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小区建设的持续优化策略
——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2019-02-19 15:46李燕梅史文锐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要素设施居民

□胡 燕,李燕梅,史文锐

(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党校,北京 100028)

“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是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近两年来,北京市朝阳区结合区域功能定位,打通“疏解整治促提升”、背街小巷整治、精细化治理等工作的衔接点,以“微更新”理念推行“全要素小区”建设,打造从设施与功能、空间与交往、生活与生态等多角度、全方位满足居民全生命周期和谐宜居需要的小区。通过系统梳理需求,科学规划设计,有序实施推进,区域内的住宅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硬件设施得以更新,软件服务得到升级,小区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朝阳区“全要素小区”的探索,为治疗“大城市病”、解决民生需求、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升级,实现“承古韵融现代”的城市品质跃升。

1 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2018年,朝阳区“全要素小区”建设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到全区43个街乡的57个小区,并于2018年5月发布了《全要素小区建设导则》,从公共活动空间、交通与泊车、功能设施、文化符号构建、绿化美化、垃圾分类、沿街建设规划、背街小巷、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等十个方面明确了建设导向。按照计划,2019年将再建成42个全要素小区。

“全要素小区”之“全”是指周全和健全,力求覆盖更广人群、服务更多角度,突出有机更新和有序织补,强调可持续性。“要素”是指“空间、环境、人文、管理、服务、参与”六项宜居资源要素,通过肌理调整和功能归位,实现小区“老得优雅、旧得有味、新得精致、住的舒坦”。

1.1 聚焦空间要素强化设施升级

小区的空间改造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底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通过改造升级弥补当初规划设计不足,优化升级小区公共服务和活动空间,包括小区公共活动广场维护、地下空间改造、社区服务场所升级等,特别是在生活设施、基础设施、特殊服务设施、健身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进行“点对点”改造升级,为其他五项要素的完备奠定坚实基础。

1.2 聚焦环境要素强化功能重塑

环境改善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疏解整治和背街小巷治理,将沿街建设规划与管理有机融合,特别是在沿街墙体、门头、雨水管线、门窗等沿街建设中,注重自然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平衡。如在生活垃圾处理中,在人工分类的基础上,引入智能分类设施,并运用积分引导等形式,倡导居民积极参与。再如在医护养老方面,引入智能急救站设备,完善保障功能。

1.3 聚焦人文要素强化文化品质

人文精神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核心要义。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注重家园文化的培育,从小区、楼门、家庭入手,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有机融合,将居民手印墙、家牌、涂鸦、小区特色文化等作为重要内容,将家规、家教、家风建设作为小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提升人文素养,涵育居民的家园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4 聚焦管理要素强化长效机制

在改造升级硬件设施的同时,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后续管理维保,激发居民参与意识和物业企业的管理责任。在治理小区交通出行方面,拆除私装停车地锁,增加交通设施等,解决小区微循环问题。同时,对私家车停放、自行车存放、共享单车停放等进行规范,引入智能停车棚等设施,动员居民共同维护小区秩序。对于政府投入的新建设施,建立与物业企业的移交制度和居民监督制度,实现常态长效管理。

1.5 聚焦服务要素强化多元供给

作为最基层一级的政务服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同样以“只进一扇门”“只跑一次”为目标,充分利用社区公共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社区服务站“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打造全科社工队伍,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同时,把疏解整治促提升与织补便民网点结合起来,合理配置蔬果店、药店、理发店等便民设施,优化升级“一刻钟便民服务圈”。通过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补贴经费等措施,引入“专业水平高、执业信誉好、党委信得过、居民真需要”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1.6 聚焦参与要素强化社会动员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是奋斗目标。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题中之意,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也是重要的资源要素。在全要素小区建设过程中,一直把社会动员贯穿诊断、设计、实施、管理、评估的建设全过程,并在后期的评估、维护、管理中动员更多的“朝阳群众”全过程、全时段、全方位参与。

2 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制约因素

经过两年多的推进,全要素小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和谐宜居的居住舒适度。但距离“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仍有不小差距,在全要素小区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2.1 空间要素之困:规划理念前瞻性不足

鉴于不少居住区面临新老建筑交错分布,公共活动空间缺乏,不同层级道路衔接混乱,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下降的现实难题,“强设施、补短板、微更新”被确立为全要素小区的建设思路。但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着重关注路网和“摆房子”,普通住区对建筑的室外空间考虑甚少,并且规划设计缺乏公众参与及后续规划,致使有些空间设计缺乏“人性化”思考。[1]因此,全要素小区的建设理念对社区未来成长的前瞻性不足,对国际城市更新的理论和实践进展关注不多,在下一阶段的推进中,更应兼顾解决当下难题和谋划长远发展,在更高层面思考探索构建能够促进小区可持续、高品质发展的机制。

