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2019-01-07 08:55谭敏
重庆行政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创政治思想

谭敏

高校作为“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要以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切入点和立足点,结合“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方面的相似性与互补性等特点,运用不断发展和相互联系的方法来构建二者育人的结合点和契合点,寻找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有机融合与共生发展的创新路径。从而让二者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和新的育人模式,发挥1+1>2的深度融合与聚合效应。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自从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之后,创新创业的种子如同满天繁星,在深邃的夜空中不断发光发亮,让星空之下的群体对它充满期待和好奇。在社会潮流的引领和好奇心驱动下,创新创业逐渐从一个响亮的口号、一个社会热词变成社会大众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各种服务于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和社会组织在“双创”时代潮流中应运而生,例如,创客咖啡、创客车间、创新梦工厂、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等形式多样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各种创新创业平台的支撑,而且依赖于创新创业文化的长期滋养和正向引领,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和宣传,只有将“双创”平台的建设与“双创”文化的发展有机结合,才能全方位构建“双创”生态发展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为促进创新创业相关活动顺利进行而展开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总和。国外创新创业教育伴随着创客运动和创客空间的兴起而诞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实践,国外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探索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并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通过博专一体,产教学融合,供需匹配,协同培养的模式构建起了独具特色以及以创新创业文化培育和弘扬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德国的慕尼黑大学将创业创新型大学的构建作为主要发展目标,从创新创业课程、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创新创业产学结合、创新创业文化渗透四维度构建起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四者各自发挥着应有的功能与作用,共同致力于与市场和社会接轨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迫切需要而诞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战略从顶层设计扎根于基层探索的重要环节。目前,随着创新创业浪潮的不断涌动,国内众多高校都在立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研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深入探索和把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相关机理,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呼声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运用一定“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师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首要工作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高校要坚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的指导原则之下,紧紧把握住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等根本政治问题,努力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在长期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正在逐步形成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模式。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

(一)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3]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的人才基础。高校要在“双创”潮流中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就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从而真正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双创”教育除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创业警觉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包括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组织协作能力、市场经济环境适应能力、商业信息捕捉能力、市场风险预测能力的培養,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无惧艰难的人生信念和品格的塑造,以及大胆尝试、敢于失败、改革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青年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践行党的思想、方针、路线,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人生品德,还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引导大学生将掌握的知识文化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指引青年大学生怀揣创新创业梦想并且通过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知识将创新创业梦想变成现实,从而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服务社会的目标相结合,成为对社会发展有贡献、有作为的青年大学生。

(二)教育内容的交叉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创新创业精神的继承和弘扬等方面。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致力于高校千万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热情、动机和兴趣的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孵化器。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主渠道,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是大学生储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以创新创业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要导向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将美好创意变成现实成果的重要路径。创新创业精神的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有关创新创业正能量和主旋律的创新创业文化是滋养大学生创客不可缺少的养分,可以通过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涵养和哺育高校创客生态圈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和日臻完善,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挫折教育、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等方面。其中挫折教育、心理教育和感恩教育等内容是高校根据大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挫折等实际情况所主动增加的内容,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和挫折,从而树立坚忍不拔的人生品格。同时,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具体体现,除了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真正关爱学生,为他们指点迷津,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服力。

从二者教育的内容来看,都涵盖了对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引领、人生追求、行为选择和规范等方面的正向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划分界限,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二者的内容都贯穿大学生从生活、学习乃至未来工作的各个方面,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紧密相关。并且这些教育内容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空洞的理论灌输和说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建构起来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现实性和预见性的指引和预防作用。

三、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坚守课堂教学,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结合思政理论课开发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系统研究与创新创业理论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关的专业化学科,具有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机理,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立足本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条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来研发内容丰富、与时俱进、富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争取创立精品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同时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研发和教学要结合思政理论课教学,将二者内容重叠和交叉的部分进行有效整合,在双重理论教学动因模式下,夯实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和思政理论课程的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共生发展的教育体系。关于涉及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拓展创新思维、提升创业兴趣,以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教学内容的部分,则需要二者根据学科特性和人才培养方向来具有侧重点和针对性教学。立足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创业理论课教学和思政理论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互为前提、互为动因,都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二,结合专业课程开展隐性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离开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来进行空洞的、缺乏依据的教育,其教学成效是微乎其微的。高校的专业理论课平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途径,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引导大学生深入挖掘其中潜在的创意项目和创业资源,让学生大胆想象并且积极主动地将想法、创意与社会发展呈现的痛点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将其转化为现实成果,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专业课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延伸专业课教学的新领域、拓展专业课教学的新视野,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专业本领过硬、创新创业嗅觉灵敏、创新创业能力出众、思想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深度挖掘课堂教学潜在的教育功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三者相互影响、资源共享、互利多赢的生态局面。

(二)立足众创空间,提升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统一性

课堂理论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进课堂进头脑、内化于心的主渠道,将二者的精神追求、思想引领和价值评判等相关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自觉的习惯和信念,从而来指导和规范自身的日常生活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还需要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实践场所来增强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诉求和行为规范的信服力。

高校眾创空间是在“大众创业、万种创新”战略驱动下成长起来的服务于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主要围绕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创意项目的诞生、孵化和培育、创业平台的搭建、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等活动展开。高校众创空间也是高校党委领导下成立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离不开高校党组织的的指引和领导,离不开高校师生党员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众创空间除了是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和培育的加速器之外,众创空间内聚集的办公室、水电设备、网络通信设备、打印机、计算机等各种创新创业硬件基础设施都是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创新创业尝试和实践的第二课堂,众创空间为大学生创客可以根据美好的创意来进行现实成果的孵化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即使尝试失败,大学生创客也可以从中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下一次创新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同时,高校众创空间需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创业培训和指导活动,例如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路演以及与企业经营的市场营销、商业拓展、资金融投、人力资源培训、市场法律法规和税务等相关知识的解读与指导,这些软件基础服务涉及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转化的各个具体环节,为项目顺利进入市场打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三)建设校园文化,强化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

建设积极向上、健康发展、与时代脉搏共振和社会潮流相契合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践行文化创新与服务社会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依托社团活动、讲座交流会、志愿服务、文娱体育活动等方式进行,要将校园文化与“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园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作用,要立足本校特色、充分挖掘校史和校园博物馆中隐藏的重大事件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特别是那些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先进模范,同时还可以邀请在创新创业方面和社会建设方面作出重大成就和杰出贡献的知名校友重返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分享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奋斗故事等内容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题材,也是强化“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课本。

(四)借助网络平台,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新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因势利导,积极主动抓住互联网提供的新媒体平台来占领网络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和新阵地。高校要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等平台和各种网络用户软件来开辟与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新路径。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平台的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掌握社会的前沿发展动态和学生的创意兴趣点,打造具有教育性、趣味性、思想性和体验性的网络线上教育平台。同时高校要加强网络平台的正向舆论和价值引导,引导大学生弘扬创新创业正能量、树立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想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

[3]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发办〔2015〕36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石柱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胡 越

猜你喜欢
双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