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指导:写作能力提升的有效一招

2018-12-19 11:07姜莉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指导

姜莉

【摘要】记叙文写作教学要重视作后修改的指导,更要重视以学生作文为范例的当堂引导。运用好学生自己的写作材料,通过当堂品评、修改来引领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提高,是写作教学一条更有效的指导途径。

【关键词】作后修改;范例;指导

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感叹:“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虽是诗人的一句深刻领悟,却恰恰道出了如今许多学生写作记叙文的心病——当下,学生对写作的抵触情绪普遍存在,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觉得自己不会写又生怕写不好所致。

为此,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如果能在作后以学生自己的作文为范例进行当堂修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方法。

以下,分享两个作后指导的修改范例。

范例一:窥小物,品深情

有一篇学生习作《寒风中的那份温暖》,小作者选取了父亲每天接自己放学时所做的一件小事——为刚放学的自己买一块热乎乎的烧饼来表现父爱的平凡中见细致的伟大,借寻常可见的烧饼传递并感受父爱的温暖,整体构思是不错的。我看到这个选材后和小作者进行了一番交谈,了解到这确实是真实的生活事例,小作者还不经意间提到:“从此便爱上了吃烧饼,即使有时候爸爸不能来接我,自己一个人走回家,也会买上一块烧饼,吃到家门口。”这段诉说让我为之动容,于是,我把这篇作文作为范例印发给每一个学生,并请原作者把前面这段话向全班同学复述一遍,再由全班同学跟老师一起来修改原作的结尾,使它更富有深意,更能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

原作的结尾是这样的:

一口又一口,这饱满的浓香回荡在唇齿间,也不经意地拨动我的心弦,我更依近父亲,这一程归途,有爱的港湾任我停靠,不论风雨,不惜寒暑。

寒风依然烈烈,可这一味温暖的饼香却眷恋在我的舌尖,盘旋,萦绕,似要在这冬日里跳一曲优雅的华尔兹,唤醒每一个赶路之人最温柔的回忆。

那份寒风中的温情啊,由一块朴素的烧饼开启,不断地温暖着我。

在经历了一番讨论、商量、斟酌后,我们最终对原作结尾进行了如下修改:

那份寒风中的温情啊,由一块朴素的烧饼开启,给予我温暖,也将温暖我未来的路,陪伴我走过迷惘与失意,温暖我脚下的每一段征程。

又是一个寒风肆虐的放学后,熟悉的校门前却不见往日熟悉的身影——爸爸今天有事,没法来接我。我默默地独自走在回家路上,路过那家熟悉的烧饼店,忍不住掏出零花钱给自己买了一块豆沙馅烧饼,不为饱腹,只为在这归途中有熟悉的饼香和温暖相伴。

因为爱,早已,成了习惯。

在原作的基础上,修改后的作文结尾既陈述了这份父爱的持久深厚,更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见证了自己对父爱的珍惜和感恩,结尾自然而然道出“爱到深处便是习惯”的深意,使文章的表情达意得到了升华。

范例二:道寻常,辨真意

学生原文:

比分数更重要的

父亲还是没有回来……

月亮透过高低不一的树枝,洒下一片倒影,我悄悄将试卷放上书桌,呆呆坐在窗前,在漆黑的夜里寻找属于父亲的车灯,时不时有鸣笛打破宁静,可父亲仍未回来。我回头瞥了一眼书桌上的试卷,心上涌出强烈的不安。

这一次,考砸了。我原本是多么渴望给每天辛苦劳累的父亲一份惊喜啊,然而,事与愿违,此时的我又是多么害怕面对父亲失望的眼神。

估算着父亲的回家时间,我又看了眼窗外,下意识地赶紧熄了灯。我迅速地躺在了床上,双眼却不敢闭起,安静的房间只有我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没过多久,一道熟悉的车灯光溜过了我的窗帘,许是父亲回来了。我咬紧了嘴唇,呼吸声忽而变得急促起来,心跳似乎比刚才还快。大约过了五分钟,只听得门锁“咔嚓”一响,果然是父亲。我匆忙盖好被子,有规律地呼吸着,装着一副熟睡的模样。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竟紧张得双手微微发抖。

门开了,似只透进一缕微弱的光,轻柔地躺在了我的被子上。父亲的脚步很轻却很稳重,他一步步地走向我的书桌,走向那张试卷,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当父亲打开台灯时,我偷偷地睁开了眼,时刻关注着父亲的面部表情,却无意间发现父亲下巴的胡楂已多日没有清理,显得有些邋遢和苍老,眼角的皱纹早就深深地向太阳穴延伸,刻出了岁月的痕迹。灯光下,他疲憊的脸庞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不期然的,我的眼角湿润了。父亲拿起了试卷,许是看到了分数,有一瞬他的眉头略微蹙起,略略沉思后,却又松开,转身望了望正“熟睡”的我,他轻轻叹了口气,或许,他是想到了些比分数更重要的……父亲执笔,写下了些什么,随即转过头来,我慌忙闭上双眼,却听到他一声温柔的“晚安”,似乎是笑着说的,竟那般甜蜜。

门又轻轻关上了,我猫着腰开了台灯,悄悄拿起了试卷,一行清隽的字映入眼帘:孩子,没有什么比你的努力与坚持更重要!字旁,画着一个微笑,是……是鼓励的微笑!

