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视角下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解读

2018-07-13 03:27孙洁王燕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互文性相似性白雪公主

⊙孙洁 王燕[山西大同大学, 山西 大同 037009]

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取材于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但又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截然不同,巴塞尔姆将童话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构,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使《白雪公主》表现出新的、另类的风格,带给读者新奇的体验。人们对《白雪公主》的评价是多样的,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一种评价认为,《白雪公主》体现了后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后现代文学作品的典型之作。作者通过整合的手段,将后现代的多元化“碎片”进行聚合,从而表现出文明社会中人们各种各样的无奈。另一种评价是否定性的,他们认为巴塞尔姆打着童话的旗号,玩弄招摇撞骗的把戏,是对《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玷污,应该归入垃圾类文学。本文基于比较视角,将《白雪公主》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进行解读,以期通过互文性解读,深层次地把握《白雪公主》的内涵,获得全面而理性认识。

一、理论构建:互文性理论阐释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的《巴赫金:词、对话、小说》一文中。在该文中,作者对互文性进行了这样的阐释:“任何文本都仿佛是某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又被称为文本间性,它的内涵比较丰富,透视互文性的核心内涵,互文性既注重文本相互之间的联系,又关注文本之间的转换,因此互文性涉及文本的三个层面:一是文本属性,二是文本创作,三是文本接受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互文性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互相纳入,也是不同文本之间产生关系的典型特征。

(二)互文性特征此后,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又对“互文性”定义进行了新的阐释,并对“互文性”的特征进行阐述,她认为“互文性”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广泛事实性。所谓广泛事实性,是指互文性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客观事实。这就导致了不同文本之间互文性的存在。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只要一种文本中表现出与另外一种文本相似或者相近的痕迹,我们就可以说他们之间存在互文性。第二,文本全新性。文本全新性是指互文性的形成不是一味、单调的模仿,而是通过吸收与转换的方式,形成新的文本。因此,新的文本以吸收与转换为主要方式,是一种新型的文本构建行为,融入了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属于创造性活动。第三,理论创造性。互文性具有理论上的创造性。首先,它取代了“主体间性”,这体现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性;其次,它确立了“文本间性”。互文性理论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取代“主体间性”,而是形成全新的理论,是对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修正与发展。

(三)互文性视角下的《白雪公主》依据互文性确立的“文本间性”,可见文本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在解读《白雪公主》时,既要考虑到文本之间的联系,又要把握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对《白雪公主》的解读,需要我们将之与《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进行比较,我们不能否定《白雪公主》移植了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素材,但是,我们又要看到《白雪公主》进行了全新的构建,生成新的意义,文本形式也进行了创新,带给读者新的审美体验。

二、文本解读:《白雪公主》的多重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为我们解读《白雪公主》提供了新的视角,我们可以从文本意义、形式与审美效果等维度透视《白雪公主》的多重互文性。

(一)意义构建的互文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具有持久的影响力,作者将小说命名为《白雪公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想借助童话的影响力,引发读者对这篇童话的联想,通过联想感受到两篇文本之间的相似性。第一,人物形象的相似性。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这篇童话中,人物主要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他们共同生活在森林中;《白雪公主》这篇小说中,主要人物还是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只不过人物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森林移植到现代的美国城市。不仅如此,童话与小说中都安排了邪恶的女性形象,童话中是邪恶的王后,小说中是邪恶的女巫的形象。第二,故事情节的相似性。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与小说《白雪公主》除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相似性,在故事情节上也存在相似性。两文中,尽管围绕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之间的故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情节主线是相似的,都是围绕白雪公主与王子的情感展开,因此二文互文性特征显著,童话人物与故事情节的比较将有助于解读《白雪公主》这篇小说。除了上述相似性,童话与小说的差异性也是比较显著的。首先,人物关系上存在差异性。在童话中,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关系是和谐的,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却不和谐;在王子形象的塑造上,童话与小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童话中的王子形象是阳光的,小说中的王子则胆小、怕事、庸俗。最后,从意义构建上分析,童话与小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尽管童话与小说在人物形象与情节方面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但都是为文本意义构建服务的,童话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文本中不仅散发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而且充满浓郁的英雄主义,尽管善恶交织、美丑共存,但是童话故事最终是朝着人们的预期推进。小说则通过互文性手法,从意义上实现重构,揭示了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性与社会现实,人性与社会的美丑界限不再那么清晰,逐渐变得模糊起来。

