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土疙瘩”也有“洋盘”的一天
——武隆区土地乡“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侧记

2018-08-07 03:05赵青
当代党员 2018年14期
关键词:犀牛天生农家乐

文︳CQDK全媒体记者 赵青

美不胜收的犀牛寨 图//伍红

2018年5月19日,武隆区土地乡。

犀牛寨里,鞭炮声、音乐声、鼓掌声响成一片。

来自全国各地的18对新人,正在这里举办土家族集体婚礼。

像这样热闹的场景,是乡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以前,土地乡被称作“土疙瘩”,鲜有人问津,却不曾想,今天竟然也能“洋盘”起来……

任重道远

——变之要有道。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把握规律,是落后乡村“谋变”的基本思路。因为坚持问题导向、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展的过程。

2018年6月20日,土地乡天生村。

村党支部书记徐敏坐在路边,目光投向不远处的路灯。

“过去,路灯是村里的‘奢侈品’。”他有些心酸地说。

徐敏出生在天生、长在天生。

在他的记忆里,家乡就是“穷乡僻壤”的同义词。

“小时候,从村里到武隆县城要一天时间。”徐敏说,“早晨7点出发,中午12点到场镇搭上客车,将近下午4点才能到达。”

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险峻的地势……天生村闭塞的区位,仅仅是土地乡的缩影。

这样的闭塞,逼走了不少当地人——青壮年相继外出务工,留在乡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妇女和小孩。

看着日渐“空壳”的乡村,村民和乡村干部的心里都不是滋味。

求变,成为当地人共同的心愿。

然而,要找准建设乡村的方法却不容易。

培育规模养殖、发展特色种植……此前,土地乡党委、政府多次尝试,都未能打破困局。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各级干部开始扎根田间,走村访户、摸底情况、分析原因。

他们想要找到改变土地乡现状的突破口。

“就像医生看病、问诊一样,只有摸清‘症结’,知道‘为什么’,才能对症下药。”土地乡党委书记吕胜说。

后来,经过密集调研和论证,干部们找到了突破口。

劈波斩浪

——千里不同风。乡村建设,不可“一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挖掘发展潜力、放大比较优势,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理念,培育特色发展增长点。

2018年6月20日,犀牛寨景区。

望峡农家乐的厨房里,灶台上的水刚刚沸腾,层层热气升腾而起。

老板窦兴梅挽起袖子,开始做饭。

烹饪三餐、打扫客房、接待游客……早已成为她生活的常态。

窦兴梅说:“现在,生活更有盼头了。”

望峡农家乐创办前,窦兴梅一家靠种植烤烟为生。

日出而作,日暮而归,与田地相依,跟大山相守。日子,一眼到头。

犀牛寨景区的打造,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位于天生村的犀牛寨藏在大山深处,是土家族传统古村落。

那时候,土地乡正在“求变”。一位规划专家发现犀牛寨后,赞叹道:“这样的古村落很罕见。这些民居、吊脚楼,要好好修缮、好好保护、好好利用。”

在规划专家的建议下,土地乡决定:修缮民居,发展旅游。

听到这样的消息,村民们围着乡干部吵了起来——

“穷乡僻壤,谁愿意来旅游?”

“紧靠仙女山景区发展旅游,我们没优势!”

…………

为打消村民们的顾虑,乡干部、村干部开始挨家挨户地作动员——

“武隆旅游主打‘风景’牌;犀牛寨旅游主打‘人文’牌,两者相得益彰。”

“如果战术得法,劣势也能转化成优势,借助仙女山景区的名气,可以为犀牛寨招揽更多客源,帮助我们融入全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

经过一番论证、反复讲解,村民们渐渐改变了想法:发展旅游,是可行的!

随后,在一系列政策推动下,按照“外观五千年、室内五星级、修旧如旧、提档升级”的原则,犀牛寨传统民居得到了修缮和标准化打造。

从此,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

窦兴梅家的旧房子,就是那时改造成为农家乐的。

她笑着说:“没想到,土里吧唧的犀牛寨还成了‘香饽饽’。”

苍生俱暖

——百花要齐放。旅游是综合性产业,可以拉动不少相关产业发展,从不同角度不断厚植群众致富的土壤。因此,打造乡村旅游不可固步自封、自说自唱,要一域带全域,一产带多产。

犀牛寨成了“香饽饽”之后,土地乡的土地也开始变“洋”。

2018年6月18日凌晨1点,端午节。

土地乡沿沧河畔的静谧,被一阵鼾声打破。

村民何群倚靠在农家乐的木栏上,不自觉地睡着了。

这是三天来,他第一次“忙里偷闲”。

数年前,在外地务工的何群决定返乡创业。

回乡后,在沿沧河畔,何群一边养殖山羊,一边摆起小摊,出售烤羊肉。

那时候,知道沿沧河的人不多。来这里旅游的,不是附近的乡民,就是过路的驴友。

零零散散的客源,他的创业并不顺利,生活不够“带劲”。

何群的忙碌,就是从犀牛寨的打造开始的。

每年5月至10月是犀牛寨的旅游旺季。徒步团队、亲子团体、学生群体……一批接一批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度假游玩。

