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2018-11-20 11:56林丛
新课程·中旬 2018年8期
关键词:基本途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林丛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探索多种教学途径,这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教学,反映在历史与社会这一学科,我校将它建构的其中一种途径就是课前演讲。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学生课前几分钟的演讲,能较好地适应当代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从而达到对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辨明史料真伪及客观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能力培养并逐步提升的目的。就课前演讲的基本内容以及实现的基本途径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以期提升课前演讲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前演讲操作的规范性、灵活性和衔接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前演讲;初中历史;基本途径

课前预习,即前置性学习,它是一堂课的前奏,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和实践,不断摸索、理解、梳理和质疑的自学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前置性学习是上好一堂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初中历史课堂的呈现是非常特殊的,由于现代化媒体的介入,据学情分析,国内外各时期历史在学生的脑海中并非一片空白,再加上初中阶段教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描述都相对简单,因此,课内预习便成了可有可无之事。但课内预习的可有可无并不意味着前置性学习也是可有可无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拓展、知识迁移、史料实证、思辨精神等能力,我校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把课前演讲这一形式推广开来,因为它是本学科前置性拓展探究学习中可操作性很强、参与性很高的一种形式。

一、历史课前演讲的内容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明白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一道理,因为高明教师的教学,在于对学生的引导,课前演讲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例外。既要引导学生正确的方向,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痛苦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那么,如何在学生兴趣与课前演讲目标达成之间找到平衡点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的学习惰性还是很强的,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对于已有知识的认知与分享,对于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及对已有知识的自我修正能力极其欠缺,不是学生对其他的内容不感兴趣,而是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去阅读、去了解、去探究、去思辨;此外,我还发现,在学生的课堂演讲呈现中,有些许的历史疑点、历史事实学生并没有完全弄清楚,甚至基本的历史事实也会出现低级错误。于是,在制定课前演讲内容的时候,我将给予学生更多的弹性与能力的潜在培养。既然学生的兴趣点在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本身,那么我就以这一内容为基点,让学生深入研究下去。

第一,给学生开列书单或纪录片推荐。通过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视觉与听觉双体验,让学生广泛涉猎中外各时期的史料;在阅读和观影之中,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不断修正已有认知当中的错误史实,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各种手段,如文献研究、调查访问、收听广播、网络搜索等检索出可信度较高的史料,辨明历史的真伪或澄清与主流历史描述相悖的史实,从而提高学生辨别史料、主动找出历史疑点并解决历史疑点的能力与能动性。

第二,教会学生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努力还原历史的真实。通过读书笔记等方式让学生提取各种史料的主要信息,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辨析、比较和判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能够运用更多的史料对质疑点展开论述。但同时注意提醒学生,所有的论据都必须要标明出处、作者、版本、出版社等信息,养成规范引用的习惯。

第三,关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衔接。鼓励学生适当地拓展,关注自身兴趣,但也要考虑与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契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学生兴趣、课堂拓展、提升素养、课程衔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因此在上一学期的期末,教师就应该统筹安排下一学期课前演讲的具体内容,不用面面俱到,而是要将历史学科的某一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一学期始终。不管是历史意识、时空观念、综合联系还是家国情怀,抓住一点用到极致,通过学生呈现的不同质疑点与探究点强化对这一核心素养方法论的引导,从而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统筹安排学生课前演讲的内容与每节课程的契合程度,尽量实现把学生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探究与教师的课堂内容的呈现放在同一历史时期,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对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拓展,而且还能够把学生演讲内容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当堂解决,这也很好地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从而强化学生对本堂课内容进一步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二、历史课前演讲的基本操作途径

一直以来,开书单及课前演讲似乎是语文课堂的“必点菜”,但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很少运用,所以目前还是个崭新的课题。这就对我们在本学科的操作化实践提出了不小的挑战。那么,这种前置性学习的新模式到底该如何操作?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实施后能不能有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辨别史料及客观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等核心素养的目的?在这里,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演讲对象的全面性

既然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教学手段,就应该注重它的效果,注重参与面,而不是几个口才不错、热衷历史的学生的“表演项目”。[1]在演讲的对象上,我要求全员参与,在一个学期之内(含假期),每位学生都应该完成精读和泛读、找出历史疑点、运用史料实证、标明史料出处、进行课堂呈现等过程。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师要做好准备,要给予方法上的特别指导。如:对生性内向、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给予适时的鼓励;对于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与内容上的把关,把基本要求放低,给学生更多的自信;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教师要提高对他们的要求,不仅要关注演讲的仪态仪表、表达流畅,还要关注其演讲内容的价值,并鼓励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并特别关注其对某一方法的内化,让这些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

2.演讲内容的广泛性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历史问题,搜集和查阅各种历史材料。一般來说,我会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给出一个内容池子,让学生在内容池子中选择自己的兴趣点;此外,我还会让学生把它当成寒假或是暑假的探究作业来完成,一来是学生可以在假期中有更多的时间把探究深入下去,二来也是为学生日常的学习压力减轻了负担。当然,在这期间,首先务必要求学生在事实或史料的核实上下足功夫,树立“史料实证”的观念,做到严谨、认真,这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中必备的意识与态度;其次,要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全面地去分析,要求学生用专业的历史语言去描述真实的历史,运用科学的方法,如:一分为二等,去评判事件或人物的功过是非,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猜你喜欢
基本途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论文本细读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