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文学的历史性
——以《灰姑娘》和《哈利·波特》为例

2018-07-13 03:27刘蔚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224002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灰姑娘哈利幻想

⊙刘蔚[盐城师范学院, 江苏 盐城 224002]

文学与历史,经常被认为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不同学科,或是将文学视为人类历史上出现的附属品之一,如同建筑、绘画或音乐。文学作品一向被认为是靠不住的资料, 因为它们并非用来提供可靠的数据或明确的历史事实。美国历史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学者拉卡普拉曾提到这一观点形成的原因:文学和哲学文本“所提供的任何资料必须和其他更可靠的文献对照证实之后才可以使用, 因此它们的作用被认为是多余的”①。那么文学在人类历史中到底占据着一个怎样的位子呢?

关于历史和文学的关系,20世纪西方理论探讨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海登·怀特的观点:“历史和小说实在是大同小异,历史叙述和文学叙述并没有本质的区别。”②怀特强调“历史叙述的文学性”, 当然有其一定的道理和批判意义,却往往被引向另一个极端——模糊甚至抹杀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区别。对于文学虚构和历史,张隆溪教授曾评论:“文学虚构虽然不是历史事实,但文学可以给人以现实感,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比一般档案记录更贴近历史的总体和本质。”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如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描绘了19世纪欧洲历史和社会现实,其真实细致的程度甚至超过后世的一些历史文档。因为作者本人就生活在那个时代,他们比史学家们更了解那时历史的真实,而他们的创作动机里应该不会包括改写或是重新发现自己时代的历史。如果说,有人想证明这一观点之于文学的普遍性,那我们不妨直接以幻想文学为例,从这一离现实最为遥远的体裁来看看文学叙述的历史性,探寻掩藏在文本中的历史真实。

一、活着的文化记忆

幻想文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样定义:“虚构的作品,着力于陌生化的背景设定(如异世界或异时空)和角色(如超自然或不可思议的生物)。”《牛津文学术语词典》的界定:“任何一种虚构叙事作品, 此类作品不会对我们熟知的世界进行现实主义的表现。”④显然,两者都只是非常宽泛的界定。相比之下,现代幻想文学作为一个独立明确的文学类型,则有着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初步形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代表作品有金斯利(Charles Kingsley,1819—1875)的《水孩子》(Water-Babies),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1824—1905)的《影者》(Phantastes)和《公主与妖精》(The Princess and the Goblin),莫里士(William Morris,1834—1896)的《世界尽头之井》(The Well at the World’s End)等。进入20世纪后,来自英美两国的众多著名作家,如托尔金(J.R.R. Tolkien)、刘易斯(C.S.Lewis)、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Guin)以及新晋代表罗琳(J.K. Rowling)等人, 将幻想文学带进了大众主流文化,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文学类型的发展。广义上的幻想文学包括“梦幻、寓言、童话、传奇、科幻小说”等多种类型。于是,从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到亚瑟王的故事和中世纪传奇,从荷马史诗和《贝奥武甫》到文学经典如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这之中的很多作品都符合或部分满足幻想文学的基本特征:魔法、想象中的世界和神奇的生物。许多作品的类型和幻想文学的边界亦不分明。事实上,神话、传说和史诗等都是幻想文学的重要来源,这也直接带来了幻想文学的一个主要特点:继承性。

人类早期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口头还是文字的,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幻想的成分,其中一些结构和内容上的基本要素在后世作品中不断被使用展现。结构上的继承一般体现在叙事结构的保留,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梦幻文学。此类型作品的主人公在梦或幻景中经历种种不可思议的事物。这一传统本身根植于古典文学和圣经文学,以但丁的《神曲》、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和“戈文诗人”的《珍珠》为代表,并深刻影响着日后的欧洲文学——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和班扬的《天路历程》到华盛顿·欧文的《瑞普·凡·温可尔》与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均采用了这一框架结构,其中《爱丽丝漫游奇境》更是现代幻想文学早期的经典。内容方面则有着更多的元素,在幻想文学作品中传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勇敢的主角、奇异的冒险、致命的怪兽和神秘的国度已经成为固定模式之一;精灵、矮人、独角兽,神话里的生物连同传说中的宝藏一起成为普遍的存在。这些元素广泛且频繁地出现于各类幻想文学之中,目前风靡全球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就是集众多幻想元素于一身的典型。

