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2018-09-10 11:48张大威黄林海
浙江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假体股骨头高龄

张大威 黄林海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的寿命逐渐延长,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日益增多,而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好发骨折之一[1-2]。老年人由于自身体质影响,常常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股骨转子间骨折对其生命质量有较严重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效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7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手术资料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8例,男33例,女45例;年龄 75~90(80.2±3.5)岁;骨折发生原因:跌伤 60 例,交通事故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骨折至手术时间0.3~5(3.2±0.9)d;依据 Evans分型:Ⅱ型 24 例,Ⅲ型 46 例,Ⅳ型8例。根据患者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41例和PFNA组(行PFNA治疗)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1。纳入标准:(1)75 岁及以上高龄患者;(2)诊断标准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3)有明确手术指征;(4)骨折前无明显的下肢关节活动受限。排除标准:有严重的合并症或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宜手术患者。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后进行患肢牵引,并完善相关检查,有内科疾病者请相关专科会诊处理。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团队完成。

1.2.1 置换组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患者选取健侧卧位,行患侧髋关节后外侧切口,逐层切开,显露关节囊和骨折处,切开关节囊,尽量避免损伤关节囊,显露股骨颈,行股骨颈截骨,取出股骨头,保留大小转子,复位大小转子骨折碎骨块,保留臀中肌附着点。用髓腔锉行髓腔扩髓,选用合适的加长股骨柄假体,置入骨水泥及加长柄假体,用克氏针张力带或钢丝捆绑固定大小转子骨折块,使其与人工股骨头假体融为整体,再行关节复位,待骨水泥硬化后,测试关节活动度及稳定度,满意后,冲洗创面,逐层缝合关闭切口。人工关节假体均为骨水泥型加长柄股骨头生物型假体。

1.2.2 PFNA组 所有患者麻醉方式均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在C型臂X线机下牵引复位。沿股骨干方向向大转子顶端作长约4~6cm切口,对复位不满意及粉碎性骨折患者,必要时行切开复位;触及大转子顶点,于大转子顶点或稍外侧开口,近端髓腔扩髓,插入PFNA主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放入导针,确定所需螺旋刀片位置长度后置入螺旋刀片,旋入远端锁定螺钉,透视下确定骨折复位及固定物位置良好后安装主钉尾帽。冲洗创面,止血后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采用Harris评分法及关节功能优良率评价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总分 100 分,优:90~100 分,良:80~89 分,可:70~79分,差:<7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住院时间短于

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置换组患者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明显早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后1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后痊愈。PFNA组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臀部褥疮,经治疗给药后痊愈;3例术后4~6个月出现内固定失效,均再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置换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典型病例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

表4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图1 患者,女,79岁。跌伤致左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a:术前X线片示左股骨转子间骨折;b:术后X线片示内固定后关节稳定性良好)

3 讨论

老年人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后,保守治疗往往需要长期卧床,不仅不能缓解病情,反而会加重患者负担,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陈述祥等[4]研究表明,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保守治疗较手术治疗病死率高4.5倍。因此,选择一种创伤小、术后功能恢复好的手术方式,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内固定术和关节置换术。不同的手术方式有其相应的适应证且优缺点也各不相同。

本研究中,置换组患者术后下地有限负重时间明显早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FNA组,未出现假体断裂、松动或下沉等并发症。这与患者术后较早下地进行有限负重活动有关。王业杨等[5]报道骨质疏松对PFNA内固定失效有严重影响,而对关节置换的影响较小。人工股骨头置换通过填塞骨水泥,使假体在早期即能获得固定。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水泥容易嵌入骨小梁间隙,待骨水泥凝固后两者形成微内锁固定,从而加强骨强度,实现稳定的骨支撑。另外,置换组选用骨水泥型加长柄股骨头生物型假体,可有效增加股骨髓腔固定长度,骨水泥型加长柄股骨头生物型假体通过股骨狭部,把应力从假体近端传至股骨远端,使股骨距承受的压应力几乎为零,有效克服了转子部因骨折导致局部缺乏支撑点的力学缺陷。因此对于伴有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来说,人工股骨头置换比PFNA能获得更好的早期骨性稳定支撑,能更早下地进行有限负重活动[6-7]。本研究中,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虽然长于PFNA组,但仍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多,但有研究发现,考虑到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人工关节置换术与PFNA患者失血总量并无明显差异[8-9]。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使手术时间缩短,创伤及术中出血量减少,而且加强了对局部软组织的保护和修复,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10-11]。本研究中,术后1年置换组患者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手术方式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对于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也有其缺点,如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较多。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同时加强术中患者血容量的补充及术后输血以避免患者出现贫血[12]。另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也有相应的并发症发生,要求在选择该手术时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患者围术期感染预防,同时指导患者术后功能锻炼,进行适宜的有限负重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能较好恢复关节功能,利于患者较早进行有限负重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较PFNA疗效更好,因此是高龄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先选择。由于本研究采取非随机对照研究,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且主要针对关节置换围术期相关指标进行了比较,结论有一定局限性,今后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进行随机对照研究。

猜你喜欢
假体股骨头高龄
高屈曲与传统膝关节假体的10年随访: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当归六黄汤治疗假体周围骨折术后低热疑似感染1例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组配式与一体式股骨假体联合转子下短缩截骨治疗Crowe Ⅳ型DDH的疗效比较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股骨远端肿瘤型膝关节假体中长期假体存留及失败类型分析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