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蚕豆的探究实践与思考

2019-03-05 11:3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叶晓华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野趣蚕豆蔬菜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 叶晓华

东山实验小学幼儿园地处农村,园里自然资源丰富。任何一个季节,幼儿园“野趣圃”都是热闹的好去处。这是一个幼儿“天然游乐吧”,泥巴、石块,野花、野果,蚂蚱、金龟子……每一次“野趣圃”活动都是热闹的游戏。

我们利用自然条件,支持、引导幼儿开展了种植蚕豆的活动,希望在活动中幼儿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有益的经验,感知着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一、初设计划,快乐播种

(一)“秋季蔬菜知多少?”

9月,幼儿园“野趣圃”里热闹非凡,各班幼儿穿梭在泥埂上,议论纷纷,谈论着自己班准备种植哪些蔬菜。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一起讨论:哪些蔬菜适合在温度较高的9月开始种植?哪些蔬菜适合在较为凉爽的10月开始种植?今年我们准备播种什么蔬菜?种子从哪里来?怎么选种子?

猜想和假设是幼儿建构知识的前提,而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启发幼儿去探索,并产生寻求答案的愿望。对于他们的疑问和猜想,笔者没有进行评判,只是引导他们可以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幼儿在热烈的讨论中明确了目标和任务,一个个兴致勃勃地回家询问种菜经验丰富的爷爷奶奶,让爸爸妈妈上网查相关的资料。幼儿将搜集到的相关信息认真地记录在笔者发放的调查表上。在班级展示自己调查表的活动中,每个幼儿侃侃而谈。

幼儿1:我奶奶说鸡毛菜天气热一点种没关系的,只要注意去看看有没有菜青虫;气温凉一些也可以的,就是出芽慢几天。

幼儿2:蚕豆9月、10月都可以种,但是时间很长。爷爷说这学期结束还一直在长“身体”,等到明年春天才会开花、结蚕豆。

幼儿3:唉……好漫长啊!

幼儿4:豌豆种子和蚕豆种子差不多,也是要到明年才会开花、结嫩嫩的豌豆。

幼儿5:老师,为什么秋葵是春天种的呢?奶奶说3月或4月份种,6月或7月就可以吃上嫩嫩的秋葵了。

幼儿6:黄瓜不能在秋天种……

幼儿针对种植什么蔬菜,各抒己见,把自己了解到的相关种植经验分享给大家。在幼儿激烈的争论和分享中,笔者看到了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专注,他们用心地投入和探索。

幼儿的主动探究和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这些问题常常意味着创造性智慧的产生。当问题成为幼儿关注的焦点时,教师先不做暗示和表态,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充分地猜想和假设,并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寻求答案,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愿望。

(二)“种子对对碰”

收集种子也是一项有趣的任务。那么,问题来了,种子从哪儿来?去种子市场买呢,还是小朋友去收集呢?商量之后,有的幼儿觉得自己家里有蔬菜种子的可以带一些来;有的幼儿则认为可以去种子铺里购买一些,还可以跟亲戚朋友讨要一些。这样,种子收集的难题就顺利解决了。

当大大小小、黑黑红红的不同种子呈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惊叹了:“老师,没想到每一种种子都不一样呢!”“形状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谁认得出这些种子分别是什么蔬菜的呢?”

太难辨认了,怎么办?有的幼儿提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每一种种子画上蔬菜标记,这样就能一眼看出这是什么蔬菜的种子了。”这个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笔者找来了相关蔬菜图片给幼儿做参考,引导幼儿开展了画标记的活动。

在之后的活动中,笔者和幼儿一起分类,筛选出适合秋季播种的种子,最终罗列出萝卜、青菜、蚕豆、豌豆、 胡萝卜、生菜、香菜、大蒜等在秋天可以播种。通过民主表决,全班一致选定蚕豆为我们班种植的蔬菜。

每一个难题的解答,都是那么惊喜连连;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让幼儿自豪满满;活动的每一个推进,都让笔者倍感欣喜。

(三)快乐播种

验证结果的最好方法就是亲身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幼儿感受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

