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

2018-08-02 06:33蔡宇侯佳君
河南教育·高教 2018年7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慢就业高校毕业生

蔡宇 侯佳君

摘要:与传统的积极就业或者主动创业不同,“慢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慢就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慢就业”群体的求职心态,也有利于高校就业工作的开展。笔者在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个人过高的求职期望、求职者的主动选择以及求职者家庭条件的优越是造成“慢就业”现象的主要原因:“慢就业”现象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高校应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指导

近年,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比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麦可思研究院6月份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6%,三年来,该数据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毕业半年后的去向调查显示,4%的学生在继续寻找工作,5.4%的学生选择暂不就业。腾讯也在2016年发布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指出52%的“95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但剩下48%的人选择回避就业,这种现象被称为“慢就业”,即应届大学生在毕业后并不选择立刻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求学深造,而是暂时放空一段时间,或在家陪伴父母,或外出游历,或进行创业考察,或通过兼职、支教、学习技能、游学等方式积攒经验,在此过程中慢慢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等时机成熟再就业。

传统观念认为“毕业即就业”,因而“慢就业”现象的出现受到不少人的质疑,认为这是毕业生懒怠心理的表现,或者是逃避就业压力的消极就业观在作祟。事实上,“慢就业”在国外早已不是新兴事物,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会选择过“间隔年”,不马上升学或就业,而是游历、参加志愿活动等,以增加阅历、增长见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应当积极关注“慢就业”这一现象。首要任务是分析“慢就业”现象的成因,然后分析“慢就业”的利与弊,最终深入探究高校如何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方式,来适应青年学生不断变化的求职心态与行为。

一、“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受就业难的形势所迫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目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上升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这也是我国就业新形势的显著特征,其典型表现是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并存。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数量持续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码,各类媒体宣传报道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年”。从传统的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制度到如今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新一代大学生面臨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和挑战。只有做好充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才能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达成高质量就业的目标。而那些就业力不足和就业心理不成熟的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自然被淘汰,成了被动的“慢就业”者。

(二)个人求职期望过高

很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考虑因素很多,除薪酬待遇、发展前景、专业对口度以外,企业文化、公司氛围、就业地点等也成为了影响择业的因素。一旦用工单位提供的岗位与学生的期望值之间出现偏差,就造成了所谓的“就业难”。此外,传统的“铁饭碗”近年也成为了广大毕业生热捧的目标,他们执着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以上两类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判断不清,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失真,挑三拣四,眼高手低,也不愿意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期望值,最后错过良好的就业机会和最佳求职季节,只能继续等待,保持观望,成为“慢就业”一族。

(三)主动选择暂缓就业

对部分专业而言,根据往年就业数据客观上会被划分为低就业状态。于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会选择两种方法就业,一种是想要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选择通过继续学习或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比如,法学专业的毕业生,想要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就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众所周知,司法考试难度大,通过率低,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复习,所以很多法学专业的毕业生会暂时放弃找工作,专心备考。与此类似的,还有第一次考研失败,想要再度考研的学生,或者出国读研但需要进行语言培训的学生等。另一种则是转变就业方向,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转变就业方向的群体需要付出相比他人更多的时间与努力,需要通过实习、兼职或游学来提高自身在其他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而言,这是一种主动形成的“慢就业”现象。

(四)家庭保护伞的负作用

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周全”保护,使一些初出茅庐的高校毕业生习惯了父母或教师的督促,缺乏自我认知以及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就业准备阶段缺乏自我思考的过程。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岗位,不了解市场需求岗位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否匹配,漫无目的地投递简历,从不主动出击。这种迷茫消极、不知所措的就业心态通常与优裕的家庭经济条件息息相关,而不急于就业,“不差钱”“家里能安排工作”使得他们有条件“从容”择业。

二、“慢就业”的利弊分析

(一)双向选择与“错峰就业”之利

与上个世纪毕业即包分配的就业方式不同,如今的就业市场倡导学生自主择业,注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慢就业”有助于学生慢慢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自主选择喜欢的行业、单位和岗位,符合就业市场所提倡的双向选择理念。这种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就业选择,更接近学生心中的期望值,就业满意度也更高。

