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吴静钰卫冕失利的心理学分析
——以1/4半决赛为例

2018-09-06 06:33黄城若张明月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6期
关键词:技战术跆拳道间隔

□ 黄城若 张明月(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1、引言

中国体制的改革,易剑东认为举国体制的概括不准确,举国体制的背后是近现代以来中国人的强国情节,由国家投入、集中精力办大事,科技、工业等其他领域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举国体制的情况,不单单存在于体育界。学术界还存在另一种意见,认为举国体制充其量也就是举体体制,主要整合体育系统内的资源,而非遍及所有领域 的全国性资源。虽然这次英国在里约奥运会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它并不是在整体上借鉴了中国的举国体制,而只是在具体的策略上做出了调整,在竞技体育的高精尖人才培养和冲金项目的选择上进行了精细的规划和设计。利用彩票收入,支持优势项目的发展,但这仅限于竞技体育的范围。而在这届奥运会中,中国的竞技成绩不佳,英国和日本表现突出,再加之2020东京奥运会即将到来,以及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中国可能还会强化奥运金牌在体制上的安排和策 略上的改进,现有的不合理制度可能还会继续存在。如何帮助运动员在高水平运动竞赛中表现出最佳竞技水平,获得最佳运动成绩是竞技心理的核心问题之一。跆拳道大满贯运动员吴静钰作为在2016年31届里约奥运会的49kg级夺金热点,在比赛中吴静钰爆冷出局,未能实现“三连冠”。作为我国跆拳道代表人物仍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通过剖析细节及内部联系分析比赛失利的心理原因以便后起之秀的跆拳道运动员学习汲取,提升竞技能力.本文从吴静钰与进行研究分析其心理学原因。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2016年31届里约奥运会跆拳道女子49kg公斤级中国国家队队员吴静钰与塞尔维亚18岁小将博格达诺维奇1/4决赛,3局比赛中的竞技表现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分析吴静钰在1/4半决赛的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其竞技表现。

(1)本文通过录像分析法对吴静钰1/4半决赛的比赛视频从倒计时、比分、得分间隔、失分间隔、进攻次数、有效得分次数六个指标对吴静钰竞技表现从心理学上分析其心理变化。比分或时间因素是参赛队员不同状态行为表现及特征的关键,因此指标中选取了倒计时,比分作为指标。得分间隔和进攻次数可以反映出吴静钰在进攻端的比赛情况,失分间隔可以间接反应出吴静钰在防守端的比赛情况;

(2)通过前辈学者对吴静钰的研究文献和心理学的研究文献作为借鉴,分析吴静钰1/4半决赛的比赛情况进行心理学知识分析;

(3)通过吴静钰在1/4半决赛第一局、第二局、第三局的比赛视频去统计三局比赛数据(反应的竞技能力的变化),用心理学分析其竞技能力变化的原因。(跆拳道竞技比赛第一场主要以试探性为主双方在进攻上都会相对保守,心理波动不大对于文章的研究不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主要以第二局、第三局为主要研究对象,第一局做简要的数据及分析)。

3、视频结果与分析

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动向。有鉴于此,在巴西里约奥运会落下帷幕之际,《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紧扣全球体育界的热点问题,举办了主题为“奥运会·虚拟时代·人类庆典方式——里约奥运会启示录”的学术沙龙,围绕着 “里约奥运会后中国的奥运战略”、“奥运会与人类庆典方式”、“虚拟时代与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与全球城市发展”等议题进行学术对话,对未来奥运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1、第一局吴静钰比赛情况数据(倒计时、进攻次数、有效进攻次数、得分间隔、失分间隔、吴与博格达诺维奇比分)

由表1的比赛数据显示:在第一局比赛中吴静钰失去3分,进攻得分为0分。

跆拳道竞技比赛分为三局比赛,每局2min。第一局比赛往往是整场比赛的基础。双方运动在第一局一般使试探性为主,熟悉对手的技战术,从心理上获得优势。一般选手们也会快速出奇制胜,打好开局。从第一局的1:08s吴静钰被击头失去三分来看看吴静钰暂时处于劣势。作为奥运会运动员都是历经过很多次赛场的历练,暂时的落后并不会影响其心理变化和技战术的发挥。本局最终以0:3结束。

表1

表2 第二局吴静钰比赛数据

3.2、第二局吴静钰比赛情况数据(倒计时、进攻次数、有效进攻次数、得分间隔、失分间隔、吴与博格达诺维奇比分)

由表2数据显示,在第2局的比赛中,吴静钰共发动进攻46次,有效进攻4次,有效进攻率为8.69%。得分间隔点有5次,失分间隔点有3次。比分从0:3追至5:6。第二局吴静钰获得5分,失去3分。

第二局比赛是比较关键赛局,双方队员对于对手的技战术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第二局比赛的是运动员身体体能状态最佳的时候,能充分发挥其运动能力。李志敢等研究人员认为跆拳道比赛中第二局的运动能力最强,心理状态水平优于其他时候。两方运动员都想通过本局较量为取得比赛最终胜利夺取优势。

