,这意味着男性ICU护士需要承担生理及心理的双重工作负担,再加上男性ICU护士还面临着社会地位较低,公众对工作的误解较大,经济收入有限,家庭负担较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容易让男性ICU护士产生对自身能力、工作状况、岗位性质的质疑甚至否定,从而出现更为明显的职业倦怠感。

总之,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抑郁、焦虑情况较为严重,且其职业倦怠感与抑郁、焦虑、性别相关,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保持护士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存在抑郁焦虑状态的护士进行心理辅导,提供咨询,教会其自身调节;另一方面管理者减少可控制的压力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其情绪倦怠感;另外,可以让ICU护士学习放松方法,加强沟通交流,认识到ICU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升个人成就感,从而更好地完成ICU护士的工作。

猜你喜欢
倦怠感总分检出率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安宁市老年人高血压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长程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
外科病房年轻护士自我效能感 工作满意度及工作倦怠感研究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