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语用点 催生新视界
——以《火烧云》为例谈写景文教学的诗意追求

2019-01-11 23:43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火烧云诗意节奏

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陆 香

人们通常把“像诗一样表达美感意境”的言语境界称之为诗意。 从这个角度讲,诗意是文本写作,尤其是叙述类文本写作应有的追求。 在倡导语用教学的今天, 语文课更应该注重诗意和美感的生成:学生只有在充满诗意的课堂气氛中经历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才会感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才能打开一方新的语文学习视界。 《火烧云》这篇课文描绘了夕阳西下时, 天空中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全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内容丰富,富于变化;语言富有韵律美,清新动人,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写景佳作。 一般而言,写景文是非常具有美学价值和诗意追求的一种文体。 因此在设计时,笔者努力从语言生长点、意蕴延伸点及布局承接点三个层面探寻写景文教学的诗意追求。

一、基于语言,感悟文字的诗风雅韵

鲁迅先生称萧红是民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她的语言风格如儿童般天真、率直、朴实、自然,犹如天籁,富有节奏韵律,字里行间流淌着音乐美,虽不是诗,却胜似诗。 最为明显的是《火烧云》第3自然段,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 教学本段时,我们可以从这些词语入手,进而感悟文字的诗风雅韵。

师:第3自然段主要写火烧云颜色的变化,文中写了火烧云的哪些颜色呢?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表示颜色的词。

(生读后交流出示: 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师:读一读这几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都是表示颜色的,它们的构词方式却不一样。

师:是呀,颜色不同,作者描绘的方式也不一样,这里出现了几种方式?

生:这里出现了三种。

师:我们来看第一组,谁来读?

(生读)

师:声音很有音律! 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红彤彤指非常红,红的程度深。 金灿灿指黄得发亮, 所以读时要突出这个表示颜色的字来,稍微延长一点。

(指名2~3个学生,然后分小组对抗读:一组读第一个词,另一组读第二个词。 )

师:第二组混合色,谁来读?

生读(若有所思样),理解“半灰半百合色”。

第三组词一起读。

师:这是另一种表示颜色的写法,谁有亮眼睛,发现这组词语的奥秘?

生:前面是水果或蔬菜的名称,后面是颜色。

师:谁来读? 注意两个轻声。

生很有节奏地读词。 (韵味十足,掌声四起)

师饶有兴致地追问:什么灰? (生:葡萄灰)——什么黄? (生:梨黄)——什么紫? (生:茄子紫)

师:瞧,葡萄、梨、茄子,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事物,用它们来描摹颜色,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想象出具体的颜色。 像这样的词,你们还会说吗?

(火烧云不同的构词方式, 让音韵变得和谐美丽,灵动跳跃,激活了学生思维和才情,学生纷纷说词:橄榄绿、柠檬黄、西瓜红、青菜绿、宝石蓝……)

师:这么多颜色,作者还想了这么多种方法把它们写出来,真了不起!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些颜色。

(生边读边想象,读出了和谐的音韵与颜色的美丽)

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还不停地流动着呢,谁能读出它的变化?

不同的构词方式,让音韵变得和谐美丽,灵动跳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才情。 当然,仅仅读好这些词,还不能说就产生了诗意,还必须把它们送到文中去,借助完整而富有变化的句式,进一步感受文章生发的诗意。

师:把这些词语,送到课文中再读,相信你们一定会把火烧云读得更美。 指名读。

师:哎呀,你把火烧云读得真美! 火烧云的美仅仅是美在它颜色多吗?还怎样?(变化快)——从哪儿看出来的? (四个“一会儿”)

师:那该怎么读呢,谁再来试一试?

师点评:你读出了火烧云变化得快,如果再注意一下语调的变化,读出火烧云的美,就更好!

师:听老师读一读,怎样? 学生们,请闭起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这画面。

这样的画面,你们想象到了吗? 好,学生们,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火烧云。

看得出来,大家都被眼前的绚丽惊呆了。 喜欢吗?其实作者也很喜欢,正因为她很喜欢,所以才写得这么美,带着这样的情感,谁再来读一读。

此刻,教师再引领学生们反复读,借助画面想象读,带着喜欢的情感读,火烧云的颜色之绚丽,变化之奇幻,跃然纸上,诗意在不知不觉中生成。

再如感受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有关“马”的变化描写:

师:马是怎么变化的? (出示: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生1读,语速稍快。 从读中不难发现,马的变化真的太快了! 太有趣了!

生2再读,师点评:你一下子就把马神奇的变化读出来了,真棒!

生3再读,突出了句中几个语气词“了”,读得很有味道。

师点评:读得不错! 尤其是这几个“了”,关注了吗? ——看一看,语气词“了”,这里连用了几个?

师:有了这几个“了”,火烧云的变化就有了一种动态的画面感,变得神奇,有趣多了。 好,带着这样的体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诗意起于文字。 文字的质感,弥生着浓浓的诗性。 也只有贴近了这些文字,以及文字背后的画面和音律,语文课堂才能摆脱枯燥与乏味,才能彰显生命的多彩与活力。 语文教学的绝妙之处在于:专著一字,尽得风流。

二、基于想象,再现变化的诗情画意

写景文离不开想象,有了丰富的想象,文章才能生动有趣,才能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 《火烧云》一课想象丰富, 最突出地体现在形态变化的描写上。 作者写火烧云的形态变化时,按“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并融入自己大胆奇丽的想象,在瞬息万变中,捕捉了清晰、印象深刻的造型,动静结合,寓情于物,强化了火烧云的变化性和趣味性,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变化入手,借助想象,还原场景:

师:课文主要介绍了火烧云哪些形态变化呢?

