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评价

2019-01-06 10:51马晓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7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斑块

马晓玲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疾病, 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得到重视。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技术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1]。本次就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和同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 同期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0~70岁, 平均年龄(62.5±4.2)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9例, 女21例;年龄41~71岁, 平均年龄(63.8±4.4)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此次参与研究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在检查的时候, 患者平卧 , 将颈部充分暴露 , 且在颈下垫放软垫, 头部则偏向另外一侧。将超声探头的频率设置为5~10 MHz, 检查的顺序由上至下分别为颌下角、锁骨上角、枕后角与胸锁乳突肌前缘, 并且对患者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实施连续性纵面与侧面检查。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斑块、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情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2 cm;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 cm;颈动脉狭窄:颈部血管腔内狭窄情况大于管腔 50%[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斑块与颈动脉狭窄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存在斑块34例, 斑块发生率为85.0%;存在颈动脉狭窄38例, 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存在斑块16例, 斑块发生率为40.0%;存在颈动脉狭窄20例, 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0.0%。研究组患者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28、20.31,P<0.05)。

2.2 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中35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为87.5%。对照组患者中14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为35.0%。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23,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据绝大部分。脑血管也是脑供血的重要通道, 颈动脉健康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颈动脉的病变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相应的联系。有研究表明,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斑块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脑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标准,因为脑血管造影属于有创性检查, 极易引发患者发生栓塞性脑卒中, 因而会相应的控制脑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3-5]。随着超声检查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逐渐应用于临床, 能够动态的对颈部血管血流的状态进行观察, 可以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与颈动脉斑块的诊断准确性[6]。

石洁芳[7]的研究显示, 通过临床观察, 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疾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脑梗死疾病史患者, 通过超声检查, 均会通过不同程度超声进行表现, 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备较高临床价值, 有利于临床医师对症用药, 按照患者颈动脉详细情况, 给患者相应治疗方式与药物, 防止盲目进行治疗, 能够给患者降低相应的医疗费用, 减轻患者相应的负担。另外, 有助于患者对自身疾病进行详细了解, 有利于患者的日常调理。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中发现存在斑块34例, 斑块发生率为85.0%;存在颈动脉狭窄38例, 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95.0%。对照组患者中存在斑块16例, 斑块发生率为40.0%;存在颈动脉狭窄20例, 颈动脉狭窄发生率为50.0%。研究组患者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7.28、20.31,P<0.05)。研究组患者中35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为87.5%。对照组患者中14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为35.0%。研究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3.23,P<0.05)。以上结果说明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 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能够有效检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度。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症状主要是突发性短暂性偏侧运动、感觉障碍、交叉性运动、感觉性障碍等[8,9]。因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会引发多类并发症状,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因为临床症状相对复杂, 且相对隐蔽, 因而不易引起临床重视, 极易延误患者的疾病治疗。尽早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检查, 有助于患者得到早期治疗, 提高临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10-12]。

综上所述,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动脉情况与无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比较存在较大差异, 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实施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至关重要,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斑块
Gray-Weale分型对症状性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