每年的9~11月份是校园招聘的高峰期,无数用人单位会争相进校开展校园宣讲会,争夺可贵的人才资源。与此同时,应届毕业生也会争先恐后地投递简历,推荐自己,生怕与心仪的工作失之交臂。但即使空置的岗位无数,依然有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沦为“待就业”“慢就业”人群中的一员。这是由于社会总体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所导致的。在这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部分毕业生选择避开就业高峰期,做好充分准备后再找工作的做法,有利于冲淡这个社会对就业难的焦虑感,缓解大家的焦躁情绪,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表现。

(二)盲目选择与“拖延就业”之弊

有目标有规划的“慢就业”是可取的,但针对部分毕业生任性而为的“拒绝就业”“拖延就业”,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学校和家长应善意提醒学生不要因为选择“慢就业”而在犹豫中错失了机会,如果有合适的工作岗位不去争取,一味等待“更好的”机会,会与新的应届毕业生之间形成“就业拥堵”。毕业生无限地延长“慢就业”期限,可能会进一步加剧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导致无法就业。而对于懒散、纪律性差的毕业生而言,慢就业只会让他们更迷茫,由“慢”变成了“拖”,最后走上啃老之路。此外,无故“慢就业”或者纯粹赋闲在家,反而容易给招聘单位留下不好的印象,更难面试成功。

同时,就业意向的不明确,会导致就业数据的不完善,这不利于全社会就业政策制定以及就业困难帮扶工作的开展,容易导致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加剧。

综上分析,“慢就业”有利有弊,但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

三、“慢就业”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合理制定就业目标

对于已经存在的“慢就业”群体,高校应先了解其原因再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职业理想规划清晰且合理的,应重点培养与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能力,短期内未实现就业,应给予其理解与支持,在关键节点与重要时机对学生进行提醒;而面对就业心理不成熟的群体,应注重对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对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可以提醒他们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目标期望值,或是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培养;对于就业目标尚不明确的毕业生,可以建议其一边工作一边积累经验、拓宽眼界;对于有逃避心理或就业困难等障碍的毕业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指导。

(二)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注重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高校学工部门要发挥优势,联系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完善信息提供平台。及时发布用人单位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信息,按照单位性质类别或根据行业、学科性质进行整理,将就业信息搜索成本降低。同时,以往年本校不同专业就业情况跟踪获取平均工资水平作为指导,通过获取的信息与专业知识对就业市场中的各行业短期与长期发展做出简要分析,让大学生根据市场动态、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类校级学生机构或社团组织,举办暑期实习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比武、职场心理剧等,让在校大学生也有机会、有平台锻炼自己,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培养专业的工作技能,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将入学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

随着“慢就业”现象的普遍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应该趋于低年级化,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通识性教育课程应当对大一、大二学生开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并进行职业规划。学生自入校起就接受完善的职业规划课程与就业指导培训,深度剖析自我,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同时发掘自己的兴趣导向与擅长的能力领域。将社会分工体系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理论教授,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对各种职业的认知,不断完善职业规划,进而引导学生提早作出就业准备。面对低就业专业的毕业生,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扩展校企合作的范围。在学生入校一段时间应将专业就业情况进行说明,学生可通过学长们的经验分享与其他沙龙活动,了解就业的其他可替代途径,实现就业形式多样化。

(四)加强高校与家长的联动机制,促进学生就好业

高校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全面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兴趣导向与职业发展规划。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实现学生、家長与高校的共享,设置就业招聘高峰期与重要节点提醒,高校通过家长可以提醒部分“有业不就”的学生尽快做出合理选择,不要在迷茫中错失了机会。

“慢就业”虽是近两年才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现象,但是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给予它一定的关注和重视,指导学生不宜盲从,不要跟风,因为“慢就业”往往需要高额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去支教、创业或旅游。同时,“慢就业”也不等于不就业,假如空窗期过长,容易让人产生懈怠的情绪,最终导致无业可就。随着社会的多元化,每个人可选择的工作类型和工作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区别于传统的“朝九晚五”,自由职业、社会工作者也成为了许多毕业生的选择。因此,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应该给予毕业生更多的理解与支持,让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加自主从容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责编:黎明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指导慢就业高校毕业生
新闻导读:《大学生就业指导》参与式教学的探索
浅析大学生就业指导环节渗透廉洁教育的实现途径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