2.2 环境要素之困:多项功能完备性不足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北京市更是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占比高、高龄化、空巢化的特征。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因此,居住区域的“适老化”尤为重要。而目前大部分老旧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存在着建设标准较低、场地不足、缺少人性化设施、不适宜老年人活动等问题。全要素小区的建设,虽然尽可能增添了无障碍助残设施、外挂电梯等硬件,但因受到空间不足、场地有限、前期设计等问题,目前的硬件设施仍无法完全满足适老需求。此外,交通与泊车仍然是小区建设的大难题,目前的全要素小区建设中,主要进行了拆除私装地锁、加强路测管理等,在新建立体式、轨道式停车设施方面力度不大。在小区环境方面,同样是老旧小区存在问题较多。老旧小区缺少小区整体绿化,大多绿化是居民自发性绿化,并不能真正与居民活动空间相结合,其次老旧小区的景观设计感不强且缺乏管理,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地影响了绿化空间以及开放空间的使用。[2]

2.3 人文要素之困:文化品质国际化不足

首都特质决定了北京的城市格局不仅要特色鲜明,更应大气舒朗,兼容并包。北京城市发展以“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因此全要素小区建设也应提高站位,扩展格局,将建设目标与北京城市定位相契合。过去两年,建设着力点在“和谐宜居”,侧重于硬件设施和功能的完善,为后续软件服务的升级筑牢了基础。但国际视野和文化品质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建设思路,未来应更多在“国际一流”和“都”上下功夫,结合首都功能定位和朝阳区区域定位,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推进全要素小区建设。

2.4 管理要素之困:维保机制长效性不足

目前,朝阳区共有1999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1 110个,普遍存在居住环境、物业管理、加装电梯、养老服务、停车管理等突出的民生难题,影响难题解决的最大因素是后期维保机制欠缺。不少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单位,或者物业单位与居民纠纷不断,大量的后期工作单纯依靠社区“两委”和居民志愿者无法承担。因此,在全要素小区建设中,新添置硬件设施的维护、保养是极大挑战。此外,智慧化程度待提升也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虽然不少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都引入了快递接收E站、智能停车棚、智能急救站、废旧衣物捐赠存储机等智能设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的生活痛点。但整体而言,智慧化程度仍然不高,特别是适合居民需求和小区实情,同时后续管理服务到位的智能设施仍然不足。

2.5 服务要素之困:服务内容精细化不足

城市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其本质在于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发展有赖于优质公共服务提供支持。[3]经过两年大力度的改革,目前朝阳区在社区层面提供的公共服务已经达到种类齐全、清晰明了、及时便捷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满足需求,也获得了居民的普遍认可。但在服务内容的主动和精准度,服务方式的便利和舒适度上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全要素小区建设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社会资源就是不可忽视的一支,但目前社会资源对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提供服务资源,存在有效资源不足,资源的稳定性不足,“一次性服务多,常态化资源少”的突出问题。

2.6 参与要素之困:社会参与有效性不足

近五年来,随着党政群共商共治、居民议事厅、社区创享计划等特色鲜明的基层社区自治项目和协商议事平台的推进,朝阳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利用社会治理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基本能够达到全面了解社情民意的要求。但是,目前在全要素小区的建设中,存在“参与人员固化”“批评性意见多,建设性建议少”“应付眼前问题多,长期考虑少”等问题。整体而言,参与议事的居民覆盖面仍不广,有效参与率仍不足。特别是新建小区,很多处于“陌生人氛围”的居民对于小区建设呈观望等待态度,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未能完全激发。

3 全要素小区建设的持续优化策略

建设全要素小区是有序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有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老旧小区、新建商品房小区、保障房小区等不同类型小区发展痛点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城市发展品质的重要基础。根据《朝阳区分区规划(2017年-2035年)(草案)》,朝阳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和谐宜居国际化城区。因此,全要素小区建设应以更广视角从更高层面统筹谋划,积极推进。

3.1 优化空间要素:理念更新,适度开放

北京市开放的国际化都市,因此作为城市肌理必不可少的构件,每一个社区都应在规划设计时秉承以人为本、开放融合的前瞻理念,同时兼顾私密性和宜居性,塑造多要素汇合、多功能融合的空间环境,促使社区保持生机活力。在优化空间要素时,对自然生态保持敬畏心,不只应用建筑学、城市发展学等理论,也应融合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以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为基础,采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手段和生态化的技术措施,通过小范围渐进式的更新与自然、文化一脉相承的物质空间环境,促进人地关系和谐。[4]

目前大部分老旧小区从建筑空间肌理来看基本是围合式的空间形态,开放性不足,互动性不够。在对其进行空间改造时,应统筹考虑内外关系,将入口空间适度开放,强化小区与城市空间的关系。设计时应从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两方面着手,根据小区内部路网、中心景观、布局形态及居民的实际使用,利用花木、雕塑以及喷泉等配置活动设施及交流间。同时通过物理空间的合理设计,来提高小区入口空间设计的视觉效果,模糊小区与城市空间边界,提高内外部空间的联系,为居住区内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5]