生:主要写火烧云变成了马、狗、狮子的形状。

师:好,咱们先来看看这匹马。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匹马的呢?

生:作者按“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的。

师:好。咱们来学习马的样子,这匹马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师:有人说,这句话还可以再凝练些——出示:“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 ”你赞同吗?为什么?

生:不赞同,文中句子好。 “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这是作者的想象,这样内容就具体了。

生:我也不赞同。 马跪着,不是休息,而是等待主人骑上它的背,多么善解人意的马呀,我真的很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生:其实,这里都是作者的想象。 缀上后面半句的想象,这匹马似乎就有了生命,有了活力。

师:同学们,你们理解得真棒。 带着你们的理解,一起来想象画面,介绍下这匹“马”。 (生带着喜爱的情感读描写马的样子的句子)

在感受到作者将看到与想到的结合起来,文章就变得具体生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们重点品读变化过程的描写。 字里行间感受了火烧云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

师: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 (课件展示一组火烧云变化的图片, 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呢? 让学生想象它的形状,并按照它的“出现-变化-消失”这一顺序写一段话。

(也许是作家萧红有趣的想象、 生动的描绘激发了学生们的思绪,也许儿童天生就爱想象,师刚说完,学生们便迫不及待地动起笔来,似乎有千言万语需要表达。 )

(生写话,师巡视)

师:哇,你们似乎都是一个个小魔术师,一下子变出了好多种形状。 下面我们进入“超级变变变”游戏环节。 老师走到谁的面前,谁就让火烧云继续变起来!

生1:这时又来了一只大花猫,猫的身上全是彩色的斑点。 我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点点。 它趴在空中,眼睛紧盯前方,似乎在等待着小主人回家,好好抱抱它。 真有趣! 过了两三秒钟,它弓起身子,伸了个懒腰,还似乎喵喵地叫了几声,便不见了。 也许躲到哪里睡觉去了吧。

生2: 忽然又来了一只小兔。 它捧着一个大萝卜,快乐地啃着,似乎还发出了“啧、啧、啧”的叫声,仿佛在跟我们炫耀:“哇,这萝卜可真香呀! ”吃着、吃着,小兔子的耳朵拉长了,肚子也撑开了,原本短短的尾巴却不见了。 揉一揉自己的眼睛尽力地找寻,可怎么也找不着了。

生3: 忽然又来了一条小金鱼。 两只大大的眼睛,像两颗黑珍珠似的镶嵌在它头的两侧。一张O型的小嘴不停地张合着,似乎在吐泡泡。 金黄色的鱼鳞,犹如身披黄金甲。 扇形的尾巴不停地左右摇摆,似乎在说:“瞧,我多漂亮! ”渐渐地,小金鱼的尾巴不见了,身子也渐渐模糊了。

……

诗意是可以传递的。 前提是,你必须让学生产生诗意。 写景文丰富的想象,是学生诗意生发的温床。 只有当这些想象激荡了学生的心灵,并与之产生共鸣, 学生潜在的诗意便极容易被激发出来,产生更丰厚的诗情与更奇幻的画意。

三、基于结构,探寻转承的诗律节奏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毫不夸张地说:后世的所有文学样式,无不从诗歌中汲取营养。 尤其是诗歌的格律和节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更甚。 尽管后来有些文学样式刻意改变了行文的款式,但流淌在文字骨子里的诗的印记是无法消弭的,且愈发焕发它的生命活力。 如《火烧云》,在聚焦颜色、感悟美的环节中,就隐现着这种节奏与格律的张力:

师投影对比句子:

A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B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师:读一读,比较一下哪句更好?

生自由读后,回答:书中句子更好,不仅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还感受到火烧云变化“快”这一特点。 这四个“一会儿”排比句式,读起来也很有气势。

是的, 这个段落写火烧云色彩变化极多。 这个“变化极多”应该包含两个意思:“色彩多”和“变化快”。 “色彩多”保证了变化能快速进行,不重复;“变化快”反证了色彩的多。这是相辅相成的。但萧红在写的时候,却侧重色彩多,变化快只是用“一会儿”这个词来体现。 可正是这个“一会儿”,恰似音乐中的二拍子,用轻快的节奏把色彩多、变化快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再如,在聚焦形状,感受火烧云形状变化之趣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构段章法:

师:火烧云变成了马、大狗、大狮子,这三种形状是同时出现的吗?

生:不是同时出现的。从第4,5,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中“一会儿……”“忽然……”“接着……”便可看出。

(课件放大这三句话,生齐读第4,5,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

师: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感受到火烧云变化快。

师:仅仅告诉我们变化快吗? 如果去掉行不行?

生:(默读体会后)不可以。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火烧云的变化之快,还把文章串联成了一个整体。 如果去掉这些词,文章读起来就不连贯、不优美了。

诗歌的节奏与结构, 是我们喜欢吟哦的原因。那些节奏鲜明、结构严整的句式,往往会诱发我们唱咏的冲动。 很多超凡脱俗的朗诵,正是因为洞悉了潜隐文字背后的节奏与格律,从而寻得朗诵的密码,而为人们惊叹。 严格意义上说,《火烧云》不是一首诗,但谁又能否认,在文本结构转承中,这些节奏的控制与文章的架构,到处都有诗的影子。 语文教学的意义在于,在繁杂的文体样式中,传承文学的本源,那些能融通的文化因子。 这本身,就是诗意的行为。

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 一书中认为:“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 ”那么,语文教学就更应是一首诗,师生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

猜你喜欢
火烧云诗意节奏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冬日浪漫
《火烧云》的“变”
美丽的火烧云
火烧云
火烧云
轻快漫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