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新型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2018-09-06 06:33程芳江苏省启东中学江苏启东2262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课程体系技能

□ 程芳(江苏省启东中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近年来,由于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与意外伤害频发,社会矛盾加剧,暴力伤害增多,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相关部门及地方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中小学安全管理法规、条例及地方性法规,并且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推出了生命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等专项活动,各级各类学校也渐渐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宣传墙报、广播、讲座等,甚至部分学校开展全校师生应急避险演习等一系列举措使得生命安全教育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纵观目前国内中小学阶段的生命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与法律支撑,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与保障体制,地区发展失衡,普遍存在零散与片面等问题,逃生避险及运动安全关注较多,学生的身心安全及社会生活安全等方面相对较少,学校执行操作也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教条化,形式化,零散化”特点突出,针对性的实践操作与训练少之又少。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初高中学段,由于课程安排紧凑,升学压力巨大,如若新添课程对学生而言则压力山大,对于学校而言,新增学科对于课程设置与安排来说也困难重重,但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关键或者危机的时刻甚至是可以拯救生命的,所以把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整合与转型,共建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新型课程体系——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是大势所趋。

1、“体育与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界定

1.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概念

2000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并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1.2、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

生命安全教育集“生命”、“安全”、“教育”于一体,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三者整合提升,形成新的概念,赋予特殊的功能与意义。目前国内对于生命安全教育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与概念,笔者个人比较认可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刘德在其毕业论文中的阐述:生命安全教育是认知生命、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回避风险、抵御危机,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和获得生命价值的一种集观念、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综合理论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形成人们对自身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和态度,加强生命安全意识、掌握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理的正确方法,锻炼人们心理抗压承受能力和生理应急机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人们认识和预防各种暴力攻击、灾难意外、伤病急症对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综合能力。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归纳了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及目的,让人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有了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明白了与其他教育体系的区别所在。

2、“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与健康”两大教学体系融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图1 新型课程体系——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

体育起源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需要,其本质功能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的功效。人类体育的产生发展正是源于对生命生存、生命安全的延续传承和维护强化。随着现代文明与社会的发展,学校体育也渐渐返璞归真,追求朔源,回归生命本质,对于生命安全的教育需求也日益增加。纵览学校课程体系,生命安全教育并非独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而单独存在,而是和体育与健康教学体系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巧妙融合与渗透,因此新型课程体系——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也呼之欲出,努力搭建学校保障学生安全与健康的最佳平台。如图1所示。

2.1、教学理念相通

生命安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生命与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掌握增强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与发生灾难伤害时的应对及救助技能,增强个人生存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健康第一”,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同时,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培养终身体育行为与习惯,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性。“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两大理念都源于生命,回归生命,一脉相承。且两者都以增强身体素质,加强个人生存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简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

2.2、教学内容一致

从表面来看,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健康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生命安全教育是教会学生生存的知识与技能,体育与健康是传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方法,但是两者还是存在一致的内容。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大多以走、跑、跳、投为基础,这些也是学生在应急避险时必备的生存技能,练就强健体魄才能更好得保障生命安全。不仅身体方面,体育与健康还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与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协调发展,这些与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也是高度一致的。另外,体育教学中的保护与帮助可以让学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和帮助他人,掌握自救与互救本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体现了两者的内容高度一致性。

2.3、教学作用统一

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课程都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意识培养和身体练习达到保障生命安全、塑造强健体魄、树立生命安全和终身体育意识等目的的教学活动。不仅如此,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在传授学生基本技术和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对不同情景及环境变化的亲自实践和体验,培养学生在困难环境中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它们对于中小学生的教育意义趋于一致,在促进中小学生的生长发育、健康成长和提高全民素质方面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4、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载体

(1)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环境支持。

学校体育活动大多在室外,主要在操场或者体育场馆进行,宽敞的操场无疑为逃生及救助演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具备生命安全教育所需的场地优势,且有丰富的器材支持,便于学生进行各类应急避险与逃生实战演练,而非单纯的理论教条,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当然室内体育课也可以让学生观看各类视频,讲解生命意义,传播正确的生命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载体。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便于提供诸多的环境支持。

(2)体育师资是生命安全技能训练的最佳引导者与组织者。

体育教师本身就有人体解剖、保健康复、运动安全以及运动损伤等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加上强健的身体素质与特有的运动技能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体育教师在生命安全教育中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只要稍加培训,便可更加专业和系统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技能学习,是当前师资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最为合适的教学人选。

(3)体育与健康课是实现学生增强安全意识、练习逃生急救技能和增强体能体质的最合理和有效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学生不仅可以在室内理论课中了解并学习各项安全知识与意识培养,还可以在户外实践课中学习和参与安全技能练习和各类保护与急救措施,甚至可以利用大课间进行全校范围的各种逃生避难演练,不光培养生命与健康意识,还提高身体各项体能素质与自救能力,全面掌握并正确操作,双管齐下,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而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脑并用”,这是其他课程无法替代且与之比拟的,所以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最合理和有效的途径。

3、结论与建议

一个学生牵动着一个家庭,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与健康都应当得到重视与珍爱,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新型课程体系的融合构建拓展了学校教育的维度,赋予了学校教育工作新的内涵与意义,提高了学生的生存与健康能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势必会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另外,新型课程体系还需要整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切资源和力量,从学生自身出发,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有效结合,国家与相关部门建立并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体制和评价标准,多维度、全方位维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与体质健康。

当然,新型教学体系的构建只是宏观上的总结与归纳,更多细节与微观方面的问题还需在实践中摸索,在应用中不断探究完善,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对待。在不同的教育学段,小学、初中、高中,应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各自侧重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不同的地区,学校也应当根据学校及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拓展延伸,以便于学生们能够易于理解与接受。总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型课程体系的生命安全与体育健康意义与作用。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课程体系技能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新都区:强化工伤源头治理 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守护“洲岛”民众生命安全的卫士
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设施选用经济性分析——以G312无锡段为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