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东医著两种研究❋

2018-06-22 09:12杨木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少阴厥阴讲义

杨木锐,王 蕾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陈曾源(1873-1939),字泽东,道号达元子,以字行。20世纪最初40年天津市著名中医教育家及社会活动家,曾任天津中医公会主席、国医研究会主席、中医传习所所长兼教务主任、《国医正言》杂志主编,同时又是极负盛名的中医学家。陈泽东为争取中医合法地位而奋战,并为传授岐黄学术办学授业。他一直谆谆教导学员努力研习中医经典,更是倾其心血整理、加注并出版了一系列经典医籍。本文选取陈泽东所撰《国医伤寒课义》及《温病讲义》为研究对象,总结其阐释伤寒的特点和论治温病的特色。

1 阐释伤寒深入浅出

陈泽东在中国医学传习所讲授《伤寒论》而编写了《国医伤寒课义》,他认为本国的文字及语法,凡涉叙事问答类之辞概皆随其事之多寡,言辞之简繁,为章幅之体势。而前贤注解古圣之书,亦多随其原文之体势,不敢断章易意,惟恐致贻离经叛道之讥。因此,前贤所注《伤寒论》为教材之用,皆不符合教学的系统性与学理性。陈泽东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重注《伤寒论》,仿教育部所定国文教科书之模型,以立方式,定名《国医伤寒课义》。

1.1 提纲挈领,重构体系

《国医伤寒课义》首立总纲,割集《素问》与《伤寒论》本文有关六经脉证的正说,分列各经病之首为提纲,统论伤寒病之全局。

《国医伤寒课义》以伤寒三阴三阳、表里轻重之证首列于前,再将六经脉证治法分别注解于后,为本病定为上编。如两感、合病为兼病,如传经、误汗吐下妇人经血有关等病为变病,变象至极为坏病,另定为下编[1]10。并先后治法之次序,举其大略之规模,以作读者之目标,以免方向错迷之弊。

《国医伤寒课义》每有一门之病,即先表明某门,并表明表里轻重证,不计其篇幅之长短,即定为一章。每章首所列各条项,有采集《素问》者,有《伤寒论》本文者,皆各标曰《素问》或曰本文等字,以明根基。

1.1.1 初起本证,表里轻重 陈泽东认为,凡伤寒六经初起之证皆为本证,即伤寒三阴三阳、表里轻重之证。

陈泽东将三阳病分为三门,即太阳病门、阳明病门、少阳病门。然后按表里轻重之证进一步细化,太阳病门分为太阳在表之轻病、太阳在表之重病、太阳在里之轻病、太阳在里之重病;阳明病门分为阳明在表之轻病、阳明在表之重病、阳明在里之轻病、阳明在里之重病;少阳病门分为少阳在表之轻病、少阳在表之重病兼在里之轻病、少阳在里之轻病、少阳在里之重病[1]11-12。

陈泽东亦将三阴病分为三门,即太阴病门、少阴病门、厥阴病门。也按表里轻重之证进行细化,太阴病分为太阴在表证、太阴在经证、太阴在腑之热证、太阴在腑之寒证、太阴在脏之热证、太阴在脏之寒证;少阴病门分为少阴在表证、少阴在经证、少阴在腑之热证、少阴在腑之寒证、少阴在脏之热证、少阴在脏之寒证;厥阴病门分为厥阴在表证、厥阴在经证、厥阴在腑之热证、厥阴在腑之寒证、厥阴在脏之热证、厥阴在脏之寒证[2]。

1.1.2 变证错综,防微杜渐 陈泽东认为合病、两感为兼证,传经、脏邪乘脏、并病、汗出不彻、当汗不汗、误汗、误吐、误下、误火、禁汗、禁吐、禁下、禁水、禁火等证皆为变证,变相至极乃为坏证;寒热虚实、小便异常、大便异常、头痛、咽干咽痛、目眩、耳聋、呕秽吐、烦躁、咳喘、谵语等证皆为杂证[3]。

并强调六经本证初起之时应认清门户,治法恰当则变证较少;而兼证初起之时尤为危险,治法恰当则生不当则死;杂症治法尤需门户清明,相机施治,否则转治转变,转变转乱,不死不休。

1.2 条分缕析,经注分明

陈泽东撰著《国医伤寒课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在中医界普及《伤寒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无论引经还是作注,“条目清晰,俾令读者易记易明,而适用也”。兹以“第二十一章·少阴在腑之热证”[4]为例,说明如次。

