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运用

2018-12-20 10:51东莞市塘厦中学张振发
师道(教研)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文/东莞市塘厦中学 张振发

美国著名教育家杰罗姆认为:“一个人知识的取得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一个人学习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为知识获取的主动积极参与获得”。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目前普遍课堂教学环节,即 “课本一老师一学生”所构成的直线单一、被动知识传输链条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 “学案导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自我学习的平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具有研究的价值。

一、 “学案导学”实施背景及概念

(一) “学案导学”实施背景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委员会的教育报告中提出: “人类未来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接受教育的人一定是教育他本人的人,他人的教育也将成为这个人本身的教育,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变化会是以后未来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课题”。这说明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前素质教育的口号轰轰烈烈,实际操作却还是离不开应试教育,学生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感到厌倦了,改革势在必行。同时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唤突破陈旧的教学理念,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 《地理课程标准》也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学案导学”模式破茧而出。

(二) “学案导学”概念

曾有学者提出,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教师要运用导入、启发、疏导等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认知环境,从而使学生导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由学会逐步到会学,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而达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我认为, “学案导学”就是借助学案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构建自己知识的教学模式。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地理的方法,促使他们去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有了学习地理的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包含学案和导学,这模式不但老师组织、导入、点拨、示范的教学环节,并且将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升的学习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以 “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学理念。

二、地理课堂 “学案导学”模式的建构

(一) “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般学案教学的实施过程包括:学案设计、学案分发、学生自学互研、问题发现、教师点拨释疑、练习评价等几个步骤。我认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三大步骤,即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运用实践、应用提高,感受成功。三大步骤层次分明,环环相扣。

1.创设情景,自主探究

这是教学的起始环节,也是学习的第一个步骤。一般采取问题诱导、任务驱动、设疑引发兴趣等多种方式,将问题、材料以学案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高中地理必修2《工业地域的形成》这节课中要突破工业联系,我出示了这样一幅图标,请同学们思考这些问题。

(1)下图中左列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____的联系,右列中的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属____的联系。

(2)左列和右列的工业都分布在一个地区,联系的中间环节是____。

以此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利用课本、地图册独立完成任务。从发现问题,然后到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老师给予点评,进一步探究: “工业地域的形成”。

2.小组探究,合作探究

我们老师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个别难点时,老师继续巡回指导。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在交流评议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在尝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讲道论理了,在小组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和难点问题列出提纲,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实现知识内化。在交流 “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时,给出了一幅区域地图,要求学生对不同的工业进行合理的布局,通过问题和解决方法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探讨。从而达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分析方法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促使学生的对不同问题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得到了提升。

3.运用实践、应用提高,感受成功

这是 “学案导学”的延伸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迁移、发展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设计好题目,层层推进,使题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美国商品谷物农业”这一案例的学习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讨论美国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有哪些?”, “根据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特点”, “我国东北部农业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在影响区位因素上,生产经营方式上的异同?”。层层推进的思考,将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学习的思路更清晰,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成功是非常渴望的。因此,我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地理知识竟赛。把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竟赛分为必答、抢答两部分。必答部分小组一人只能够回答一题,由小组成员自选回答,答对加10分,答错不给分,如本小组无人能够回答,其他小组帮忙加10分;抢答题根据题目难度,答对了加分,答错了减去相对应分数。提示答案者和一次为小组减10分,随意说话者根据情节由老师酌情扣分。

最后总分第一的小组,全班表扬,组员每个人加德育分。通过这样的形式,同学们都会在下课之后积极看资料,自己复习,提高了大家学习地理的兴趣,很多同学在下课之后都跟老师反映要多举办这样的活动。

(二)案例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塘厦中学高一级的学生普遍特点为: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参加活动(如图一)。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塘厦中学高一级学生的自评中,觉得自己是 “文静听话,爱学习”的比例比较少,普遍感觉自己是个好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根据这样的结果,初中的地理教学模式就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来设计,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我尝试在塘厦中学的高一 (8)班运用了学案导学的方法,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学案,该学案所设计的自学内容不提供参考答案,只提示学习思路,指明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思考、探索、解决、掌握知识规律,教师只需在学生产生学习困惑时适时适度给予指导。这有利于促使学生变被动听课改变为主动获取,在学习的实践中将知识逐渐转化为学习能力。我要求,有较难的问题要求先小组讨论:有非常难的问题,全体同学集中讨论。对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启发并让学生自己解决。例如在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这一课中,“工业区位因素”这个知识点的突破,我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当地的某个企业,思考这些企业在布局会考虑那些因素,提供选项,供他们讨论选择,然后得出影响工业区位因素选择的主要因素。

经过半学期的 “案例导学”模式试验,证明高一 (8)班同学地理学习能力提高了,对地理的兴趣也比较大,在期末考试中的成绩也取得较好的效果,跟其他同类型班级拉开了距离。

三、地理课堂“学案导学”模式效果

(一) “学案导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结构在质上得到了改善

实施 “学案导学”之后,传统教学中 “老师的满堂灌”和 “老师的一言堂”的弊端被减少了,逐渐改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的课堂,这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提升,较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二) “学案导学”提升了教学质量

“学案导学”的目的使每位学生学习有所感悟,体会成功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从而改变课堂教学结构。由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生每节课所学知识当堂掌握的程度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保证。此外,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逐步养成,被动的 “要求我学”转到 “我想要学”上来了。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学案导学设计的层次性,会使每位同学都差异化感受成功,并不断提升自己。

猜你喜欢
学案导学导学学案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乡愁导学案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基于自主学习的初中化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学案导学”之我见
“比例尺(一)”导学案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