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胸与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临床疗效差异分析

2018-07-09 09:16高远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8期
关键词:肺叶胸腔镜原发性

高远华

肺癌属于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 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影响。原发性肺癌即为肺内的癌肿为原发性, 肺的各级组织产生异常增生, 进而引发癌变[1]。原发性肺癌发病的原因和吸烟、污染、肺部慢性病久治不愈、饮食、遗传等因素有关[2]。当前, 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胸腔镜和腹腔镜均得以完善, 且在肺癌治疗中广泛应用。和常规开胸手术比较,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更加理想,这种治疗方式不会对患者机体构成较大的创伤, 术后利于患者及早恢复。针对于此, 本次研究撷取近年来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 分析通过传统开胸与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对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诊的10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 所有患者研究前均知情,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愿意配合治疗, 通过病理活检确诊[3]。排除并发纵隔淋巴结者、肺内转移者、肺远处转移者。通过随机抽取双色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观察组男36例,女14例;年龄最小48岁, 最 大70岁, 平 均年龄(59.7±5.1)岁。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年龄最小50岁, 最大72岁,平均年龄(61.4±5.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通过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 实行全身麻醉(全麻)处理, 在患者胸部第5肋间作一10 cm侧切口。然后在直视下将肺叶切除, 并清扫肺门纵隔淋巴结。

1. 2. 2 观察组 通过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 胸腔镜孔经腋前线、腋中线第7、8肋间置入。然后作一1.5 cm的手术切口, 放置30°胸腔镜, 以便全面观察到原发性肺癌患者病灶情况、病灶四周情况。再于患者的侧腋前线内侧第4肋间、5肋间, 分别作一长度为4 cm切口, 将主操作镜置入。将患者的肩胛下角线第8肋间切开, 作一1.5 cm长度的切口, 置入内镜切割缝合设备。需要注意事项:手术操作人员应站在患者的前方, 对患者胸腔镜显示屏完成肺叶切除情况加以严格观察, 完成手术。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48.14±41.62)min、(9.99±1.62)个, 对照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为(145.34±40.11)min、(10.06±1.64)个,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425、0.2147,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手术前, 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情况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 胸腔引流时间(d) 住院时间(d)观察组 50 112.24±29.59a 3.01±0.46a 8.14±2.71a对照组 50 153.34±43.16 3.89±0.62 10.33±3.59 t 5.5537 8.0602 3.4428 P<0.05 <0.05 <0.05

表2 两组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x-±s, mg/L)

3 讨论

肺癌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病症, 近年来每年的发病率以2%左右增加[3]。病症的发生, 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构成威胁。当前,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均发生较大改变, 而这也是导致原发性肺癌发病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原发性肺癌与转移性肺癌存在较大的差异, 后者为转移引发病症。临床主要症状:咳嗽、痰中带血、咯血、胸痛等。若原发性肺癌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症状, 易导致声音嘶哑症状。临床方面多通过早期手术对原发性肺癌病患者进行治疗。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 治疗的效果较佳, 然而手术过程中由于将胸壁肌肉切断, 并需实行对肋骨的牵拉, 所以会对患者构成较大的创伤[4]。与此同时, 术中出血量较多, 手术后易出现严重的疼痛症状, 术后患者需较长的时间恢复。受上述因素影响, 使得患者手术后疼痛症状比较严重, 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治疗效果、患者治疗依从性。为此, 临床方面应寻取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确保治疗方式的安全性、可靠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 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被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肺癌的治疗中, 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属于微创胸部手术[5]。这种手术治疗, 主要通过和常规开胸手术不同肺门游离顺序, 经肺门前、下方单向游离肺门结构。需对肺静脉实行有效处理后, 再对支气管、肺动脉实行处理。经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 不会对患者机体构成较大的损伤, 切口较小且能控制术中出血量, 利于促使患者及早获得康复。此外, 经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 还能促进患者早期咳嗽、咯痰改善, 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症状, 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利于原发性肺癌患者及早康复[6]。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方式适用于不同年龄患者, 且对身体机能和肺部功能较差者治疗也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这种手术治疗方式对于操作人员操作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此手术医师应熟悉掌握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操作流程、技巧, 以确保手术的层次性清晰, 提高手术成功率[7-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 观察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原发性肺癌的治疗中, 应用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 可达到较好的手术效果, 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缩短胸腔引流和住院的时间, 降低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 促使患者及早获得恢复。

综上所述, 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 治疗安全系数较高、可行性强, 手术创伤较小,利于患者术后机体恢复, 值得广大患者信赖, 并于临床应用、推广。

[1] 解明华. 传统开胸与胸腔镜辅助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临床观察.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16(1):42-43.

[2] 孙国龙. 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复杂原发性肺癌的临床效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 8(15):44-46.

[3] 鹿守友, 贾明建.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肺癌手术与开胸手术的疗效比较.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3):37-39.

[4] 万富芳.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 23(6):78-79.

[5] 甘俊任, 杨逊军, 周曼新, 等.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 海南医学, 2017, 28(11):1845-1846.

[6] 谭谦. 胸腔镜下手术与开胸手术治疗原发性气胸疗效比较. 当代医学, 2017, 23(10):1057-1058.

[7] 贾敬周, 薛颢雨, 吴云舒. 胸腔镜辅助下 185例原发性肺癌治疗总结.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13):69-70.

[8] 范盛浩, 葛明建, 谢廷洪, 等 . 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9, 16(6):449-453.

[9] 陈宝钧, 陈治国. 电视胸腔镜与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肺癌的比较.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4):589-591.

[10] 齐拥军. 胸腔镜辅助腋下小切口治疗原发性肺癌. 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35):36-38.

猜你喜欢
肺叶胸腔镜原发性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