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07-13 03:27夏习英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名作欣赏 2018年33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爱国主义精神

⊙夏习英[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对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面对充满机遇而具有挑战的全球化现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任重而道远。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大学语文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大学语文课上通过品读爱国经典,培养浩然正气,在古今文学精品的熏陶下,不仅获得工作和生活必需的文学知识,更促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这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民族自豪感责任感,从而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大学语文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旨在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一、必须对大学语文进行准确定位,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大学语文教师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教学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弘扬爱国主义和积极向上的思想为主旨。古今中外的名人佳作数不胜数,大学语文教学从纷多杂乱的文学作品中,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挑选出凝聚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名篇佳作进行教学。譬如爱国诗人屈原对祖国无限挚爱的火热的感情,那纯洁高尚的人格,那坚持理想、忠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精神都深深地激励着后人。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屈原精神的感召力更是非常巨大。屈原那些用人格和心血熔铸成的动人诗篇,滋养了后世进步作家,从贾谊、司马迁到李白、杜甫乃至郭沫若,无不深受其影响。两千多年过去了,但屈原犹如民族史上的一颗明珠,以其璀璨夺目的光彩吸引着无数文人志士,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共鸣缘于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力量和深沉的爱国精神。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素材,授课时要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在教学中, 在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作家的事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通过品读爱国经典,大学语文将经典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传递给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不仅将知识传递给对方,更要将情感传递给对方,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注重以传统优良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我行为。

二、挖掘文学作品中的价值观引领的教育功能

通过对优秀文学作品专题学习,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变传统语文课堂逐篇精讲为“以一带十”,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专题教学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发挥语文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思想,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理想和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与吸收中外文化的精髓与内涵,塑造积极健康的心态、乐观进取的精神,培育大学生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追求精神。比如在大学语文课上,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史记·孔子世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理解孔子在春秋动乱之际和流浪生涯中,所自觉焕发出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他的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世界大同的统一观,重视仁政德治和社会教化的价值观,提倡安民、富民的民为邦本观,弘扬积极有为、尽瘁国事的民族气节观,重视文化教育辅政和育人的功利观等已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人类智慧的长河,并对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产生着积极和广泛的影响。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三、大学语文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战国策》中丰富的历史故事,给后人极具借鉴意义的范例。通过《战国策》作品选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战国策》一书,在鞭挞谴责昏君佞臣的同时,也歌颂赞扬了一批明主良后,忠臣贤士,如:勇于革新、倡导胡服骑射、具有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足智多谋、具有远见卓识的冯谖,自尊自信、不慕权势的颜斶,不畏强暴为国冒险的唐且,重然诺轻生死以报知遇之恩的荆轲、聂政等等,作者赞颂了他们的优秀品德,对他们的作为、经历或遭遇,倾注了满腔褒扬之情。这是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典型素材。《战国策》中关于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制定高瞻远瞩的商业战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这些智慧即便现在来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授课时要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举办人文知识竞赛,有效发挥大学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利用第二课堂,定期举办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通过对中国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鉴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文知识竞赛的引领,增强其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有“中国心”,做“中国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不同意见之间的互相辨析,畅所欲言。提倡学生勇于练笔,也可以有选择地提供一些题目,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对习作中的某些有代表性的不足及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加以改进,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字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来说,就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精神涵养熏陶解决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匮乏、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从根本上改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薄弱、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综合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爱国主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