从本局进攻端来看:吴静钰从比分0:3到比分5:6,第二局比赛对手只获得3分,而吴静钰获得5分。吴有5次得分间隔点,而对手有3次的得分间隔点,可见吴静钰在这场比赛中没有被第一局的落差包袱所困扰,在心理上吴静钰还保持着惯有的敢打、敢拼,面对具有身高优势的对手仍然能保持沉稳应对,没有表现出急躁或畏惧。

从防守端来看:吴静钰在第二局的比赛中有三个失分间隔点,对手获得3分。在失分间隔中可以看出吴静钰的心理状况处于积极情绪中,注意力集中,防守端稳定。积极的情绪意味着情绪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处于和谐状态,因而有机体的能量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吴静钰能在短暂的2min中内发动46次进攻,有效进攻4次,得分5次,趋向追平比分。反映出吴静钰具有高成就动机、注意集中力等心理状态。

3.3、第三局吴静钰比赛情况数据(倒计时、进攻次数、有效进攻次数、得分间隔、失分间隔、吴与博格达诺维奇比分)

由表3数据显示,在第3局的比赛中,吴静钰共发动进攻36次,有效进攻2次,有效进攻率为5.55%。得分间隔点有2次,失分间隔点有5次,比分从5:6-7:17。第二局吴静钰获得2分,失去11分,进攻次数较第二局比减少10次,得分减少3分。

第三局比赛是整个比赛的关键,是决定输赢夺取比赛胜利的关键。经过前两场比赛的较量,双方运动员在体能上都消耗巨大,体能的巨大消耗会引起各方面的因素的变化:技战术能否顺利实施、心理等等。

表3 吴静钰第三局比赛视频数据

从防守端来看:在短暂的2min内吴与博的比分从5:6-7:17,第三局的比赛吴静钰失去11分。在防守端与第二局相比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倒计时1:52s后,急于追分的吴静钰在进攻端连续追击,然而在防守端频频出现漏洞.焦虑水平增高、情绪变化大、思维纷乱、运动意识表现模糊,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考对策。

从进攻端来看:在第三局决胜局中吴静钰的进攻次数与得分率分析可知进攻次数与有效的得分并没有形成正比上升,在第三局当中吴静钰在1:03s失分之后应激反应加强.伴随着心跳加速、呼吸加快、进而导致会注意力、判断力不稳定造成对距离的把控和击打的准确性受到巨大影响,动作杂乱无章不能有效得分。在1:03s后随着比分悬殊拉大、比赛时间逐渐缩短,吴静钰心理承担巨大的压力,虽然吴在竭力地去进攻但在剩余的57s中没有获得1分。由于技战术使用的相对无序性和随意性,以及每个攻防技术动作都具有得分或失分的可能性。因此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很多情况下直接关系到技术使用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当前的或预计到的具有潜在的威胁的竞赛情景产生担忧而产生了运动焦虑,心理危机加剧比赛翻盘几率变小,习得性无助感在吴静钰心理上逐渐加强。心理的控制能力是影响运动员训练水平与比赛水平正常发挥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

4、结论与建议

本文笔者通过对里约奥运会的视频进行分析,在视频中通过观察法对吴静钰的心理状态进行浅要的分析与记录,对吴静钰卫冕失利的心理学进行浅要的分析。结合文献资料的收集得出以下的结论与建议:

(1)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中国人开始逐渐熟悉国际体育事务的规则,对奥运会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奥运会作为节日庆典的价值凸显。在里约奥运会之后,未来奥运会的发展在“不同类型城市的奥运模式”、“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在虚拟世界的传播”、“中国奥运战略的改革”等议题上值得进一步关注,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2)在变化莫测的竞技比赛中,比赛时局变化不定.运动员要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培养正确的动机,有利于在赛中进入“流畅状态”;

(3)竞赛心理在高水平比赛中尤为重要,越是高水平运动员比赛技战术水平悬殊差距并不是太大,往往是心理能力的较量。尤其是运动员对赛中情绪的快速调节在跆拳道实战中尤为重要;

(4)只有适当的唤醒水平才会给展现出最高的操作成绩。无论是高水平运动员还是一般水平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都要怀有积极的情绪比赛,全身心比赛这样才更有利于发挥正常水平;

(5)跆拳道竞技比赛双方运动员不仅会直接的或间接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成败的社会后果、观众的情绪、比赛胜败的意义等的影响.因此运动员不仅仅需要身体素质、技战术适应比赛的要求,而且也要在心里上适应比赛要求。竞赛心理的高度适应是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5、结语

由于笔者学术能力有限,所以只能针对里约奥运会吴静钰卫冕失利的心理学分析—以1/4半决赛为例进行浅要的分析,后期笔者会继续针对此课题进行研究和学习,争取对过体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技战术跆拳道间隔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间隔问题
嘻哈跆拳道
间隔之谜
身体素质对篮球技战术发挥的影响
嘻哈跆拳道
德约科维奇与费雷尔技战术对比分析
21分每球得分制对羽毛球男子双打技战术的影响
上楼梯的学问
头夹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