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文化建构研究

2018-07-13 03:27沈春鹏张瑞坤河套学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蒙古族题材草原

⊙沈春鹏 张瑞坤[河套学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我国第一部少数民族文学剧本《塞上风云》诞生于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1940年改编成同名电影,新华电影公司出品,1942年上映,开创了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先河。蒙古族题材电影不仅能够展现独特的地域景观,更重要的是蒙古族题材电影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镜像表达与传播,通过影像空间来展现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婚嫁节庆、歌舞场景以及心理素质等。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场域的存在,带来了颇具文化独特性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想象。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文化想象自然体现出草原文化的内涵。“所谓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学艺术等。”“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本文拟从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视角出发,围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建构之崇尚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崇尚自然,就是草原民族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社会、人与人和睦相处思想的概况,体现了草原民族与自然环境兼容和谐、息息相通的密切联系。”蒙古族人民由于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态脆弱,所以他们很早就有了环境和谐意识:四季游牧,逐水草而居,保护草原上的幼小生命,他们认为草原是蒙古族的生命。影片《草原晨曲》(1959)描绘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城市包头建设成为“钢城”的伟大时刻。影片中汽车作为现代化的工具,进入草原后,给草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与草原和谐共生,同时也隐喻着草原人民对未来产生思考,即如何做到自然与现代的和谐共处,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科学的生态观念。

影片《草原上的人们》(1953)是一部以蒙古族生活为题材的电影作品,通过描写蒙古族青年萨仁格娃和桑布之间的爱情故事,赞扬了蒙古族人民积极创造幸福生活以及保护草原的战斗精神。影片开头有这样一组镜头:大远景是辽阔的大草原、成群的牛羊,中近景是一位美丽的姑娘萨仁格娃正骑着马寻找她的伙伴乌尔莎娜,近景是乌尔莎娜正在用粉笔演算,然后是萨仁格娃下马抚摸着正在吃草的小羊羔……一幅美丽和谐的草原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歌曲《敖包相会》的烘托更能让观众产生对草原的喜爱和向往。影片《天上草原》(2002)讲述了一名汉族孤儿虎子被雪日干带到草原生活,最终战胜自我的故事。影片中宝日玛出场时导演安排了这样一组镜头:远景是宝日玛牵着马车走在湖边,中近景是宝日玛提着水桶向水车中倒水,大远景是蓝天、湖水。导演通过镜头的切换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草原的自然之美,而且也赞扬了草原人民的勤劳、勇敢、质朴、宽厚的本性。

二、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建构之践行开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开放是时代发展所需。“践行开放,就是不封闭、不保守,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理念,体现了草原民族胸襟开阔、包容大度、豪放坦荡的民族性格和勇于自我突破的精神境界。”影片《圣地额济纳》(2010)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为了中国的卫星基地建设,额济纳人民忍痛割舍了自己的生存家园,在部落首领纳森嘉的带领下西迁的故事。“为了卫星能够成功上天,德格玛的父亲奉献了自己的生命,而吴文刚、策博克与德格玛也同样牺牲了各自的爱情,影片中多次出现几次大的卫星发射画面,不动声色地告诉人们,为了卫星上天,额济纳人民奉献了自己的家园,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和爱情。”这体现出蒙古族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包容胸怀和无私奉献精神。

影片《季风中的马》(2003)是一部描写草原荒漠化给蒙古族人民生活带来深刻变化的影片。“影片多次提出将马卖掉,对于乌日根来说,卖掉马等于失去了草原的精神。在影片中,马是草原文明与现代文明之间对立的象征之物,是牧人与草原的联结之物,他不想离开草原,不想抛弃传统。影片结尾处,乌日根带着儿子走向城市,在几番挣扎与抗争之后,乌日根选择了接受,放生白马,拆卸蒙古包,向火神拜谢,向新生活迈进。”这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徘徊于现代文明与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现实人生。影片《长调》(2007)以长调为线索讲述了其其格回归草原的故事。其其格是内蒙古著名的长调歌唱家,她为了弘扬蒙古长调艺术来到北京。电影通过描写她在北京的人生困境,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在现代文明中谋求生存发展的艰辛历程。影片中,当其其格离开北京回到草原时,现代文化与传统文明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当草原文明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时候,蒙古族人民选择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兼容并蓄、开拓进取的文化态度。影片《额吉》(2010)以一位上海孤儿在草原上的心灵成长为内容,在将近30年的时间跨度中,完全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体现草原母亲的博大胸怀和无私大爱。影片中“苹果树的祈祷”的画面令人难忘,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棵棵结满果实的苹果树,绑满了蓝色的飘带,树下小男孩张开双臂祈祷,仿佛在诠释着草原民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生命的礼赞。

三、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建构之恪守信义

《论语·为政》中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他能办成什么事。《礼记·大学》也提到,与人交往,关键是讲信用。草原民族是以恪守信义著称于世的民族。影片《天上草原》(2002)讲述了一个八岁的男孩虎子因家庭原因而变得沉默寡言,雪日干为了挽救孩子将孩子带进了草原,在雪日干一家人的帮助下,虎子克服了内心的忧郁,最终战胜了自己。正如导演塞夫自己所说,《天上草原》不是直奔故事去的,而是直奔人的内心去的。电影表达了人们对生态的爱护,相互之间的宽容,以及人们的善良和爱。当虎子已经融入草原生活的时候,雪日干为了遵守当时的承诺,还是强行将虎子送到其亲生父亲身边。临别之前他告诉虎子:“我们蒙古人是守信用的,说话是要算数的。”这不仅表现出蒙古族人民质朴宽容的本性,更体现了蒙古族人民恪守信义的生活态度。

影片《成吉思汗的水站》(2007)讲述了成吉思汗当年穿越戈壁,正值饥渴难耐时,一个牧人给了他水喝,成吉思汗便让牧人在戈壁上建造水站,帮助过路人的历史故事。影片中奥特根为了践行儿时守卫水站的诺言,放弃了去城里生活和接受教育的机会,选择留在草原。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奥特根依然守卫着沙漠中的水站。成吉思汗提出“忠”“诚”“信”是治国之大道。影片《斯琴杭茹》(2009)讲述了成吉思汗的第32代嫡孙斯琴杭茹的悲喜人生。导演精心选取了她少年、青年、中年三个阶段的图景。斯琴杭茹和蒙克的感情始于童年的友谊,分别多年以后,两个人在河边偶遇,然后,他们一起送奶酪、扎羊圈、背诵《金马桑》……后来,蒙克在保护成吉思汗陵迁徙的斗争中牺牲。蒙克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用鲜血写下了一首诀别诗《希日塔拉》:“在这金色的沙丘上,眺望我遥远的故乡,思念我心爱的亲人,在这没有纸张的地方,只能用身上的布衫,在这没有笔墨的戈壁,用鲜血诉说我的真情……”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斯琴杭茹的爱情,对过去感情的承诺和责任,以及对家乡故土的思念之情。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仁义”文化思想,“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是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蒙古族题材电影不仅能够展现独特的地域景观,更重要的是蒙古族题材电影能够对民族文化进行镜像表达与传播。本文围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三个维度来展开论述,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猜你喜欢
蒙古族题材草原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蒙古族风格合唱艺术的中西融合与创新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