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脱贫攻坚“兄弟连”
——开州区大进镇扶贫工作队员群像

2018-08-07 03:05陆睿
当代党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工作队驻村队员

文︳CQDK全媒体记者 陆睿

大进新貌 图//陆睿

2017年1月,在乡镇工作了四年后,黄闯考调进入了开州区委办公室。

对这个新婚燕尔的年轻人来说,进入区级机关有一大利好,那就是“不用再两头跑,可以准备要孩子了”。

却不想,妻子刚刚产下女儿,黄闯就接到了“使命召唤”——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开州区大进镇工作队开始组建,正在招募扶贫工作队员。

2017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部署,在14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精准识别18个深度贫困乡镇,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坚中之坚”,采取市领导“定点包干”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实施脱贫攻坚行动。市委强调,要把扶贫工作力量配备好,深入推进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分类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

随即,18个由市领导挂帅的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工作指挥部成立,18支驻乡(镇)扶贫工作队迅速组建,准备开赴18个深度贫困乡镇。

面对“使命召唤”,黄闯决定主动请缨,加入驻镇扶贫工作队。

2017年9月4日,黄闯告别妻子女儿,和9名市派、区派的队友一起进驻大进镇。在那里,他们汇合了入驻17个行政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完成了对全镇的覆盖。

在扶贫工作队员奔赴战场的脚步声中,驱逐贫困的决胜之战随即全面打响。

转工作心态和方式之“风”

——从相对舒适的机关办公室来到贫困农村的田间地头,工作环境的改变,也意味着工作心态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如果不能适应这样的转变,扶贫攻坚就无从谈起;反之,如果在新的工作环境中、面对新的工作对象积极转变作风,那么后续的各项工作往往就能游刃有余,扶贫工作队员心中对于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满腔热诚与情怀,也才可以真正落地。

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很难;要做好深度扶贫开发,更难。

对扶贫工作队员而言,这样的“难”,首先就体现在环境上。

2017年9月4日,驻镇扶贫工作队入驻当天,来自市编办的熊波提着简单的行李,和队友们一起来到了大进镇教育管理中心。

在驻镇扶贫的日子里,这座老旧的三层小楼,就是他和队友们的“家”。

盯着开裂的水泥地和斑驳的白灰墙,熊波耳旁回响起队领导的话:“我们不是来享受的,我们是来攻坚的!”

“和驻村的队员比起来,我们条件还算好的呢!”熊波这样安慰自己。他听说,驻年华村扶贫工作队住在大山里,没有食堂和宿舍,还得自己生火做饭;因为山里蚊子太多,一位队领导索性买来帐篷“荒野求生”……

然而,熊波很快就发现,与工作上的困难比起来,生活艰苦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驻镇扶贫工作队入驻之初,驻地门口每天都会聚集三五十号村民。

他们中,有的是来咨询扶贫政策,有的是来反映村里工作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讨要”贫困户待遇或者是帮扶政策的……天天被乡亲们围住,熊波和其他负责接待的队友感觉“头都大了”。

可是,“头”再大,也不能推卸责任。

在队领导指挥下,熊波和队友们按照工作队相关接待制度,将来访群众分门别类,又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对确实有困难又符合相关政策规定的,就及时协调解决其诉求;对暂时不符合规定的,就及时做好政策解释,同时寻求其他途径给予帮助;对少数存在“等靠要”思想、不愿自己动手脱贫的,就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解开思想上的“结”……

如此坚持、循环往复,来工作队驻地“打拥堂”的村民渐渐少了。

在坚守“大本营”的同时,队员们也开始求解另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如何把群众充分组织和动员起来,形成干群一心、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姚安伟编写的“扶贫歌”图//陆睿

“发动群众没有捷径!只有我们坚持群众路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常进老百姓的门、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才能最广泛地赢得群众支持。”在驻镇扶贫工作队队长郑夕明和副队长薛奉军身先士卒的带领下,队员们从入驻伊始就开始频频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介绍产业项目、提振村民信心……在付出了“绞尽脑汁、费尽口舌、跑断双腿”的艰苦努力之后,乡亲对队员们的态度越来越亲热,各项深度扶贫工作也在大进镇迅猛而又稳健地铺开……

建队伍优化运行之“制”

——面对来源不同、身份不一、能力各异的队员,如何才能迅速把扶贫工作队打造成“铁板一块”?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就成为一种必然。

进驻一个月,队员们迅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到扶贫工作队员的角色转变,又顶着初秋的烈日和接踵而至的急雨,很快摸清了各村的基本情况,制订出精准扶贫规划。

与此同时,郑夕明和薛奉军也在琢磨另一个问题:“驻镇工作队刚刚组建,如何才能整合自身资源、迅速而持续地发挥作用?”

