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经典变身热门 引领热门成为经典
——例谈对一道经典试题的处理策略

2018-12-10 02:56四川
教学考试(高考生物) 2018年6期
关键词:因变量本题试题

四川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历年的高考试题往往有“年年岁岁点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的感受。对于那些经典的试题,往往会成为教师们在复习过程中的首选,但由于学生对这些试题已经是了如指掌、耳熟能详,选择这样的试题进行训练和讲评,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效果并不如意。高考复习不能是“炒冷饭”式的处理,也不能是陈旧试题的“魔鬼训练”。那么如何对经典试题进行处理,才能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将经典试题激活,对其进行更深层次地“变身”、引领、延伸和再度建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以一道经典的试题为例,谈谈其处理策略。

1. 激活经典——解读经典试题,把握试题方向

经典试题的试题背景、设问方式往往都新颖、巧妙、独特。

1.1 经典试题

如图1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图1可以获取的信息是 ( )

图1

A.三个处理中,b是此酶促反应的最适条件

B.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不可能是酶制剂的量的不同

C.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反应底物的量的不同

D.三个处理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处理温度的不同

1.2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本题考查“酶”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了什么核心素养?)本题考查学生的素养有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本题用什么形式考查知识、素养?)本题通过图表形式考查学生的知识和素养,要求学生既具备丰富的概念知识,又具有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实验分析能力等;(本题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是什么?)根据坐标图的分析方法,一般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所以,本题的自变量是反应时间,因变量是生成物的量;根据题干的条件“如图1表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生成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不同处理条件”也是本题的自变量,无关变量为研究对象以外的变量,如a、b、c三条曲线研究的是不同温度处理条件,那么pH、酶的量、底物的量、酶的抑制剂等则是无关变量。

通过解读原题发现,若想快速准确地解答此题,则需要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结合已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回想和运用。需要回顾相互关联的知识有两个:一是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因素有哪些?如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二是影响生成物含量的因素有哪些?如底物的量、酶的量等。

2. 变身热门——建立知识联系,训练发散思维

在对原题进行解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综合分析。利用本题的坐标图,将与酶有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实现学科内相关知识的综合理解,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2.1 深度挖掘知识的关联性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顾,讨论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否可以在原图中体现。首先让学生画出两者对酶活性影响的坐标图,然后纠正学生的错误,纠正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不同温度、pH条件下对生成物量的影响。这样就把相关知识联系到了一起,构建了知识网络体系。

2.2 将原图进行“变身”

教师引导学生对原题中的坐标图进行适当修改,可以进行下面的图2、图3、图4三种“变身”,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表1。

表1

运用这种“变身”和讲评策略,突破了传统的通过阅读教材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以经典试题为中心,既构建了知识网络,又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 引领热门——置换考查方向,增加试题维度

在分析完经典试题思路、适当“变身”试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经典试题的考查方向进行多方位的置换,力求增加试题的考查维度,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问题的设置要循序渐进、恰到好处,更要能激发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兴趣,让学生找到“旧瓶装新酒,新酒更加香”的感觉。在增加试题的知识维度后,逐一进行相应地训练,做到既让学生重温经典找到学习的自信,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本题在考查酶的相关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着力于实验分析能力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把试题的考查方向调整为实验的分析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等生物学核心素养。具体可参考以下方向:a.纵轴(因变量)的相互置换,理解其相互转化后的关联;b.横轴(自变量)的相互置换,探究各种因素对实验的影响;c.增加多个自变量的情况下,如何分析单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d.继续在酶的抑制剂分析的基础上,增加酶抑制剂的两种典型类型(破坏酶的结构、与酶竞争)对实验的影响。

通过改变试题的考查方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寻找不同方向之间的相同要素和内在联系,为后续的模型建构做好铺垫。

4. 成为经典——寻求解题规律,建构试题模型

学生在临场考试中易遇到的两大难题,一是时间不够,二是题目新颖没见过,短时间内无从下手。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第一反应是从脑海中找曾经的原型模板题及解题方法,让自己快速作答。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寻求解题规律,建构试题模型,就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和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任何新颖的题目都有母题”的感觉,让他们在考试中“心有所依,题有所靠”,从而提高其应试能力。表2为该题建构的经典模型。

表2

上述方法是笔者多年来在复习过程中对试题的一些做法,坚持下来后发现效果确实不错,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考试成绩也很优秀。总之,复习中的试题编制和讲评是高考复习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发挥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就考验着一线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教师们只要下足功夫、认真研究试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的效果就能达到最佳状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猜你喜欢
因变量本题试题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谈谈如何讲解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