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兴趣

2018-12-19 11:07沐斌国
教育界·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数学兴趣小学生

沐斌国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兴趣

兴趣指兴致,是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上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的热情,但数学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因此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非常重要。

一、提高预习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要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自学能力,激发预习兴趣。要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培养较高的预习能力,学会预习,乐于预习,勤于预习。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通过预习,学生能带着问题听课,能提高听课效率。可见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提高小学生预习的兴趣,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一,要提高预习的效率。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扫清学习障碍,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拉近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距离。第二,要提高预习能力。课前预习是让学生去自学,通过自学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校,教师能教给学生的只是最基本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靠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去探索。因此,学生从小就培养自学能力,对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要激发预习兴趣。在教学中,常常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还有一些学生会因为前面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再学习后面的知识,感觉难度很大,从而逐渐失去兴趣。要求课前预习以后,这部分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理解,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一些成功感,这种成功感促使他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便有了信心。预习,在新课程新理念下应赋予新的使命。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让学生做好了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經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提高探究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有许多要素,其中探索创新、合作交流与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习惯是要素之一。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教者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研究,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精心指导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并恰当地引导学生交流探究成果。要组织学生对探究成果进行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探究成果进行公正的评价,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习情感呢?

第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探索欲望。教学过程中我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可以说问题跟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片断一:“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随便报几个电话号码,(老师和学生一起快速判断这些号码组成的数能否被3整除)然后师生之间比一比,看谁先得出答案。老师的速度一定会让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判断得这么快”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第二,要创造探究机会,引导交流探究。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得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课前需收集信息资料,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收集,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提出问题,考考自己组内的同学。这样的过程能激励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再如“编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可以分组让学生编应用题,适时反馈,这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探索性学习,这样小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会大大增强。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更会将学生引入自觉忘我的学习境地。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公正的评价。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给予肯定、鼓励,要充分运用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隐藏的自信。“你一定能行!”“你真棒!”“老师很欣赏你!”“老师真佩服你!”等等。一句简简单单的话从老师口中说出来很容易,但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评价应当是一个民主参与协商、交流的过程,学生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探究活动进行反馈、分析、监控,同样能促进自身的发展,自信心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这样小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情感会大大增强。

三、提高操作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学习新知,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能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他明确指出了操作的重要性。我认为学生的操作应该是真正需要的操作,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真正的操作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片段一:我最近听了两位老师的课,他们同时教授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知识,并且让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操作。一位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三根小棒,让学生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立即动手操作。有的很快围成了三角形,有的没有围成。反馈完情况后老师再让学生进行操作:量一量每根小棒的长度,把较短的两根加起来和较长的边比一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较短的两根加起来比较长的一根长;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較短的两根加起来比较长的一根短。另一位老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小棒让学生围成一个三角形,要求他们折一折围一围。学生通过操作,有的围成了,有的没有围成。反馈后学生很快发现能围成三角形的较短的两边加起来比较长的一边长;不能围成三角形的较短的两边加起来比较长的一边短。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进行了操作,都得到了想要的结论。在解决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都采用了课件展示的方法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课后两位老师在说明设计意图时都认为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如果给学生操作一定会产生分歧争论和矛盾,不利于课堂教学,浪费时间。

我认为有分歧和争论的课堂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在设计操作过程时应该给学生动手操作,而不是在老师遥控下操作。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操作过程:三种情况的小棒都出现,有的很快就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很快就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用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这样,在反馈的过程中既有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也有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的,还会出现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分歧与矛盾,有的认为能围成,有的认为不能围成。接着请所有同学都把自己的小棒变成两根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情况再进行操作,反馈时也还会出现围成与围不成的分歧与矛盾。这时请学生认真观看课件从而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结论。(要指出的是,说能围成的只是视觉的误差)这样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操作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样的操作也才能提高学生的操作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影响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的因素很多,有老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作为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内容的布置,探究内容的设计,操作过程的编排。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探究,勤于思考,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兴趣才会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慧.构建小学数学兴趣课堂的策略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8(6).

[2]孔金平.小学数学学习与儿童身心发展[J].教育视界,2015(6).

猜你喜欢
学习数学兴趣小学生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培养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