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对策探讨

2018-11-26 11:02赖巧芳
南方农业·下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河源市资源化利用

赖巧芳

摘 要 水稻是重要的农业作物,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主食之一。目前,水稻秸秆多数都是露天焚烧,会污染环境,可针对水稻秸秆实施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分析了河源市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难题,再借鉴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在河源市推广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旨在提升水稻秸秆资源的利用率,解决水稻秸秆焚烧难题,推动区域农业绿色发展。

关键词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河源市

中图分类号:S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1.066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稻谷占全年粮食产量的绝大部分。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水稻秸秆多以直接焚烧为主,将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样的方式尽管快速实现了水稻秸秆回田利用,但是露天焚烧会严重影响大气的质量[1-3]。基于此,以河源市为例,对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建议,详细内容如下。

1 河源市的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面积15 800 km2,人口295.3万。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大部分海拔较低,坡度在30°以下,宜植面積在90%以上。河源市有灯塔盆地、川南盆地及源城盆地,面积约4 171 km2。

1.2 水资源现状

区域内水资源丰富,河源市河流众多,东江为河源市内的最大河流,其中新丰江是东江最大的支流,全长163 km,流域面积3 813 km2,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完善,水能理论蕴藏量1 317 100 kW,现已开发576 000 kW,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3 生态环境

河源素有“万绿河源”“港深水塔”之称,水环境质量良好,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达到了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新丰江、枫树坝水库水质则一直保持在Ⅰ类水质标准。维护好生态环境是河源市重要的发展战略,河源市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生态农业,致力于打造生态河源、现代河源“两个河源”。

2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1 水稻种植情况

2.1.1 面积

河源市区域粮食种植面积为16.4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13.4万公顷,夏收6.6万公顷,秋收6.9万公顷。其中3.3~6.6 hm2水稻种植大户有46个,6.6 hm2以上水稻种植大户有11个,共种植水稻面积387.9 hm2。

2.1.2 耕作模式

河源市重视生态农业,大力鼓励现代农业发展,在水稻种植时主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耕作、播种及收割。目前,河源市水稻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为57%,其中水稻机耕面积为12.5万公顷,机耕率为92.5%,机收面积为8.4万公顷,机收率仅为62.3%。

2.2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

2.2.1 利用率

河源市水稻年产量约为1 645 000 t,水稻秸秆理论资源产量为1 481 000 t,按草谷比(即农作物秸秆产量与农作物经济产量之比)为0.9计[4]。河源市可收集资源量约为1 060 000 t,目前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881 800 t,综合利用率为83.2%,其中腐熟还田利用占91.4%。

2.2.2 利用方式

2.2.2.1秸秆腐熟还田(秸秆腐蚀剂)

秸秆腐熟还田指采用机械收割,稻草全部原位直接均匀撒铺在田间,再向秸秆洒腐蚀剂,适量增加氮肥调节碳氮比,结合机械促使水稻秸秆与土地连接,灌深水10 cm(水要泡过稻草面,以免秸秆本身失去水分后不易腐烂分解),泡田5~7 d后,然后进行翻埋即可插秧。

2.2.2.2基料化(蔬菜种植、菌类种植)

基料化,主要是将水稻秸秆作为基料,用于蔬菜种植和菌类种植,可通过机械破碎的方式,对水稻秸秆进行处理,适当加入肥料等,再调整碳氮比和水分作为基料[5]。

2.2.2.3饲料化(养牛饲料、猪饲料)

水稻秸秆材料可用于饲料,可借助压块处理的方式,将秸秆用于牛、马、羊等的饲料,可达到过腹还田的效果。

2.2.2.4垫料化(高床养殖)

在高床发酵型畜禽养殖模式中,将水稻秸秆进行压块处理,切割成粒,将其作为高床发酵养殖垫料,从而达到回收水稻秸秆的目的[6]。

2.3 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3.1 存在露天焚烧现象

尽管河源市高度重视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严禁水稻秸秆露天焚烧,但是部分农户仍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在夏秋季节,尤其是在每年的6—7月收割季节,为了尽早完成水稻种植,农民为了便利习惯性直接将水稻秸秆在稻田中焚烧作为肥料,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增加,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且还会污染环境。

2.3.2 水稻机收率不高

河源市将秸秆腐熟还田技术作为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主推技术。农业机械化收割对水稻收割切碎还田、水稻秸秆还田利用至关重要,机械化程度决定了水稻秸秆的完整度,如果具体水稻收割选择机械化收割的方式,可实现水稻秸秆的机碎,便于后续利用秸秆。但是,河源市耕地多细碎分布,机械化收割程度不高,部分水稻秸秆仍采用传统人工收割,会影响后续的水稻秸秆利用。

2.3.3 水稻秸秆收集利用水平低

在水稻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方式中,饲料化、基料化和垫料化利用率仅为43 900 t,仅占资源化利用量的4.98%。在推动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规模化食用菌生产中,水稻秸秆收集、运输成本过高,秸秆收集季节性较强,储存方式站点不够合理。

2.3.4 水稻田存在缺水情况

尽管区域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部分河流水电开发程度较高,会造成部门水田暂时性缺水。由于水田缺水,对收割后的秸秆利用效果影响较大,无法有效推广秸秆腐熟还田,导致部分农户因种植时间紧迫露天焚烧秸秆。

3 解决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问题的建议

3.1 引起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

河源市可以引起其他地区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以黑龙江省为例,农业秸秆利用方式包括沼气发酵工程、直燃发电工程、成型燃料工程、纤维素乙醇工程和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等。同样,河源市也可引入这种农业秸秆利用方式,但由于水稻秸秆较小,对气化集中供热、成型燃料工程、纤维素乙醇工程等的适用性不高。因此,河源市可以沼气发酵工程为主,具有较好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3.2 宣传推广秸秆腐熟还田技术

河源市应明确以秸秆腐熟还田为主的秸秆利用方式,通过基础农技站推广宣传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派发秸秆腐熟剂,可借助宣传车、横幅、标语等入户宣传方式,增强农户对秸秆腐熟还田技术的认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露天焚烧现象,提升水稻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3.3 因地制宜推广适用技术

具体的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不能盲目施行,需要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部分地区畜牧养殖相对发达,则鼓励以饲料化、垫料化为主的利用方式;部分区域无良好养殖基础,且沼气池发展不够健全,则鼓励以秸秆腐熟还田、基料化为主,从而有效提升秸秆资源的利用率。

3.4 完善秸秆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机制

河源市可通过办点示范方式,建设水稻秸秆资源化试点,研究水稻秸秆利用技术,结合试验成效不断完善秸秆腐熟还田技术推广机制。同时,河源市應加强推广秸秆基料化、垫料化等经济效益高的利用模式,培育秸秆收贮组织,支持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经纪人等,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收储站点,引导其与种植户(合作社)、秸秆利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集贮运体系,完善秸秆利用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12):211-217.

[2] 陈铭斯,黄远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建议——以钦州市为例[J].广西农学报,2016,31(4):47-49.

[3] 李颖.庐江县秸秆资源化利用和资源化潜力的生态足迹分析[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4] 戴玉.寿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潜力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6.

[5] 张雅蓉,李渝,蒋太明,等.贵州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综合利用现状[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8):262-267.

[6] 黄祥.苏南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成因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河源市资源化利用
近期原创作品
探析河源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场地设施的建设策略
东江中上游稀土产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泸州白酒企业酿酒产业链副产物资源化利用进展
种养废弃物预处理技术可行性分析与实践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装备及应用案例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黄蜀葵花期不同组织器官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分析与利用价值挖掘
我国浓海水资源利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