沿沧河距离犀牛寨约50分钟的行程。它的发源地在犀牛寨的泉口洞。

在当地人的推荐下,不少到犀牛寨度假的游客,会沿着泉口洞的方向往下行,去沿沧河看看,感受峡谷风光。

碧蓝、清澈的河水,陡峭、青翠的山壁,沿沧河旖旎的风光……这些旅游资源,也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被逐步转化成经济发展要素。

“养在深闺无人识”的沿沧河,终于“热”了起来。

之后,何群的生活跟着有了起色。

他不再养殖山羊,不再摆小摊,专心致志办起了“何群农家乐”。

逢年过节是农家乐生意最火爆的时候。

“仅午餐就有十几桌。”何群笑着说:“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收入已经翻了一番。”

下一步,何群打算进一步升级设施、提档服务。

不负昭华

——精神即力量。丰富物质,是乡村振兴的硬件基础;提振精神,是乡村振兴的软件动力——如果不能“软硬兼施”,“逐梦乡村”就容易半路“夭折”。

2018年5月11日,天生村。

道路两旁,农家小院里,村民正在忙碌。

犀牛寨土家族集体婚礼上的花轿迎亲队伍

铲土、播种、施肥……他们正忙着种植向日葵。

这些向日葵花种,是土地乡党委、政府统一发放的。

它们一部分被种植到村民的农家小院里;另一部分,则被播种到村里的公共用地上。

“两月后,花儿开放,这里肯定格外漂亮!”一位村民充满期待地说。

像发送花种这样的活动,在当地经常开展,它是土地乡整治人居环境的一环。

开展这样的活动,土地乡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美化环境。

犀牛寨被开发之后,其周边的景点——天生小镇、超级溶洞、沿沧河、雪峰山都被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特色旅游路线。于是,土地乡开始有了人气。

优化环境,可以为土地乡的发展再添一把“火”。

土地乡政府相关负责人解释:“提振精神,十分重要。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打造‘美丽庭院’的示范户,以此带动村民们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

事实上,围绕着“提振精神”,土地乡还有一系列的举措——

推动“公序良俗”工程建设,拉起乡村文明线。

党员带头,开展“廉洁乡村”建设,建设淳朴乡风。

开展院坝“普法”活动,增强乡民法律意识,助力乡村“法治”。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土地乡乡长梁健说:“土地乡,振兴乡村的路还很长。村民们的精神风貌和内生动力,就是那个‘渔’。”

【采访札记】

焕然一新!

在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探索过程中,这是土地乡产生的最鲜明的变化。

在返回重庆主城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什么催生了这样的变化?

一边思考,一边回想——脑海里,浮现出采访过程中的一幕幕画面。

答案,似乎就在这些画面里。

催生这变化的,是这里淳朴的乡风。

在望峡农家乐,窦兴梅跟我聊天时说:“犀牛寨的农家乐不少,但是彼此间有一种默契——从不计较我家的游客到你家点菜;从不拆台、背地里说他家的不是,夸大我家的好处。”

在乡政府办公室,我同何群畅谈。

他泛着泪花说:“人总要有根。我从小生活在这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倍感亲切。所以,我打心眼地盼着这里好,盼着这里富!日子从苦到甜,让我格外珍惜当下。”

淳朴的乡风,让村民们紧紧地联在一起。

催生这变化的,是这里有一群满怀“乡土情怀”的干部。

在天生村,我问天生村党支部书记徐敏:“既然已经走出大山了,为什么还要回来?”

他眼角也有些湿润:“我的父亲带领村民修通了这里的第一条山路。我想接过他的‘棒’,带着村民修出第二条路——‘致富路’,完成他的遗愿。”

在回乡政府的路上,我问土地乡乡长梁健:“工作这么忙,会让你感到倦怠吗?”

他说:“肯定会感到疲惫,但我们不会懈怠。因为,怎样过都是一天。荒废是一天,充实是一天,还不如多干实事,让这一天变得有意义。”

…………

在这块滚烫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默默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村干部、乡干部,难以尽数。

因为他们,土地乡“逐梦乡村”的轨迹,正逐渐被拧成一股合力。

我在想,或许,这就是“乡愁”的力量吧!

无论你是村民还是干部,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他们在驱逐贫困的过程中越战越勇,他们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守望着振兴之乡。

猜你喜欢
犀牛天生农家乐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暴脾气的犀牛
萌娃天生爱搞怪
女导演 天生就爱霸道
犀牛哥哥道歉
天生无畏 试驾奔驰GLA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