(二)文本形式的互文性童话与小说除了在意义构建方面的互文性之外,在文本形式上也具有互文性。从整体上分析,童话与小说存在显著的互文性。目前对于童话与小说的评论观点众多,但是我们审视小说《白雪公主》,能够发现小说作者在整体框架构建上,借鉴的痕迹明显。尽管人物的角色与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带给许多读者异曲同工之感。小说的作者对于整体形式上的借鉴并不忌讳,相反,形式上的互文性是小说作者有意识的创造,也是重要特色之一。从细节分析,细节上的互文性处处可见,这些“碎片”构成了小说作者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小说《白雪公主》本身而言,它是“碎片”的堆砌,107个小节,可以视为后现代主义“碎片”集,各章节之间不仅在长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最长的章节字数多达一万多字,最短的字数只有20多个字,而且小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过渡也不明显。小说这种细节上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借助互文性通过这种互文性,我们不难发现“碎片”间的组合方式是多元的,这也体现了小说解读的“多元性”。此外,小说《白雪公主》的作者巴塞尔姆还注重语言文本与非语言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小说不仅注重语言表述,而且还运用非语言文本加以表述。不仅如此,即使在语言文本形式上,小说作者还借助特定的形式凸显小说视觉效果,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觉冲击。

(三)艺术审美的互文性文本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类型不同,主要包括快乐型与极乐型等。这两种审美体验造成不同的心理情绪与心理状态,前者往往能够带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后者则不然,它带给读者一种不舒适感,是物极必反下的产物。小说《白雪公主》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怎样的审美感受?显然它属于后者,即极乐型审美。从意义构建上来说,《白雪公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多样化的意义的视线需要具有一定的阅读基础,需要读者借助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阅读支持,离开这些阅读作为支持,这些意义的实现就没有了着落。这种特点体现在作者的文本创作过程中,读者被动地被作者带入互文性创作过程中,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消费者,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读者在阅读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在阅读积累的作用下,读者基于对童话的阅读审美,进而对小说《白雪公主》产生了同样的阅读审美期待。但是小说的作者并没有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而是造成有悖于童话的审美感。人物相似、情节相似,但故事大相径庭,主人公不再是童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真善美不再,相反给人以平庸、猥琐之感,读者的审美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相反受到严重的挫伤。

童话故事的情节发展,不管情节如何变化,如何曲折,变化中始终保持着不变,这就是“因果相生”,这条主线是不变的,结局也是可以预期的,即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小说则不然,它是后现代“碎片化”的堆砌,情节发展缺乏主线,不仅如此,各个碎片之间的关系也不明显,不像童话故事中的“因果相生”。童话《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在情节上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是愉悦的,是透明的;而小说《白雪公主》带给读者的是一种焦虑感,甚至部分读者会产生一种挫败感。但这种感受不是绝对的,因为互文性,读者在阅读深入的过程中会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总之,互文性是客观存在的。小说《白雪公主》正是作者巴塞尔姆互文性策略的一种大胆尝试,使小说富有丰富的内涵,也在形式上给人以新颖之感,读者的阅读体验会更加丰富。《白雪公主》创作的独特性需要我们基于互文性进行文本解读,这样我们才能领略到小说的艺术精华。

猜你喜欢
互文性相似性白雪公主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分析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雾凇岛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万圣节变装秀
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的故事
潜析结构 把握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