3.2 优化环境要素:适老改造,智慧升级

对社区环境的“适老性”改造应是下一阶段全要素小区建设的重点,特别是老龄人口比例高的老旧小区,更应进行针对性改造。在步行空间改造方面,老年人喜欢边走动边停留观察,老旧小区的步行空间设计应该每150米处设置休憩空间,避免长而直的路线,而应设计曲折且赋予趣味性的步行空间。步行道改造的宽度除了考虑到正常人的使用,还应考虑拄拐杖和使用轮椅的老年人。[6]在无障碍设施设置方面,在常规的扶手、灯光、标识、地面防滑铺装外,还可以考虑增加语音提示灯、室外紧急呼救系统等。

随着“智慧朝阳”的建设,目前朝阳区已基本搭建全面覆盖、动态追踪、实时互动、数据共享、功能完备、开放便捷、智能高效的社会治理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下一步全要素小区的建设应与智慧小区建设同步推进,依托区级街道两级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智能化水平。社区可结合智慧物业建设,增加如智能停车管理系统、智能医疗设备、立体式停车设施等实用好用的智能设施。特别应注意,智能设备的添置,不能一味求新求高端,而应考虑社区实际情况、维护管理难度等因素,让更多居民充分享受到智慧服务。

3.3 优化人文要素:文化因子,承古开新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北京具有丰富的层次空间感,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风韵,也有十足的现代文化活力。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核心区,作为首都文化发展大区和文化资源聚集区,朝阳区始终将打造“文化强区”作为发展目标,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也在朝阳落户,在文化资源厚植、文化氛围塑造、文化人才吸引、文创产业培育方面都展现了良好的包容力和创新力。

在全要素小区的建设中,更应提升对文化要素重要性的认知度,在刚性的空间景观改造中,将功能性与艺术性、趣味性相结合;在柔性的管理和服务中,注入文化因子,展现朝阳风貌的人文意蕴。如在楼门文化建设中,既可古为今用,又可洋为中用,宣传内容既可引经据典,体现历史性,又可博征博引,体现国际性。同时对内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对外广泛提升影响,培养更多能够讲好朝阳故事、社区故事的居民群众,营造文化氛围,让文化品质成为全要素小区别具一格的魅力要素。

3.4 优化管理要素:链式反应,长效维护

管理维保机制是全要素小区能否实现可持续有机发展的重要节点,“政府扶持引导、动员群众参与、促进业主自治、鼓励市场运营”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管理方面的整体思路,只有建立健全包括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物业单位和社会机构在内的各个主体衔接有序、齐抓共管、责任清晰的小区综合管理机制,才能实现长效、有效、高效的管理。

近年来,“街巷长”“小巷管家”“楼门长”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建管结合提供了很强的制度基础和人员基础,同时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就能够实现“链式反应、快速处理、长效维护”。对于物业管理缺失的老旧小区,应注重发挥社区“两委”和居民志愿者的作用,建立“链式反应”,及时处理绿化美化净化、垃圾分类处理、噪声污染处理等各类问题。而对物业管理健全的新建小区应注重智慧型物业管理的探索、加强对物业单位的监督和优化协商议事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

3.5 优化服务要素:超出预期,稳定高效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其他各项要素相汇集,彼此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应在服务程序的简便化、服务内容的精细化、服务方式的人性化上着力,实现各项要素的“全而优”。政府在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方面,做到不仅“被动等待”申请办理,还能够“主动推送”服务信息,为办事群众提供“超出预期”的优质服务,促使全要素小区达成各项要素的“全而优”。

针对有效服务资源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源为小区服务,促进资源共享,社区党委应更好地发挥核心作用,搭建党组织、居民群众、产权单位、物业单位、辖区企业机构的快速畅通沟通渠道,充分利用党组织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公益慈善活动、社会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等多种形式,弥补有效资源不足和稳定持续性的问题。

3.6 优化参与要素:凝心聚力,激发热情

广泛参与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关键,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效果的有效途径。居民需求是全要素小区建设的出发点和核心,因此,围绕居民需求对“立体化诊断——系统化设计——协商式决策——渐进式实施——专业化管理——科学化评估”的操作流程进行动态研判和持续优化。一是提升社区党组织组织力,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特别是用好宣传工具,社区党组织可借助对辖区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长期与社区居民、机构、企业之间建立的信任,借力发力,将每一个小区建设的关键点与党员群众无缝连接,通过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参与度。二是通过培育功能多样的社区自治组织,激发居民参与热情。通过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打造品牌项目等举措,增强社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社区归属感,提高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7]

结语:

建设高品质优品位的全要素小区是点多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居民自治、社会参与的多元共治工作格局作为支撑,更需要多方主体积极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为痛点难点找到最适宜的破解之道,才能让全要素小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齐美”,科技感和文化力“兼优”。

猜你喜欢
要素设施居民
民生设施非“摆设”
石器时代的居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也谈做人的要素
机电设施非正常损坏理赔修复的思考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