对此,这对搭档在工作队内部启动了另一场“调研”:充分梳理各个运行环节,排查潜在“堵点”。

经过一系列内部调研,郑夕明和薛奉军心里有了谱。

在他们的推动下,工作队利用数个晚上接连召开了务虚会、研讨会、谈心会,通过深入讨论研判,形成了工作队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体系。

这个体系主要覆盖三大环节:

一是强党建——成立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打造持续激发队伍活力的“红色引擎”。

二是严内务——通过建立请销假、每日值班和调研接待等内部管理机制,理顺工作队内部运行机制。

三是建机制——研究制定指挥部工作规则、驻镇工作队运行管理办法、驻村“第一书记”管理规定、临时党支部工作制度,细化工作安排、请示报告等规定。按照队员能力特长、资源禀赋和个性特点,合理划定内部分工。建立“日清日结”工作机制,让“每天早上8点安排当天事项、每天晚上8点核查交账”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建章立制,驻镇扶贫工作队迅速完成了对自身人力、政策、项目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队员们的最大化作用,随即开始持续迸发。

破联动协同作战之“壁”

——打通工作队和派驻地各级党委、政府的协调联动渠道,消除脱贫攻坚不同参与方之间的行政壁垒,推动形成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并肩攻坚的协同作战大格局。

6月27日,驻镇扶贫工作队驻地。

晚上10点30分,一阵“哔哩啪啦”的声响,在二楼办公室里回荡。

黄闯端坐电脑前,手指在键盘飞速移动。显示器发出荧荧的光,照亮了他黝黑的脸。

在黄闯左侧,熊波正目不转睛地起草一份材料。

在黄闯右侧,来自区委办公室的苟亚,正聚精会神地汇总各村扶贫项目的进度。

隔壁,区委办选派的冯卫兵,正在编辑当期工作简报;一旁,来自市人力社保局的队友李云勇,正在给镇政府打电话,协调就业扶贫相关事宜。

…………

这五个小伙子,组成了驻镇扶贫工作队的“联合作战平台”。

在理顺内部运行的同时,驻镇扶贫工作队还面临另一挑战:作为一支派驻力量,工作队如何协调好与区委、区政府以及乡镇党委、政府的关系,从而破除行政壁垒,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到位不越位?

针对这个问题,工作队认真领会市委派出工作队的意图和工作要求,结合大进镇脱贫攻坚工作实际,围绕工作队应干什么、能干什么、该怎么干,找准工作队职责定位。驻镇工作队明确了“三主三不”原则,即“区级主抓、镇村主责、群众主体,不打乱原有的管理体制、不代替镇党委、政府决策、不搞大包大揽”,不断调整工作方式方法,与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实现顺畅对接、默契配合:

——紧扣协调联络发挥作用。加强沟通联络、协调联系,积极与市区相关部门、帮扶成员单位、涉农企业、社会力量等进行全方位对接,推动各类资源向大进镇聚集、各项政策向大进镇倾斜、各方力量向大进镇汇聚,凝聚起合力攻坚的强大力量,形成决战决胜的良好态势。

——围绕精准有效发挥作用。认真落实精准方略,推动“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在大进镇落地落细落实。

——着眼强基固本发挥作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化贫困村党组织建设,做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打造坚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队伍。

——立足思想引导发挥作用。加强政策宣传、思想教育,深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拔去思想穷根,增强脱贫主动性、内动力。

——突出督促检查发挥作用。加强项目督导、工作检查、作风监督,压实工作责任,推动任务落实。跨部门协调大进镇232个项目以及参与这些项目的28个相关部门,争当项目落地“推手”。

同时,工作队还打通上传下达渠道,及时传达市委、市政府相关指示精神以及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相关政策,畅通工作信息报送;彰显协调联动价值,积极做好市级部门、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区、镇、村各级扶贫参与主体的通讯联系工作……

这些职责再加上工作队的内务工作,让“联合作战平台”肩负起庞大的工作量。

对此,小伙子们毫无惧意。

时近深夜12点,驻地二楼的两间办公室里,灯火依旧通明。

紫金村曾经的烂泥路变成了水泥公路 图//陆睿

对于他们的努力,开州区委常委、农工委书记陈华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开展协同作战方面,驻镇扶贫工作队做得非常好!”