陈泽东首先引列《伤寒论》第319条曰:“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第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第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进而注释云:“此邪郁化入腑之证也,本章三条之病,皆邪传少阴本经郁闭入腑而成也,邪热入腑,久停则伤脏,故通利攻热之法,不可缓也。

第一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此乃寒邪在表之时,当汗不汗,水渍入胃,邪热混淆,清浊不分,故协热下利,此下利者,是水泻非痢疾也,咳呕渴者,水停心下也,心烦不眠者,停水之邪热冲心包也,故以猪苓汤,利其水清其热也。

第二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是与太阳病热入血室之证相同,是与热窒闭膀胱,化气不畅之故也,盖膀胱之气,外达周身充皮毛,故热至膀胱,一身尽热,而手足亦与之俱热者,是膀胱之气不畅,脾家运化之力,亦涩滞也,本文对此证未立方,愚经验此证,以桃核承气汤治之,结热解郁血下,可愈,如不至八九日,不一身手足尽热者,则不可按此治法,故本文加一者字以示辨。

第三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是邪传入里,胃肠俱热,故当急为大下之,然六七日是经尽之期,而不大便,方为急下大下之证据,如病在初起之时,有大便只腹胀者,是寒邪在脾胃,当用热通之药,不可下也,经方法律森严固如此。”

陈泽东于各条注释下所列药方,以《伤寒论》原著之方为多,若原列方有不恰当之处而另附之方,或原文无方而另补之方皆为其所拟,同时对所列之方只述方名而无药品,另附《汤头方解》1册,较之随条著方更为简便易记而适用也。

陈泽东是《国医正言》杂志的创刊人兼主编,同时也是医学传习所所长,兼二任于一身,因此将办刊与办学相结合,通过连载传习所讲习教材《国医伤寒课义》,创造了“刊授”这一教学模式。《国医伤寒课义》于《国医正言》“专著”栏目连载,共计连载38期内容。每期连载内容约占6个篇幅,合计5万余字,连载未曾间断,直至《国医正言》停刊。通过期刊连载《国医伤寒课义》,对未能入学听授的社会业医者提供了自学的途径,得到了业医者的认可。山西阳泉的樊书田曾来信指出:“《伤寒课义》,统以熟娴,并亲誊录一本,以资遇症简捷考查。”同时询问陈泽东其他所著医书可否赠阅,达到了推广中医教育、普及伤寒论知识的良好效果。

《国医伤寒课义》对当时中医界普及研究张仲景学说贡献非凡,至今对中医专业人员学习研究中医经典仍具有实用价值。

2 辨治温病承前启后

近代中国传染病流行猖獗,传染病种类繁多,临床症状亦相当复杂,如喉痧、痘、麻等,有感于“惜张仲景《卒病论》遗失,致令后学无所遵依,而《伤寒论》虽有温病之说,亦略及一斑耳,是以后世名家各立门户,玄黄其言不得谓一无所长,但各有所偏”[5]1。陈泽东以袪病为志,搜举前人之精粹,参以一己之经验,因病处方,剖释其义,将自己20余年的研究经验倾注而成《温病讲义》,于1918年农历9月下旬编著完成。

《温病讲义》分为厉气、伏气前后两编,每载一症必说明症之原因及调方用法,调方之义中含君臣佐使、化合攻守之理,全书论治大略按先解后清之法分述。

2.1 厉分清浊,治有常变

陈泽东认为厉气乃天地之戾气,并将其分为清受与浊受两类。凡厉气入于鼻乃为清受,其邪降于天;清受之邪伏于膜原,其发迟,治宜辛平解毒使邪速溃。厉气入于口,乃为浊受,其邪发于地;浊受之邪直入胃腑,其发速,治宜辛凉寒下使邪速消。

表1显示,《温病讲义》所载之方,凡未注明姓名的,多为陈泽东自己根据临床经验所创之方。厉气编收载其所创32方,将瘟疫分为温病常象及各种瘟病,属治疗之正法的处方10首,其余22首为治乖戾瘟疫之方。

表1 《温病讲义·厉气编》所载方剂

陈泽东所创之方皆来源于实践,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兹列举1方说明如下。

豆藿汤方[5]11:药用黑豆卷30 g,藿香6 g,草果1.8 g,雄黄1.8 g,槟榔2.4 g,紫苏叶3 g,粉葛根2.4 g,生甘草(黄土炒)9 g,厚朴2.1 g,右9味水煎服,汗出脉静为度,如无汗再作服,厉毒轻者去雄黄。此方乃消解兼施之法,黑豆消毒保肾,藿香去四时不正之气,雄黄解血中之毒而杀虫,槟榔去瘴气亦能杀虫,紫苏、葛根2味散邪发汗,使邪从汗化,再加甘草固土解毒以成和中共济之功。服本方无汗不解反剧,面赤口渴,舌苔渐黄,脉浮散有力而涩,此邪气壅塞、欲解而不能之征。体实脉有力者,当用吴有性三消饮或刘完素防风通圣散,表里兼攻;体虚脉微者慎用;先用银葛守中散,清解兼保守之法,待其正气稍复,脉力稍壮,仍以三消饮消之,防风通圣散则不可用。

