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信息时代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

2018-09-18 10:05廖周宇
考试周刊 2018年69期
关键词:核心课程软件工程双师型

摘要:当前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软件行业已经从传统模式转变到主要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方向而服务,软件行业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本文主要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及软件行业环境的转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从专业核心课程群设计与更新、软件工程“双师型”复合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新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便于为软件行业培养出更多满足新信息时代需求的新软件人才,从而促进软件行业积极发展。

关键词:新信息时代;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核心课程;双师型

一、 引言

软件工程学科自从第一次被提出来到现在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发展成果对软件危机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距离彻底消除软件危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信息时代的到来,软件行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亦出现了一些不能满足新时代社会实际需求的现象。我国多年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制造2025等面临重大挑战。根据行业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达到950万人,尤其是新型软件人才缺口更为严重。高速发展的行业和巨大的软件人才缺口使得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 软件行业形势转变分析

当下,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软件行业与过去的发展模式相比,已在多个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一) “互联网+”时代需要多样化的软件

早期的软件发展历程中,以80年代发展并兴起的C/S模式开发的软件为代表,是当时市场最主要的软件产品形式。C/S模式软件的优势在其能充分发挥客户端PC的处理能力,需要进行大量计算的任务先经过客户端PC处理,再提交给服务器计算和数据存储,两者分工明确,工作负载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出均衡调度。

但其受限于使用平台,使用前需要安装,不能远程访问等问题,逐渐被90年代发展起来依靠互联网传输、解析模式下的B/S结构软件挤占了大部分市場。B/S结构的软件主要受到数据传输安全性、传输速度慢、服务器端压力过大等问题限制其使用范围。

当前传统制造业和其他各个行业发展遇到了瓶颈,资金压力过大,其急需利用互联网信息快速并准确获取社会真正需求,设计出具有吸引力、新颖性的产品方案,高质量且低成本投入制造,多渠道、高效率的营销产品。要实现这个完整的链路,这些都需借助互联网和多样性的软件将其资源整合,使企业业务拥抱、对接互联网。在“互联网+”时代,软件模式将会呈现出更加多样性。

(二) “互联网+”时代需要更多基于移动终端的软件

“互联网+”时代的手机、Ipad、智能手表、手环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个人终端设备的主流产品。新型的电子设备乃至于智能家具等产品都将会嵌入智能芯片,都需要有相关嵌入式软件或App软件与之相连。同时,软件的使用群体已从数量较少的企业已转变成了数以亿计的个人用户。

仅中国大陆而言,基于互联网和移动手持终端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了至少6.5亿人之多,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其接受新软件的能力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要,迫切需要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基于移动终端的软件来服务社会各个群体和行业生产。

(三) 大数据时代为软件提供数据基础和智慧结果

数据是软件计算和处理的对象和基础。当前,大数据的发展和运用已经蕴含到软件之中,数据不断地来源于各行各业的积累和储备。

在工具和平台的支撑下,专业大数据分析软件通过有效、准确、高精度的分析与挖掘才能得到潜在的、有价值的、具有“智慧”的、有创意的运算结果。各行各业都希望能得到这些具有“智慧”的结果来帮助、引导他们为用户提供更为智能化、高效化的服务,同时也能满足客户追求的个性化、精准化的用户体验。

所以,新软件的计算对象是大数据,通过对大数据处理后能得到具有“智慧”元素的结果。

(四) 云计算为新软件提供新计算模式和运营服务模式

为了高效、准确地计算并处理由“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各种大数据信息,一种利用网络进行计算资源虚拟化、分布式数据存储的并行计算模式为处理大数据信息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力。云计算数据中心向外提供了“近似无限”的计算能力,它使得普通软件用户在“可以接受”或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得到大数据运算给出“具有智慧”的运算结果成为现实。

云计算环境下的软件被定义为一种向普通的用户提供服务,类似于租用云计算中心的计算、存储等资源一样最终按需申请使用、按时间使用量付费,一种软件即服务模式。

(五) 智能算法使软件变“智能”的基石

现在诸多具有“智慧”的软件已经应用到各种场景,如人脸识别的安全系统、声音识别的语言系统、手势指挥系统等,这些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离不开背后的基石即具有某方面智慧的人工智能算法。云计算提供计算力,大数据是被计算的数据对象,人工智能算法才是使软件变得更加智慧表现的核心技术。