《哈利·波特》系列中有两大主要人物:哈利·波特和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校长邓布利多。故事的主人公哈利,年轻勇敢,潜力无限;邓布利多则是智慧且德高望重的长者,同时也是伟大的巫师领袖。后者不但向哈利传授知识和技艺,更是他人生的精神导师。这一模式多次出现在经典作品中,如传说中的亚瑟王和魔法师梅林,《指环王》中的弗罗多和智者甘道夫,甚至是《基度山伯爵》中的爱德蒙·唐泰斯和那位老神甫法利亚也完全符合这一模式。最终,哈利成为肩负使命的优秀巫师并成功战胜邪恶势力——主人公的成长和最终目标的达成,亦是幻想文学的永恒主题之一。当然,也有人指出哈利·波特是典型的灰姑娘式的主人公,因为哈利从一个遭受虐待的十岁孤儿成为身负使命的杰出巫师。

《哈利·波特》继承且融合了欧洲传统文学的众多元素。首先,罗琳对民间传说故事进行艺术组合,尤其是有关巫师的传说。本来,魔法和巫术在欧洲就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基础:巫婆、狼人、会喷火的龙在欧洲就如同佛陀、土地神、狐狸精在中国一样,妇孺皆知,并根植于社会风俗文化的各个方面,自然也就频繁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其次,罗琳从欧洲文明的两大源头——古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与圣经中获取创作灵感及素材。许多人物姓名,形象甚至是故事情节都直接来自其中,如米勒娃·麦格教授(Minerva Mcgonagall)的名字与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Minerva) 相同, 赫敏(Hermione)是希腊神话中美女海伦的女儿之名,瑟斯(Circe)源自《奥德赛》中一位强大的女巫,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路威(Fluffy)几乎就是希腊神话中地狱看门犬的翻版,连制服它们的方式都一模一样:用竖琴声令其昏昏睡去。除此之外,半人马、混血巨人等无一不是读者们熟悉的文学形象。同时,在环境氛围的营造方面,校舍被设置成中世纪风格的城堡,围绕着幽暗的森林和深水湖泊,加上出没其间的各种奇异生物以及难辨真假的相关传说,这些都成功地为小说添加了哥特小说的神秘风味。

从《哈利·波特》中,我们可以看出幻想文学鲜明的继承性和这一特质的固有优势:易被读者接受。而这一与人类历史前进模式——继承再发展——相类似的特性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它使得幻想文学担当着保存、传承并创造文化记忆的三重职能。德国的埃及学研究者扬·阿斯曼(Jan Assmann)发展了哈贝瓦赫有关“集体记忆”的观点,提出了“文化记忆”的概念。文化记忆“负责将文化层面上的意义传承下来并且不断提醒人们去回想和面对这些意义”⑤。文化记忆的传承“需要有固定的附着物,需要一套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⑥,如文字、图片、节日和仪式,而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元素正成为这样一种媒介,但又不同于普通附着物。阿斯曼提出“文化记忆的内容是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⑦。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元素,在经过数世纪的流传之后已经成为包含具体文化意义的象征,从而可以保存这些内容;而它们在无数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品中出现,则保证了其流传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从过去到现在并向将来传递;同时,正因为这些元素不是一成不变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不同的幻想作品会促使这些元素衍生出新的文化含义,创造出新的文化记忆。所以说,幻想文学作品是活着的文化记忆,它既是文化记忆的载体,又是它本身的一部分。

