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山地民族传统马术的抢救性调查分析
——以苗族和水族为例

2019-01-10 03:42郑一凡陈国余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水族黔东南马术

郑一凡,陈国余

(贵州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贵州贵阳 550018)

1. 引言

提到马术,不管是学界还是民众大家所想到的都是北方的赛马,却长期忽视了我国南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少数民传统马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到当地宗教文化、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而且与其民族精神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具有鲜明的山地文化特征,是我国南方山地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份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然而,在全球化、城镇化的影响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正处于飞速消亡的濒危状态。面对这种新的变化,要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量,从“文化整体观”的视角,立足田野调查,返回本体,并结合当地村寨的文化语境考察其在社会变迁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多样的文化现象,把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真正推向新的高度。

本文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国内有关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期刊文献作了全面的检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简要的回顾了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研究现状,并结合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贵州苗族、水族等民族村寨中,対蕴藏于民族节日中的传统马术所做的田野调查,发现南方山地民族传统马术不仅表现在物质及制度层面的变迁,精神及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展状况不尽如人意,这也是本文要讨论的主要议题。

2.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现状

表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马术地域分布表

马术是深受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每逢隆重的节日,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形式多样的马术比赛。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濒危或消亡。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国内期刊文献作了全面的检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挖掘整理研究提供参考。

2.1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地域分布

我国开展传统马术的少数民族有23个之多,(表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马术文化,它是各少数民族民族性格、地域特征及民族记忆的集中展现,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的总体情况

有关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期刊发文数,是了解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的重要参考资料。从1982年开始有学者关注彝族传统马术到2018年10月,学界有关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的期刊论文为42篇。总体上看,发文数量严重不足,大都是从宏观层面进行简单描述性研究,立足田野调查的微观研究目前还很少见。这也反映出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正在加速消亡的客观事实,亟待抢救性挖掘与整理,让少数民族传统马术能够有序的传承下去。

2.3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的民族分布

目前出现在研究者的视野中的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只有藏族、水族、纳西族、白族等4个民族,研究主要聚焦在藏族(28篇)、水族(12篇)这两个民族(占95.2%)(图二)。

图二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的民族分布

我国开展传统马术的民族有23个,由于历史原因,南方也生活着很多世居北方的少数民族。从1982年学界开始关注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虽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然而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时至今日只有4个南方少数民族的马术被展现在世人面前。在现代西方体育掌握话语权的今天,我国南方山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存活空间逐渐减少,传承发展状况令人堪忧,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马术日益淡出他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濒临消失。许多的马上“绝技”,只记载在历史文献中,现实生活早已湮灭消失。如《簪曝杂记》对清代满族八旗士兵的马术有着形象的记述。“或一足立鞍镫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扳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乙在马上戴甲予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1]十分精彩。这就迫切需要学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对我国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马术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整理,从而让更多的精彩马术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各少数民族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3. 黔东南黄平谷陇赛马田野考查

黔地多山,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道路崎岖难行,交通极为不便。自古而今,马是贵州山地民族重要的交通驮运工具。赛马也是黔东南人民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历史久远。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大簸箕寨附近的银子洞内,今存壁画3幅,其中一幅为骑马图,与现今黔东南“小跑赛马”极为相似。民国《麻江县志》卷五“风俗”记载:“正月至十五、六日始集合,从屯上龙井之河沙坝至此。四牌六甲之青年男女,皆盛装而来。四方来观者亦云集。吹笙者在场中,女队围场周缓步踏歌,适合音韵,左右旋转,步骤整齐,旁有马队赛跑。如是五日,极一时之盛。”[2]黔东南苗族赛马广泛开展于民族节日中,是必不可少的节日内容,表2。

表2 黔东南民族民间赛马活动一览表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黔东南赛马只是在形式上还继承着原有传统,赛马的很多细节已经忽略或者消失。黔东南苗族赛马场地没有统一的标准,由德高望重的寨老与“鬼师”经过多方商讨后根据实际情况选定。赛马也没有正式的文字性的规则,一般为赛马当天由组织者现场确定,在以前裁判员一般由附近村寨中有影响的群众充当,而现在裁判员一般为村寨中担有公职的人员。当今黔东南苗族赛马受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城镇化、社会信息化、民俗节日多元化的影响,传承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需要更专门、深入的文化挖掘和理论研究以突出和强化其乡土特征和人文认同感。

4. 三都水族自治县塘州端节赛马的田野考查

水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一支古老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衍变流传下来的端节赛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是水族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水族端节赛马的形成与其民族精神、气质、环境、社会等发展精密联系,是水族民俗民风、节日文化的集中展现。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水族自治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端,山路崎岖难行,交通闭塞,形成了水族人以马代步的生产与出行方式,也因此逐渐形成了养马、爱马习俗。端节赛马是在水族人最受欢迎的节日项目,水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端节赛马既展示马匹的矫健,也是对神灵的感谢。

据统计三都全县共有大、小端节马坡32个,而只有塘州乡端节共用一个马坡,塘州马坡也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目前保存最完好,历史最悠久的马坡。由于塘州端节赛马受外界干扰因素相对较少,目前还保留着水族传统赛马的形式。塘州端节的赛马道位于老塘州公社东北面的山坡上,受限于当地地形条件,塘州赛马道长度为135米,宽度为15米,起点处比较平直,道面也宽,过了50米后,就开始爬坡并带有转弯,坡度达40度,只能容纳四匹马同时通过。端节赛马对骑手的着装没有任何的规定,马匹也只备缰绳,没有马鞍和脚套,骑手骑在光溜的马背上,只靠两手抓住缰绳及两脚夹着马肚子完成比赛。因此这是对骑手和赛马的“严酷”考验,只有那些技艺精湛、耐力好的骑手驾驭着强壮而有韧性的赛马才能赢得比赛。获得胜利骑手披红戴花以示荣耀,现今端节赛马变成了奖金制。

“文化变迁是一切文化永存的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的均衡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3]现今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的观念、意识逐渐发生着变化,表现为传统思想正在淡化消隐,现代观念意识逐步加强。水族端节赛马作为一种民族节日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在发生着这种变化。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塘州端节赛马的民族性逐渐削弱,当地人表现出了忧虑,一方面,如今现代交通工具在塘州地区的广泛运用,尤其是摩托车、电动车在水族村寨中的普及,很多水族人以拥有一辆摩托车或电动车为自豪;另一方面,马匹在水族人生产生活中的功用业已消退,这就消减了当地人饲养马匹的热情,这也导致水族地区马匹“量”和“质”断崖式的下降。加之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文化语境的变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民众保护意识淡薄,使得端节赛马这项古老而又奇特的民俗体育活动在水族山寨中的生存状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亟待抢救、整理。

5. 结语

通过对学界有关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传统马术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目前只有4个南方少数民族的马术被展现在世人面前,传承发展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有很多传统马术已日益淡出人们的生活,有的甚至濒临消失。以苗族与水族马术为代表的南方山地民族传统马术不仅表现在物质及制度层面的变迁,精神及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亟待学界多视角、跨学科的深入到“田野”,回归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语句中进行抢救性的发掘、收集与整理,为我国少数传统民族体育学科乃至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案例。

猜你喜欢
水族黔东南马术
马术:鲜衣怒马少年时
水族敬酒歌
遇见黔东南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上帝的水族馆
西班牙 马术周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马术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