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为驱动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8-08-02 06:33朱航宇李建立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朱航宇 李建立

摘要: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仅通过学科竞赛这种传统的单一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本研究探讨以学生科研和学科竞赛为驱动的培养模式,建立虚实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将虚实结合的教学体系整合为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层次,以加深创新实践体验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层次。这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在高校,仅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来共同培养。基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让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可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一、学科竞赛单一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不少高校把学科竞赛纳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但大多数高校的学科竞赛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科竞赛项目繁多,学生无法合理选择

如今,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及行业竞赛项目繁多,为更多学生参与竞赛提供了机会,但是很多竞赛与学生平时所学无关,学生无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选择,是目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面对众多的学科竞赛项目,学校、学院、创新创业部门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切实从满足学生需求及学生发展的角度组织比赛。

(二)对学科竞赛不重视,规章制度不健全

部分高校相关部门在学科竞赛上没有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日常化的管理,没有把学科竞赛列入常规工作,只在学科竞赛开始前临时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短时间的准备,或缺乏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仅由教师和学生准备参赛事项。这些都会导致参赛教师和学生的准备过程不够顺畅,最终影响参赛成绩。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学生和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学科竞赛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努力,学生和教师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科竞赛不同于课堂教学,若没有可行的激励机制,将会大大降低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四)缺乏足够的经费,学科竞赛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

学科竞赛对参赛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获得较好的成绩,学生需制作出模型作品、实物样品。有些工科类竞赛,更是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才能获得优秀的设计作品。因此,学科竞赛的各类费用逐年上升,很多高校经费有限,便采用选拔的方式,推选出极少数人参赛,未选拔上的学生则无缘参赛。

二、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型培养模式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研项目训练等方式,培养一批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并将部分竞赛或科研项目的内容转化为具有操作性的实践创新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提出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举措。

(一)良好的政策支持

为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制定了《学生学科和科技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及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生专利创造活动促进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在本科生实践教学中设立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额度为3000元。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同时,学校科技处设立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绿色通道,鼓励引导学生将创意进行总结,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并予以资助。

(二)以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两条主线为驱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在理论教学中,采用演讲比赛、辩论赛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多形式科技竞赛。通过参加国际国内网络炼钢挑战赛、全国高校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及综合技能大赛等多形式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生产实践和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参加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活动,促进了学生多视角工程能力的形成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教学中,学校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加强学生对工程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和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组队比赛过程中的协作,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引导学生依托教师承担的各类工程实践科研项目,完成创新学分和毕业论文。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申报各类创新科研基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行科研导师制,开设写作科研训练课程,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完善创新平台,营造创新环境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建立虚实结合教学方法,采取阶梯递进式教学方式,将虚实结合教学体系整合为两个层次:一是以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为导向的理论教学层次,二是以加深创新实践体验为主导的实践教学层次。

1.线上与线下互动

开展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设“冶金概论”慕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互联网课程,改变教師单向传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实现系统性讲授与碎片式学习的有效组合,实现“教、学、评、测、练”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设信息检索与利用、科研、写作与报告综合训练等课程,提升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2.实践与仿真互补

校外建成了武科大一武钢国家级工程教育示范中心、“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生产实践基地;校内建成了首批国家级冶金工业过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冶金全流程物理模拟实验室,结合网络虚拟炼钢系统,创建了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熟悉工厂设计、设备机构和生产操作,有效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直观性、易重复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开发了可应用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冶金生产工艺全流程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现平时看不清、看不到的工艺细节。生产实践与仿真实训相互补充,集“教、学、做、考、赛”五位一体,使学生深入了解复杂的矿冶生产工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上举措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以材料与冶金学院为例,近年,学生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发明专利62篇(项),获国际和国内虚拟炼钢挑战赛学生组冠、亚、季军奖等7项,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一、二、三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银奖1项,冶金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二、三等奖3项,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二、三等奖2项,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其他竞赛奖励1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项。教育成果得到了广泛好评。

三、结语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单一学科竞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完善的政策、平台等支持。本研究提出的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驱动型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指引学生迈入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的大门,是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责编:群平

猜你喜欢
学科竞赛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围绕科研项目建立定密管理框架的探讨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课程群组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以学科竞赛为依托 助力创新型人才培养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