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通感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以《哈罗! 哈罗! 》的教学为例

2019-01-11 23:43江苏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28期
关键词:哈罗通感倒影

江苏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许 晶

音乐教学是教者启发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实践和创造过程,歌唱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最主要形式之一。 在音乐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说,“要注意强弱对比”“用歌声将快乐的情绪表达出来”等。 这些音乐中的细节和情感处理,如何用歌声表达呢?如果仅仅依靠模仿,是远远不够的。歌唱教学中,需要教师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 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各种感觉系统相互打通,产生共鸣。 若通感存在于每一个学生身上,就可能是一种被慢慢发掘的潜能。 笔者以五年级教材《哈罗! 哈罗! 》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通感”,开掘儿童音乐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提升歌唱教学质量。

一、舞蹈介入,加强场景感

音乐是艺术门类的一种,是伴随着人类出现而产生的。 可以说,音乐是涵养出来的,是日积月累感受出来的。 因而,音乐教学要生活化、情趣化,增加动感体验。 《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 在音乐课堂中,有着舞蹈般感觉的律动,是引导小学生参与歌唱、激起通感的一种有效形式,它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促进听觉、动觉以及情感思维的整体联动,培养儿童聆听音乐的兴趣和专注音乐的态度,让学生很快融入音乐情景中,随着音乐的节奏、韵律而内心荡漾。

《哈罗!哈罗!》是一首朗朗上口、传唱度较高的马来西亚歌曲。 歌曲反复运用非常口语化的“哈罗!哈罗! ”表现了马来西亚人民载歌载舞欢迎远方宾朋的欢乐场面。 在教学这一课时,要尽量随着音乐传递的感觉,让学生动起来、舞起来,这样,教学过程会更加活泼、灵动。 在《哈罗! 哈罗! 》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教者请全班同学围成一个圆圈,所有人在音乐声中拉起手, 双脚跟着音乐的节奏边走边踏步,当听到O哈 啰哈|啰O|时,学生拍两次手表示回应。 老师和学生带有乐感的互动,此起彼伏,学生不知不觉地在情境中律动热身,初步感受到马来西亚音乐和舞蹈的巧妙结合, 以及迎宾场面的热烈欢腾,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充满热情和好奇。

二、声动结合,加强情趣感

小学生年龄小,每周音乐课也少,乐感体验特别是深度体验不足。 歌唱教学如果仅仅涉及声觉,对小学生来说,不仅乏味枯燥,而且无法触及心灵深处,获得真正的音乐体验。 其实,人的听觉、动感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活动中,听觉和动感相互感应、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力。 在《哈罗! 哈罗! 》一课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创造听觉和视觉共同作用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关注音乐内涵,从领悟、感受到自然地歌唱。

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如何让听觉和动感相互作用呢? 我们的常规做法是:如遇到休止,边唱边提示学生,注意数好空拍时长。 但是,学生要边唱边感受时长,难度系数大,感觉模糊,不精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歌曲学习中,遇到空拍,教师让学生用拍手代替, 不刻意要求学生强调休止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拍手时感受节奏的长短。 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无痕迹的,也是有效的。 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一边拍手,一边很自然地跟随音乐节奏,唱准音乐时长,这样就解决了难点。 看下面的片段:

音乐倒影回声游戏。

根据老师手势提示唱出倒影。

原声: 03 53 |5 0 ↑

哈 啰哈啰

手势提示:老师演唱的最后一个音方向朝上。

倒影回声:

03 53 |1 0|↓

哈 啰哈 啰

手势提示:学生倒影最后一个音方向朝下。

提示学生在原声之后加上拍手再演唱。

跟音乐坐在原地,边拍手边玩倒影回声游戏。

在教学中,教师所说的“倒影”,是对音高概念的一种想象, 也是对学生形象化教学的提示。 “音高”本来是抽象的概念,现在在学生心中形成画面,让学生把音乐感觉和现实连通起来,在他们脑海中动起来了。 教学中的“动”,是为了体验音乐而设计,是让学生在快乐中被唤醒,更好地保持对歌曲节奏的专注与敏感。 动中领悟,唱中想象,让学生的学习无形中进入了情趣和活动彼此融合之境。

三、视听互补,加强融通感

歌曲《哈罗! 哈罗! 》体现高潮的两句旋律音较高,而且相似度较高,在教学中,如果用传统方法,让学生反复听,反复跟唱,可想而知,这样的学习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仅仅看谱或者听旋律,又单调且效果差。 为了让学生有效辨识两个乐句,笔者用两座山比喻歌曲的两条旋律,带领学生一起“爬山”,让学生比较两座“山”的不同之处,并将容易混淆的地方用深色线标注, 进行直观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异同之处一目了然。 这样的图谱让音乐可视化,学生将发声与音高的形象发生联系,演唱效果显著。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无论是在音乐课上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或者学习一首歌唱作品,一节让学生喜爱的音乐课,“教”的形式和“学”的形式一定都是丰富多样的。 因为形式的丰富,对学生感官刺激,引发的感受一定是多元的,唱中有动,动中有赏,听、视、唱相结合,把多种感官功能结合融通,甚至相互挪移,体现了音乐教学的本质特性。

歌曲《哈罗! 哈罗! 》结尾部分连续出现了两次四度音程,对学生学习来说,无疑增加了歌唱难度。如何解决这一音程难点? 教者将音符写在台阶上,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鸽子,而跳动的音程则是张开的翅膀。

找朋友游戏

学生在原地拍腿, 老师在圆圈中听音乐行走,当听到老师歌唱并能将老师倒影回声唱出来者,老师与其击掌。 被邀请者在同样的方式中邀请新的朋友,人数将逐渐增多。

当学生听到老师演唱:

|7 6|5 i|3 6|5 4|3 2|1-|

啊 我 的 朋 友朋友你们怎么 样

这一乐句时,回到圆圈上并等待游戏重新开始。

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了音乐阶梯(如下图):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双手随着钢琴旋律的高低而起伏,用身体感知旋律的抑扬顿挫;再看着音乐阶梯,在视觉的刺激下歌唱。 多感官的刺激和体验,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学生在唱、听、动融为一体的学习中,思维也能跟随音乐一起活动, 从而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学生的音乐的学习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循序渐进地获得有效的通感体验, 增加学习的进阶性。

音乐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感体验,能让学生突破单一局限, 由听众变成音乐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创造者。 利用通感,其实就是尊重学生的创造和展示,给予学生在唱、听、动每一个方面的空间,零距离地激发学习音乐的潜能。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学”更自由,让学习的方式更多样、更丰富,让学习音乐、感受音乐和创生音乐,无痕迹地叠加、融合。

猜你喜欢
哈罗通感倒影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倒影
被改造的鹦鹉
倒影之美
哈罗公学搬上网贵族学校在家上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例谈“通感”修辞手法
李汉三家的狗
找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