父爱就像一颗太妃糖,苦涩巧克力里含着的是甜甜的夹心,放入嘴中,却是甜到心底。

分数固然重要,可收获一份父爱更重要,有爱,成长的路上,无惧。

这篇学生作文的构思不错,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使叙事因有波澜而显得生动,选材也切合题意,选择了一次考后签字的际遇来突显标题,合情合理。可惜的是,在叙事中,小作者在描绘父亲得知分数后的表现时过于急切,“他是想到了些比分数更重要的”这句点题之笔的出现显得很不自然,最后几段中对父爱的诠释也未真正紧扣父爱的特点来议论、抒情,令人抱憾。借着这个机会,我也印发了这篇作文让同学们一起欣赏,并鼓励孩子们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有学生提到与我类似的意见我就顺势请同学们一起划出或圈出不足之处,鼓励大家一起帮忙动笔修改,改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并比较出最好的修改意见。

在品评、提问、圈画、修改、交流的过程中,孩子们思维活跃,也大大提高了写作兴趣和评论水平,更促进了他们自己的写作成长,我们最终把原作的后半部分进行了修改,定稿如下:

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竟紧张得双手微微发抖。

门开了,似只透进一缕微弱的光,轻柔地躺在了我的被子上。父亲的脚步很轻却很稳重,他一步步地走向我的书桌,走向那张试卷,我的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上了。当父亲打开台灯时,我偷偷地眯缝着眼,时刻关注着父亲的面部表情,却无意间发现父亲下巴的胡楂已多日没有清理,显得有些邋遢和苍老,眼角的皱纹早就深深地向太阳穴延伸,刻出了岁月的痕迹。灯光下,他疲惫的脸庞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不期然的,我的眼角湿润了。父亲拿起了试卷,许是看到了分数,有一瞬他的眉头略微蹙起,略略沉思后,却又松开,转身望了望正“熟睡”的我,他轻轻叹了口气,走过来,缓慢而又轻柔地帮我掖好了被角,耳畔传来他刻意压低后变得似有若无的自语:“这孩子也不容易,睡觉也睡不安稳……”他似又想起了什么,转身回到书桌边,提笔写下了什么。我忍不住偷偷望去,他的眼神在晕黄的灯光下那么温柔而深邃,仿佛能包容一切,包括我的失败与不争气。这一刻,我突然读懂了父亲的心情,原来一直是我误解了他,在一个父亲心里,分数从来不是最重要的……

门又轻轻阖上,我悄悄溜下床,猫着腰摸到了书桌边,借着透过窗帘的月光,一行模糊却又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孩子,没有什么比你的努力与坚持更重要!句末的感叹号敲醒了我为分数过分纠结的意识。

本来轻薄的试卷因为这份亲情的包容与给予显得分外厚重,这一刻的领悟直击内心,过往的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似乎,一直是被执念蒙蔽了双眼,父亲从来在意的,都是我的心情。

小小的分数在伟大的父爱面前是那么荏弱无力,但我感谢因这分数而创造的机遇,是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狭隘,明白了亲情的宽广。成长路上,这份领悟任重而道远……

改后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叙述更自然,点题也更顺理成章,通过一两个看似寻常的镜头式描绘与恰如其分的议论抒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题,更指出了“父母眼中分数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这个真实而往往被孩子忽略的道理,能引起其他同龄人的思考。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其中第四层和第五层需要依次为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而尊重需要的内部表现有:自尊、自主和成就感,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我实现,也是激发人外在行动的内驱力。笔者认为,作后修改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既肯定了原作者的优点,也帮助其他同学在修改过程中获得了帮助他人、提高自己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使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参与过程中肯定了自我价值,实现了向更优秀的自我过渡的飞跃,可以带来他们对自我认识的提高,也提供了他们今后在写作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内驱力,不失为有效的写作指导策略。

王阳明在《与薛尚谦书》中曾说:“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在作后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起探究同学的作文之失,不吝是一个对自己的良好警戒,再在共同商讨中互相促进,也使这份“得”在来之不易中更印象深刻。每次指导过后再把改后的作文重新印发,与原作构成一组比照,让学生收藏,更可以作为今后自己写作中的良好借鉴。

改一例而長一智,实得之厚矣。

【参考文献】

[1]赵俊峰.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猜你喜欢
指导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浅谈幼儿区域活动的指导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