筑乡村脱贫振兴之“基”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深度贫困乡镇脱贫致富潜力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努力补齐基础设施这块“短板”,也就成了考验扶贫工作队员能力的又一块“试金石”。

2017年9月27日,一场特大山洪袭击了紫金村。

滚滚洪水瞬间摧毁了村里的产业公路,进一步削弱了原本就薄弱的基础设施水平。

这给了驻村“第一书记”夏煜辉一个“下马威”。

彼时,来自市直机关工委的夏煜辉刚刚到任。面对突然而至的挑战,军人出身的他说什么也不愿屈服。

接下来一个星期,夏煜辉当起了“说客”和“包工头”,和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及村“两委”的同事一起,到处协调资金和项目,又联系工程队进场开工,还亲自在工地上“监工”……

修缮工程开始后仅一周,村里的产业项目“开州鑫泰肉牛养殖场”门前的公路就得到修复;半个月后,当地水毁公路全部贯通。

“才一个星期,养殖场门前的公路就恢复了通车,而且还启动了硬化改造,太神速了!”鑫泰肉牛养殖场业主郭用安竖起大拇指。

成功修复旧路之后,夏煜辉和同事们又乘胜而上,开始大力修筑新路。大半年下来,紫金村基础硬件水平跃升到了全镇前茅。

在推动深度扶贫过程中,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仔细摸排了全镇基础设施“短板”,又积极发挥自身联动协调的优势,和市、区、镇通力合作,在大进镇17个行政村打响了“筑基”之战——

在天宝寨村,21公里村级道路全部得到硬化。

在明洪村,3.7公里长的清水堰已经完成了整治。

在大进场镇,在驻镇工作队的协调下,巴渠文化广场已于今年六月底建成、正式投用,终结了当地没有群众休闲广场的历史。如今,每天早晚,广场上人流如织,音乐声、欢笑声在巴渠河边汇成一曲曲优美的交响乐。

…………

截至2018年6月,在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推动下,大进镇已硬化村级公路82公里、整修村级主干道200余公里,实现了安全饮用水全覆盖,同时升级改造农村电网20公里,完成各类贫困户危房改造244户、生态扶贫搬迁411户1579人……

兴群众持续增收之“业”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引擎”。如何在深度贫困地区打造这样的“引擎”,就成了扶贫工作队的“主战场”。

2017年9月以来,年逾五旬的张应明有了一个新爱好:到村里新建的油茶基地“遛弯”。

作为驻双龙桥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张应明和队长陈川以及三名队员的主要精力,基本上都放在了“挣钱”上。

进驻双龙桥之后,张应明和队友们积极协调村“两委”以及镇、区有关部门,分3次发展了1100亩油茶田,又引进农业龙头企业,按照产业化标准打造了300亩标准示范基地。

“依托示范基地,我们正在向全村推广油茶标准化种植技术,并对以前发展的茶田进行技术改造——两年后,油茶就会进入回报期。届时,全村人均将增收至少500元;油茶进入丰产期后,效益还将进一步提高。”张应明说。

张应明关注“种”的时候,唐和团则在琢磨“销”。

作为驻杨柳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来自开州中学的唐和团缔造了一个“记录”:从2017年9月至今,帮助村里卖了5万斤高山生态蔬菜。

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杨柳村发展了100亩高山生态蔬菜示范基地。为了让基地“一炮打响”,唐和团和队长刘大祥进行了分工——来自农技系统的刘大祥负责生产环节,唐和团负责拓展销路。