二、隐藏的历史真实

美国学者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关于民间故事普遍性的观点,已经和他的《民间文学母题索引(Motif-Index of Folk Literature)》及“AT分类法”一样被广泛接受。有着类似甚至相同情节、人物、主题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地域、文化中出现流传,据统计光“灰姑娘”这个故事在全世界就有超过七百个版本。这一现象是否是基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类似的发展模式呢?于是,一个文学命题开始帮助学者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发展模式。如果再深入这些文本,那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历史真实便逐渐显露开来,文学作品其实与历史进程同构。作为童话中的经典之作,且又属于幻想文学的基本类型,《灰姑娘》无疑是最佳研究范本之一,因为类似的故事并没有抹杀各个版本自身的特点,幻想的元素也不曾使其完全脱离现实。

诞生于世界各地的版本,不论是仅靠口头流传还是由作家整理加工,都保留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哪怕是在互相紧邻的欧洲各国也一样。意大利作家巴西耳(Giambattista Basile,1575—1632) 生活在港口城市那不勒斯——当时意大利的数个城邦之一。他的《灰姑娘》(The Cat Cinderella)⑧中充满了地中海风情的描写,中世纪的城邦、盛大的集会和各式美食,无一不是意大利的标签。许多版本中,都出现来一棵能帮助女主角的树,如格林兄弟的版本(Ashputtle)里是棵德国的常见树木——榛树(hazel),而俄罗斯的版本(The Wonderful Birch)里则着重强调那是“一株美丽的桦木(a very lovely birch tree)”。 众所周知,桦木遍布于北半球寒冷地区,被称为俄罗斯的“国树”。说完了“风土”,再来看看“人情”。欧洲影响最大的版本之一是法国人佩罗(Charles Perrault,1628—1703)收录在其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中《灰姑娘》(Cinderella)。佩罗出身于巴黎的富裕家庭,他的作品主要供贵族消遣,自然也就反映了当时的上层社会生活。比如说,当时的法国宫廷极端重视繁复夸张的头饰和服装,其故事中就有体现:两个继母的女儿为参加舞会,叫来了发型师和裁缝(hairdresser, patch-maker),穿着有着束腰(stays)的17世纪服饰,还配以 “金刺绣的斗篷(gold-embroidered cape)”和 “双层褶边的头巾(double-frilled coifs)”。同样是服饰描写,爱尔兰版本(Fair, Brown, and Trembling)中女主角穿着的颜色被不断强调,如红白两色的裙子,绿色的斗篷,帽子上红白绿三支羽毛,以及同样是红白绿的鞋。因为这三种颜色是爱尔兰的传统色,爱尔兰国旗就由绿色、白色和橙色三种颜色组成,而绿色更是爱尔兰人的最爱,代表着圣帕特里克日(爱尔兰国庆日)和爱尔兰的象征——三叶草。

童话、传说等都会应社会变革而改变⑨,这是童话及民间文学研究者杰克·齐佩斯(Jack Zipes)的观点。通过比较紧邻着的欧洲三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的版本,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社会变革对故事情节等相对固定的同一童话带来的变化。格林兄弟于19世纪中叶收集整理了约两百篇的童话,晚了巴西耳三百年,比佩罗也迟了不到两百年。正是这段时间上的距离,带来了三个版本里的一个微妙差异:灰姑娘家庭地位的不同。意大利在16世纪还是由城邦组成,于是女主角的父亲是一位王子,她在城中的盛会上遇见了一个城邦的国王;17世纪的法国处于其封建制度的顶峰,灰姑娘的父亲是一名贵族,她在宫廷舞会上与王子初见;而到了格林兄弟的故事里,灰姑娘就只是出生在普通的富裕商人家里。这一家庭背景的变化,表明了人们在两三百年间对于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认识的改变。19世纪的欧洲,贵族已经逐渐衰退,而新兴资产阶级的地位正在上升。另一有力的例证就是:佩罗的故事里法国王子只邀请了出入宫廷的贵族妇女参加舞会,但格林兄弟版本里的舞会则是不分阶层地邀请了全城美丽的女子。

