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式教学培养新高考地理时空思维

2018-12-20 10:52广州市真光中学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雨带气流时空

文/广州市真光中学 斯 军

地理学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地理思维具有形象性、综合性、区域性、空间立体性的特点,构成了掌握和精通地理学科的思维基础,这个思维基础可以进一步抽象为时空思维能力。因此,学生的时空思维能力对学好地理必不可少,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中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准静止锋”的延伸知识。由于我国降水分布、特征、成因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掌握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值得探究。

一、以通俗地理学知识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时空思维

结合古诗词中的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到以下诗句: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 《杜陵叟》);“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白居易 《采地黄者》)。

“清明时节雨纷纷” (杜牧《清明》);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 《有约》);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曾几 《三衢道中》)。

从以上诗句情境中,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问题链条,培养学生时空思维:

问题1:提取诗词中涉及到的时间关键词语?

问题2:将诗词中时间关键节点匹配到空间方位中?

问题3:解析时空框架下诗词中地理现象发生的原理规律?

以上三个问题,以情境为前提,问题层层相扣,链条设计,逐步深入,且最后一个问题起承上启下之作用。除诗词地理之外,教师教学中还可以将通俗地理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如下面这段材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段提取有效信息,完成问题设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锋面雨带将至今天夜里起厦门孕育今春 (问题1:解释厦门春雨的形成?)首场雷电 (2011年 04月16日)。

这两天,我市气温飙升,昨天中午达29.1℃,预计今天还会创新高。人们刚适应了偏冷 (问题2:锋面雨过境前的天气特点?)的春天,突然而至的热浪把路人烘烤得汗流浃背,浓浓的夏日氛围扑面而来。不过,这种局面马上又要改变了。

一个锋面雨带已经到来,冷暖空气交汇激烈,水汽旺盛。从今天夜里起,我市将有一场明显的降雨。气象部门说,由于冷暖交汇形势有利,预计这次降雨可能会达到中雨的量级 (问题3:此阶段锋面雨的降水因素与降水特点?),同时伴有雷电。这将是我市今春的第一场雷电。

有农谚说: “三月陈雷拍马走”,意思是说,农历三月一旦响雷,说明有大雨要下,要赶快躲雨。气象部门说,即使这场雨不像预计的那么大,也会不失时机地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问题4:此阶段锋面雨的降水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以副热带高气压带与锋面位置关系为问题链条培养学生时空思维

北纬30度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受海陆分布影响,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高低气压中心,高压中心被保留在海上并常年存在,其中位于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中心在夏季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太平洋高压中心距离我国最近,某些月份我国东部地区会直接受其高压脊控制。

副高位置和强弱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在副高中心,大气盛行下沉气流,在其控制下多形成晴朗炎热天气。在副高高压脊附近也盛行下沉气流,在副高北侧和西北侧,副高西部和南部从海上带来大量湿润气流,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与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这一锋面常处于高压脊北侧5至8个纬度。

以上理论内容比较晦涩难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直接开门见山式陈述锋面位置移动和副高位置移动的相应关系,且锋面位置位于副高高压脊北侧5至8个纬度。教师让学生真正理解副高与锋面的位置关系,关键在于设置问题链条以培养学生时空思维。教师可通过图文材料进行信息提取和问题设置:

图1 副高压脊线与雨带关系图

(注: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

问题1: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位置位于副高脊北侧的原因是:

A.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带北上

B.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

C.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

D.副高气流辐合造成北侧多对流雨

问题2: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2位置时:

图2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问题3:雨带在华北东北时,长江流域有伏旱,那么雨带在长江流域时,华南也应该有伏旱,实际上华南不存在伏旱的问题,这是为什么?

三个设问抓住了一个点形成问题链条,题目以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为知识铺垫,问题1开门见山式考察雨带位于副高北侧的原因,而问题2和问题3则考察副高高压脊在逐渐北移过程中带来的一系列气候影响。三个问题中的时空特点紧密相扣,其目的是以问题链条培养学生时空思维。

三、以锋面雨带板书板画为问题落点培养时空思维

绘制基础图,为锋面雨带移动做好板画准备,如图3:

图3 (基础图)

一般讲,5月副高高压脊位于北纬15°附近,根据雨带与高压脊的相对位置,锋面雨带应位于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绘制图4,在基础图上添加5月锋面雨带图,副高用圆圈表示,雨带用斜线阴影表示,同时用箭头表示南侧副高和西北侧冷气流的移动方向。老师可边绘图边解释,如图4:

图4

进入6月份,副高强势北移,其高压脊越过北纬20°,锋面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流域与淮河流域。由于该雨带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降水持续一个月左右,我们教学上通常称之为 “梅雨”天气。此时可以绘制图5,和图4一样,箭头表示移动方向,斜线填充表示雨区。值得注意的是,在绘制副高过程中,可以多添一圈,以表示副高势力逐步增强。

图5

进入7、8月份后,副高继续强势向北移动,其高压脊越过北纬25°,锋面雨带也由此北移至黄河流域的华北地区。此时,江淮地区已完全受副高控制,出现 “伏旱”天气。教师和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图中基本元素与之前基本相同,副高可继续添加一圈,已表示此时的副高势力已达到全年最强。如图6:

图6

9月份,进入秋季,副高势力也大为减弱,而亚欧大陆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副高快速向南撤退,雨带也随之南撤,至10月,锋面雨带完全撤出大陆,如图7:

图7

完成板画过程铺垫后,教师以限时训练形成问题落点。限时训练重点考察锋面雨带板书板画中体现出来的时空要素,以加强学生时空思维训练。

以上是我们教学过程常常演示的锋面雨带移动完整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锋面雨带的移动过程不仅有空间上的表现,也有时间上的融入,学生在掌握锋面雨带移动的过程时,其实是对学生时空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绘制锋面雨带移动的板画过程中,需通过演绎归纳的形式找到问题意识的落脚点,以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

猜你喜欢
雨带气流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气流的威力
雨水蒸发冷却对热带气旋螺旋雨带外雨带生成的影响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比翼双飞
时空之门
飞片下的空气形成的“超强高速气流刀”
基于停留时间分布的气流床气化炉通用网络模型
最大熵算法在气象雨量预测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