2017年隆冬,生态蔬菜喜获丰收。

凭借以前在学校招生办工作时积累的人脉,唐和团和开州7所学校取得了联系,包揽了学校食堂的蔬菜供应。

接下来3个月,杨柳村的蔬菜卖“疯”了——销量突破了5万斤,实现增收4万元,惠及村民100余人。

“下一步,高山生态蔬菜基地规模会再扩大一倍,将覆盖村里全部141名建卡贫困户。为保证蔬菜销路,我们已经和7所学校签订了收购合同,把我的人脉优势固定为村级产业的渠道优势。同时,我们还准备对接开州城区的新世纪、摩尔超市等大型卖场,打通农产品‘直供’渠道。”唐和团满眼希冀。

在扶贫工作队员们的希冀中,大进镇扶贫产业正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截至2018年6月,全镇新发展有机生态茶叶700亩、中药材5000亩,巩固发展高山生态蔬菜3000亩、经果林20000亩、魔芋4000亩。每个贫困村都培育了至少一个千亩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项目。

暖失能贫困群众之“心”

——如何帮助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失能贫困户战胜贫困,无疑是脱贫攻坚之路上一块最难撼动的“绊脚石”。要啃动这块“硬骨头”,就要求广大扶贫队员和其他扶贫工作者一起,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细致的工作和最有力的精准解决方案,为这些群众托举起战胜贫困的希望。

年华村建卡贫困户李盛红,是村里出了名的“苦人”。

李盛红和妻子周世春育有一男两女。目前,大女儿刚刚出嫁;身体羸弱的二女儿正在上中学,成绩优异;小儿子在镇里念初二。因为身体残疾,李盛红没有劳动能力,一家老小的生计,全靠周世春勉力操持。

前些日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小儿子提出要辍学打工。李盛红和妻子苦劝不住,心急如焚。

驻年华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姚安伟听到了风声,立即和队友们以及村干部来到李家。

了解了李家的困难后,姚安伟和同事们为周世春介绍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到村里当保洁员,每月工资1400元。

见家里有了稳定收入,李盛红的小儿子也放弃了辍学的打算。

像李盛红这样的失能贫困户,一直是姚安伟和同事们的工作重点。因此,在摸清建卡贫困户“个性”之后,他们通过低保兜底、产业入股、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帮助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和姚安伟一样,失能贫困户也一直是天宝寨村“第一书记”喻世兵的牵挂。

为此,喻世兵和同事们打通了两条保障渠道:针对无劳动力贫困户,村里进行了政策兜底;针对弱劳动力贫困户,通过提供公益性岗位解决增收脱贫问题。

目前,天宝寨村已经政策兜底9户、19人,提供公益性岗位23户、60余人,对失能贫困户进行了全覆盖。

在整个大进镇,这样的“覆盖”也正在迅猛推进。截至2018年6月,全镇已经有349名贫困户获得了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143名贫困大学新生获得了共计71.5万元的入学补助,全镇符合政策的317户、809名失能贫困户已经全部获得低保兜底。

熊波(左)和队友苟亚在讨论工作 图//陆睿

【采访札记】

2020年,让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要实现这个庄严承诺,建设一批脱贫攻坚过硬党组织和一支过硬的干部队伍显然不可或缺。

2017年9月至今,分布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无疑已经成为重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这些深度贫困乡镇中,战斗着数以百计的驻镇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

因此,在选取本文报道对象时,CQDK全媒体记者将镜头聚焦到了这些扶贫队员身上。

历时三天的采访中,在大巴山交替更迭的烈日和骤雨下,记者和扶贫工作队员们并肩在扶贫攻坚道路上辗转、跋涉。

记者看到,两条通往胜利的大道,正在队员们脚下交织延伸——

一条大道,是扶贫工作队发挥自身优势、提振工作激情、将自身打造成“协调人”“战斗队”“突击手”的队伍建设之路。

另一条大道,是汇集脱贫攻坚各参与方以及广大群众合力、推动深度贫困地区决胜脱贫的全面建成小康之路。

两条道路水乳交融、并行不悖,一路延伸向并不遥远的未来。

在那里,让十三亿华夏儿女魂牵梦绕的全面小康之梦,正在长成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工作队驻村队员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轻盐集团: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
桥陈村来了一支扶贫工作队
水下考古队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