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前移:谈大数学观前提下的课前预习

2018-12-19 11:07朱和平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针对性生活化

朱和平

【摘要】大数学观前提下的课前预习,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从课前预习的生活化、针对性、有序性和差异性入手,让预习活动不再是形式化、简单化、粗线条的活动,从而使得数学课前预习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基础、更丰厚的生活经验、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大数学观;课前预习;生活化;针对性

数学课前预习的科学性和合理化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目前普遍存在的课前预习现状,笔者提出了大数学观前提下的课前预习,具体观点阐述如下。

一、概念与定位:大数学观与课前预习的释义

预习:一种学习方法,指在学习某件事情之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Of students) Prepare lessons before class]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现代汉语词典》就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

所谓的“大数学观”主要是指,不把数学当作纯数学来教学、认识和研究,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哺生活的特质。这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教育的趋势和目标。

二、剖析与反思:当下数学课程课前预习的状况

通过调查统计,我们发现当下数学课程课前预习的状况与预想差距较大,甚至可以说是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如下。

1.教师与学生认识不足,预习内容粗线条。教师认为学生的预习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更没有什么效果;学生认为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不重要,预习作业等于没有作业。进入实际操作层面,教师往往简单地布置学生预习哪一章节或哪几页;而学生呢,有的直接连看都懒得看,或者简单翻翻。如此粗线条的预习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效果。

2.未能充分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提升预习效果。其实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将预习作业融合当中,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预习的效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做不到,导致学生对抽象的数学越来越提不起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3.预习内容针对性不强。预习作业应该是为新知传授服务,应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现实教学中往往不是这样,单一、笼统、随意的预习作业,让预习失去了方向,也失去了价值。

4.预习的评价与反馈不到位。预习可以为新知的学习准备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如果不能及时评价与反馈,预习的成果就不能融合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

三、创新与突破:大数学观前提下的课前预习

1.课前预习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数学学科的显著特点。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实际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更有利于让他们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去思考与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参与到数学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在活动前教师要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策划,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要考虑学生目前将要学习的内容,要考虑活动开展的具體条件等等,还要取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如可以组织家在农村的学生测量土地的面积,估计今年农作物的收成,测算大树的高度,测算河流的宽度等等;可以组织家在城市的学生计算汽车的速度与路程的关系,测算高楼的高度以及每层楼的高度,设计小区的平面图等等;可以组织家长做生意的学生测算成本、毛利润和纯利润,合理设计店面的平面图,科学设计打折的标语等等;可以组织学生统计家庭用电情况,测算每个月的电费,统计家庭各项开支,绘制统计表和统计图等等。通过这样预习活动的组织,学生可以积累丰厚的生活经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前预习的针对性

课前预习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新知教学奠基,成为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者应该依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科学地为学生制定好预习目标,确定好预习内容,设计好预习问题。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为学生设计好预习单或预习卡,让学生有章可循,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又有明确的要求和预习的步骤。比如预习卡的建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例题预习;(2)阅读获取的信息;(3)尝试做题;(4)我的收获;(5)我的疑惑;(6)我来出题。当然具体到每一节课的预习可以有所调整,还可以加入相关的预习活动的内容、过程和结果。这样,学生的预习活动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较强的针对性,为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前预习的有序性

数学课前预习活动应该环环相扣,有始有终,从课前预习活动的组织到课堂教学中的展示与评价,给学生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课前预习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环境、家庭条件、自身条件,提高课前预习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借助课堂展示为学生营造展示才华、推销自己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求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展示、评价中展开新知的教学。这样,课前有预习,课堂有展示,通过预习活动的有序展开,确保课前预习的实效。

4.预习效果的差异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的预习效果存在差异,对预习效果不强求学生都达到相同的水平。教材中一些探究性的较难回答完整的问题,允许学生带着疑问来上课,在课堂上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预习效果比较好的同学进行展示,让预习效果比较差的同学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共同解决问题。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在大数学观思想的引导下,精心组织课前预习,确保预习活动的生活化、针对性、有序性和差异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前预习的实效。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针对性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