2.2 伏有六气,按因论治

陈泽东指出伏气乃天地之常气,其分风、热、暑、湿、燥、寒六类。伤寒于冬,病不即发,其病于春者则为风病,病于夏者则为热病,病于长夏者则为暑温,病而湿盛者则为湿温,病于秋者则为秋燥,病于冬者则为冬温。

表2显示,《温病讲义·伏气编》收载陈泽东所创33方,伏气温病具体包括风温、热病、湿温、暑温、秋温、冬温六类。

表2 《温病讲义·伏气编》所载方剂

陈泽东所创治疗伏气温病方,亦举1方说明如下。

术附煎方[5]26:药用白术9 g,党参9 g,何首乌12 g,熟地黄24 g,附子9 g,肉桂6 g,橘皮6 g,甘草9 g,右8味水煎服。此为阴阳并补、实本化邪之法,甚误泥于温病忌投参术之说,亦勿泥于误投附桂劫阴之说。本方党参、白术以补阳,何首乌、熟地黄以补阴,此理甚明,人所易晓,而待邪自解之法全赖附子、肉桂之力,此浅学者所以不识也,加橘皮、甘草取其行脾气而和中。服此方数剂气力渐增,饮食渐进,若胸膈不爽、大便秘结则以降中汤解之,不可用承气汤。

陈泽东于厉气、伏气两编所创65方,减去重复方2处(*#标注),其自创或秘授之方合计63首。

2.3 治温方药,颇具特色

经对陈泽东治疗温热类疾病63首方子的常用药物频次及药性进行统计,总结其治疗温病用药的如下特点。

2.3.1 用药轻灵,辛散宣透 陈泽东用药轻灵(即用药轻、巧、灵、动),其常用药物有麻黄(14次)、紫苏叶(9次)、薄荷(8次)、金银花(9次)等为解表药,多属体轻宣散之品。所谓轻者辛散宣透,能去皮毛之实邪。辛散药如葛根(25次)、升麻(5次)、柴胡(5次)亦为其所擅用,其味辛气薄、质轻而浮,能解表透邪、开腠理而发汗,多用于外感六淫、邪在肺卫之证。他将其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不仅以其解表更用其透邪、泄毒,投药灵活。

2.3.2 调理脾胃,重视后天 陈泽东治疗外感温热病,常用脾胃经药,如厚朴(24次)、草果(15次)、陈皮(15次)、枳实(10次)等,此类用药频次偏高,说明治疗疾病以调理脾胃为重点,同时综合调理其他脏腑气机,配伍相关药物以调理阴阳平衡为目的,在具体选择时则偏于轻清芳香透动的花、叶类药物以醒脾化湿。

2.3.3 用药统计,相互印证 陈泽东多用温药、平药,且“甘、苦、辛”3种药味使用频率最高,分析使用频次最高的前3味药,甘草(41次)入脾胃而益气补中,且能缓和药性、调和百药;葛根(25次)解肌退热、发表透疹之效显著,又有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作用;厚朴(24次)行气消积,温中燥湿,善除肠胃气滞、燥脾家寒湿,既能下有形之实滞,又能散无形之痞满,说明注重运用药物气味升降浮沉之理,升中有降,降中有升,调理气机以护脾胃。

陈泽东注重从临证实际出发,吸收经方、时方之长,融合伤寒、温病学说,两部讲义对伤寒和温病的阐释独具特色,论说更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在中医界普及《伤寒论》,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及临床技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泽东.国医伤寒课义[J].国医正言,1934(1):10-12.

[2] 陈泽东.国医伤寒课义[J].国医正言,1934(5):22-24.

[3] 陈泽东.国医伤寒课义[J].国医正言,1935(14):14.

[4] 陈泽东.国医伤寒课义[J].国医正言,1935(8):15.

[5] 陈泽东.温病讲义[M].天津:无,1918:1.

猜你喜欢
少阴厥阴讲义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陈岱孙补充讲义
厥阴病篇再论
论少阴“三急下”
陈岱孙补充讲义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论》第282条之探析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