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要使越来越多的软件在某个或某些方面达到或超过人类智慧决策表现,其依赖的核心技术必为人工智能算法,究其源头,需要更多具有高超智慧的人类发明、创造、设计、改进和实现更多的人工智能算法。

三、 探索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下,新软件的使用场景、运营模式和使用群体、开发技术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且节奏很快,导致当下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步伐远落后于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出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项目工程实践能力差,知识体系结构滞后且陈旧,新技术学习能力不足,从而导致了企业需要的新型、高素质、复合技能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软件行业的发展。

因此,目前高校亟须探索基于新信息时代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重点应该从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新知识体系结构构建、核心专业课程群设置和新软件开发模式培养及软件项目实训经验积累等方面着手。其中,核心专业课程群设置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 课程改革探索

过往,大多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桌面软件开发、基于互联网的web软件开发及游戏开发的需要。其专业核心课程群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基础课程部分、程序设计与数据库部分、软件项目部分。

基础部分核心课程有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与数据库部分核心课程有C/C++/JAVA/web/PHP/JSP等程序设计语言类、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项目部分核心课程有Linux系统、需求工程、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项目部署与运营管理等。

新信息时代背景下,需要的软件类型和开发平台等方面已经发生改变,应该在原有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增加和更新以满足新信息时代的需求,形成新的更为完备的核心专业课程群。

比如:操作系统类增加Andriod或IOS;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的基础上增加分布式数据存储与处理;程序设计语言类增加Python和MapReduce分布式编程技术。更为核心的是为满足新信息时代“智慧”软件要求,需增加数据采集与挖掘、大数据分析基础、机器学习基础、人工智能导论等为第四部分核心课程群。

只有不断及时更新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才能学习到前沿的技术和知识,才能真正地满足软件行业和产业的新时代需要。

(二) 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新信息时代背景下,一大批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开发新模型、新规范、新技术方案、新开发标准、分布式和并行计算模式、分布式数据存储等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已经有了新的定义和改进。形势、背景、运用场景和软件类型与需求都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

当前,高校中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任教师储备的相关学科知识仍然为满足过去软件开发模式的知识体系结构,对新方法、技术的学习和掌握还不完善。传统软件工程专业老师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模式,转换到当下的环境下已经显现出许多的不适应。

专任教师的学术和技能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出学生的水平,专任教师知识结构储备陈旧、更新速度慢等现象一直存在。为改变这一现状,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专任教师不但要继续夯实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应该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配以实践项目为指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更重要的是,应积极主动学习新方法、新技术并且在适当的场景下以项目完整的开发业务流程为主线将其贯穿到软件项目开发的各个生命周期阶段中去,使理论知识服务于问题实践,在实践中改进和升华理论。比如,当前环境下,应该学习和积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新终端开发平台Andriod等相关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运用到新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去。各大高校需要尽快培养更多的一师多能、一师多通、一师多型的新时代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教师队伍以满足新的教学环境需要。

四、 结束语

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其发展趋势已是不可逆转,发展速度已被行业和社会需求驱动而加快。新的社会需求所需要的软件在其类型、开发平台与模式、开发工具、處理的数据类型和数据量、计算模式及软件输出结果等方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此,为应对这些变化,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当下高校亟须探索基于新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积极对软件工程专业从课程体系设计、软件工程“双师型”复合师资队伍、学生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于为软件行业培养出更多满足新信息时代需要的新软件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志晶,刘海,岳金凤,李玉静,程宇,张祺午.中国制造2025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1):10-24.

[2]鲁书喜,樊爱宛.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资讯,2015(16):161-162.

[3]覃晓虹,张连浩,苏景阳.基于校企合作的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电脑迷,2018(01):124.

[4]张钰莎.软件工程课程创新探索[J].价值工程,2018,37(04):256-257.

[5]沈海波,朱雄泳,周如旗,徐海蛟.基于特色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7(12):141-143.

作者简介:

廖周宇,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河池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排1.5版

猜你喜欢
核心课程软件工程双师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
浅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理念创新
民办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关于如何创新和完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的探讨
民办高校转型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