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朗读训练点的方法

2018-11-30 20:52段金红
教师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风筝语感词语

段金红

(修武县教育局教研室,河南焦作 454350)

阅读教学主要是以读为准。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语感形成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作为一名教研员,在下乡听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时间花在了理解分析课文和讨论发言上,认为朗读技能的培养是虚的,是次要的;即使进行朗读指导,方法也十分简单化、表面化、格式化,致使学生摇头晃脑的读、过分夸张的读、表演式的读大量出现在课堂上。“有感情朗读”背后隐藏的是虚假的情感,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选择朗读训练点的原则

1.遵从文本特点

不同的文本体现了不同的文体特点。古诗词语言凝练,通过意象及组合形成的意境,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散文表现形式自由,通过描写经历见闻,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主题非常突出;故事作文一般都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充分考虑到文本的不同特点,依据文体的特征来决定朗读训练点的选择。

2.理解文本

教师要从整体出发,以感知、理解、体会文本内容为目标,选择恰当的训练点。通过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反复品味、咀嚼,感受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内在的情感因素,紧紧吸引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流露。

3.培养学生语感

“敏锐的语感既是有利于学好语言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有效地朗读训练。教师要加强范读的引领,还可以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或配画外音。同时朗读的形式要多样,根据内容的需要或引读,或分角色读,或个人读。这样多次进行朗读训练,以朗读促学生理解,走进情境品味情感,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选择朗读训练点的方法

教师一般以课文中用词精当、感情强烈、含义深刻的句子作为朗读的训练点,教师要凭借这些训练点,精心设计训练形式,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上得到熏陶,语感水平上得以提升。

1.以字为读点

朗读的首要任务是把课文内的字词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音变规律,如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如教师在执教《秋天》一课时,就把朗读的着力点放在了“一”字的变调上。利用课件出示含有“一”的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然后通过指名读、教师带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注意“一”字的不同读音,感悟中国汉字的趣味。

2.以词促理解

词语是课文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组成句子的词语中,总有一些词语能较好地体现文本的思想内容,凸显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词语仔细品味,提高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和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如《景阳冈》一课,把武松打老虎时的动作作为一个朗读训练点。问学生:“你通过哪些词语能感悟到武松是个智勇双全的人呢?”学生圈画了“闪”字,教师进行点拨,“闪”字比较接近的其他字词,换词后再读一读句子。学生试读后,教师提问:“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更好呢?”之后再让学生朗读,也可以加上动作去读。此时学生积极性高涨,读出了武松的机智与敏捷。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通过换词对比,不仅体会到了文本表达的情感,更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以句为读点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学生在读准标点符号时要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地方停顿。其次,把握好句子中重读的关键部分。依据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读出句子不同的重音。最后,要把握好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准确清楚。

如执教《雾孩子》一课时,将“读好雾孩子说话时的语气”作为朗读的训练点。文中雾孩子自言自语说了五句话:“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我要把自己藏起来。”通过这五句话,可以体现出雾孩子的淘气与顽皮,但是,每句话的语气有所不同。教师在执教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通过创设情境,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主人公,通过“我”的语言去推想雾孩子当时的内心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每次雾孩子内心想法是不一样的,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更深刻地感悟雾孩子的顽皮。

4.读好段篇增语感

朗读是读者凭借语言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淀,还原语言形象,理解语言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段、篇的节奏和感情基调是与整个作品的感情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弄清了作品中思想感情的总基调,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例如:学生朗读《风筝》一课时,总是不能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这或许和孩子们生活的经历有关。于是,教师讲述了自己孩提时代做风筝的经历。过了正月初六,新年过去了,亲戚走完了,可小孩子的假期还未结束,于是便想着法子取乐。做风筝、放风筝再适合不过了!鲜艳的油纸画是做风筝面的最好材质,轻盈、鲜艳、张力大,趁大人不注意,从新挂上墙的挂历上撕下一张,接着便是找风筝骨架了,看到角落里的破竹帘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迫不及待地抽下几根,小伙伴们七拼八凑,你家拿几根草香,我家偷一卷胶布,总算凑齐了材料。正是因为材料稀罕才在制作时格外欣喜,每一步都是那么小心,就像在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样。当制作的三角形风筝凌空飞起时,那快乐就像偷到油的小老鼠、拿到一百分的小娃娃一样激动人心!有了这样的讲述,填补了孩子们情感的空白,理解的盲区,孩子们与作者通过文字达到共鸣,放风筝时的快乐、找风筝时的焦急与伤心也就无须多讲,带着脑海里的珍贵画面,一字一句地真情朗读,孩子们心情的起伏变化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师立足文本和学生的实际,选用恰当的朗读训练点并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就一定能读出文本蕴含的情感,朗读一定会成为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风筝语感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学做风筝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