在现代幻想文学中,仍然可以发现这样与现实历史的联系。托尔金用他的“第二世界”理论,创造了一个气势恢宏,且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中土大地。但细心的读者总能感到,抽着烟斗的老比尔博极像退休后的英国绅士,霍比特人田园牧歌式的家乡夏尔就是另一个宁静的英国乡村;而邪恶巫师萨如曼的巢穴,犹如现代的工业废墟般贫瘠荒芜,使人联想起19世纪后期英国工业化城镇的严重污染。即使作者本人否认《指环王》影射了两次世界大战,读者却不自觉地将故事与现实联系比较起来。

现在回到那个风行全球的小说,十三岁的男孩巴里在亚马逊的《哈利·波特》页面上留言说:“这是一本虚构的书,却如此真实,因为作者将(书中的)东西与我们现在熟悉的联系到一起。”这位小读者的话揭示了小说除了非凡的想象力之外的另一大特点:现实性。罗琳在书中将魔法世界与麻瓜们(书中的普通人)的世界平行并置,比如,哈利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伦敦国王十字车站搭乘去魔法学校的特快列车,只不过他是在虚构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出发;通往巫师集会的秘密路口就在街边小酒吧的后院,这样不起眼的酒吧在伦敦也很常见。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是苏格兰式的美丽城堡和精英寄宿制公学的混合体:古老的校园、悠久的校史、特制的校服,哪一样都可以从英国贵族公学那儿寻得踪迹,像伊顿或哈罗德公学。比起那些经典或是设定在中世纪的幻想文学,罗琳的小说带有更多的“现代性”,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出现的活点地图,哈利可以从地图上追踪学校内每一个人的位置,这样的地图和使用方法一定会让热爱电子游戏的读者们备感熟悉。由此可见,无论是以“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的童话故事还是设定为“架空世界”的幻想文学作品,都是基于现实和现实经验的文学虚构,都与人们的生活体验和记忆密切相关。

结语

幻想文学就像是一面凹凸镜,无论镜中的影像已经如何扭曲变形而虚幻,它始终是现实世界的照映,这也是文学的共同特性。文学不是历史的单纯附属品,两者更不是永不相交的空间平行线。文学和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共同点,使得文学成为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学以其自身的方式见证记载着历史,传承创造着人类的文化记忆。

① 多米尼克·拉卡普拉:《历史、阅读与批评理论》,宋耕译,《国外文学》1999年第3期。

②③ 张隆溪:《记忆、历史、文学》,《外国文学》2008年第1期。

④ 本文所引用的英文原文部分皆由笔者翻译,此定义原文为“imaginative fiction dependent for effect on strangeness of setting (such as other worlds or times) and of characters (such as supernatural or unnatural beings)”;后一定义原文为“a general term for any kind of fictional work that is not primarily devoted to rea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known world”。“fantas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09.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18 September. 2014 .

⑤⑥⑦ 黄晓晨:《文化记忆》,《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6期。

⑧ 本文所引用的灰姑娘故事各版本均来自 D. L. Ashliman的版权网页 “Folktexts”. “The Cat Cinderella.” (Basile,Giambattista). “Ashputtle.”(Grimm, Jakob and Wilhelm).“Cinderella.” (Perrrault, Charles). “Fair,Brown, and Trembling.” (Ireland). “Cinderella.” (Italy).“The Wonderful Birch.”(Russia). Ashliman, D. L.Folktexts. 30 November, 2005. Pittsburgh University. 23 December, 2014 .

⑨ Zipes, Jack. The Brothers Grimm: From Enchanted Forests to the Modern World[M]. New York: Routledge, 1988:141. Rpt. in Academic Writing for English Majors[M]. Ed.Linell Davis. Vol. 4.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 55.

猜你喜欢
灰姑娘哈利幻想
赌局的智慧
哈利·波特在中国的20年
哈利的花毛衣
帮灰姑娘数红豆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锁不住的幻想
倒霉的灰姑娘
幻想画
幻想画
幻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