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牛奶盒,装满泥土。幼儿把一颗颗蚕豆种子虔诚地放进泥盒里,并三三两两小声嘀咕着:“哪一头塞进土里?会不会闷死?”“要不要露出点儿身体,让它们呼吸呼吸空气?”“一条黑线的地方会发芽,应该朝下的。”……幼儿摆弄着种子,捣鼓着泥土,互相嘀咕着,最后盖上一层薄薄的土并浇水。小榕把蚕豆放进土里之后,真诚地说:“蚕豆宝宝,你要快快发芽,快快长大哦。以后你就是我的宝宝啦,我天天来看着你、陪着你快快长。”这些话深深触动了周围幼儿:“蚕豆蚕豆,快发芽,快快长,长大我们比高矮。”

幼儿的愿望多么单纯,幼儿心灵多么纯净!笔者也被幼儿的童真童言感动了:“大家不要着急,蚕豆宝宝会慢慢长大的,不过,需要我们细心照顾和耐心陪护。”

二、精心养护,见证成长

(一)制作标签、设计记录本

为了让幼儿的照顾过程有所见证,让他们观察更加细致、责任心更强,从而让简单的种植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笔者引导幼儿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标签,设计了人手一本的观察记录本。

从此,每一天幼儿都会去观察、对比自己的蚕豆宝宝和同伴的蚕豆宝宝,记录它们的点滴变化。四天以后,舒雅惊喜地说:“你看看我的泥土是不是有点松动了?原来盖得严严实实的,今天裂开一条缝了。”之后的日子里,又有幼儿陆续发现:泥土松动→蚕豆破土而出,露出一段白白尖尖的小芽在空气里(这是根须)→嫩根扎进泥土→豆瓣裂开,长出一对胚芽→蚕豆苗在牛奶盒里逐渐长大……

在蚕豆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幼儿的认真负责,看到了他们以小主人的高度责任心精心地呵护着每一棵幼苗,细心地浇水、摘除枯叶,耐心地观察,认真地记录。当绿油油的蚕豆苗生机勃勃地肆意滋蔓,我们能感受到幼儿每天的坚持。幼儿自身的成长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会学习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并懂得了给多肉浇水要喷在根部,避免洒在叶片上;知道了哪些植物喜欢干燥松软的泥土环境、哪些植物需要每天浇水;等等。这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幼儿每天自主的观察、模仿、学习、探索。

(二)记录蚕豆的成长

每一天,幼儿都会在合适的时间记录蚕豆苗的成长与变化。“你帮我看看这个泥土裂缝怎么画。”“不对不对,这个小芽画太大啦。”“嫩叶子不能一下画很大,不然明天该怎么画?”“今天我要画子轩浇水的事情。”幼儿边记录边聊天,分享着经验,对比着成长。翻看着窗台下一本本植物的生长记录,笔者看到了幼儿的专注。其实植物的生长,每一天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只有专注地观察、记录、对比,才能感知它们每天细小的变化。幼儿用自己的视角、独特的理解、稚拙的小手记录着它们的生长,共同见证生命的奇妙。从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感受到了幼儿爱劳动、有责任感、有爱心、会照顾的好品质,以及积极参与劳作、细心观察、主动记录、不断探索的学习态度。

(三)蚕豆苗搬家

牛奶盒里的蚕豆苗,已经长出了四片叶子了,植株生长得越来越好并超出牛奶盒的边沿。小夕提出:“蚕豆苗长出了好多叶子,住在盒子里肯定不舒服了,应该给它换个大盆了。”其他幼儿说:“我们家的蚕豆是种在田里的。”“我家的蔬菜种在地里。”……幼儿纷纷议论着种在哪里好,最后一致决定要给蚕豆“搬家”,即把蚕豆苗移植到幼儿园的“野趣圃”。幼儿兴致勃勃地拿上工具,来到“野趣圃”的班级责任地里,挖好小坑,小心地将蚕豆苗移出牛奶盒,放进泥坑,盖上土。在“搬家”的过程中,笔者能看出幼儿的笨拙与不知所措,但是他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难题:有的幼儿把泥坑挖太深了,会自己调整;杯子里的蚕豆苗拿不出来,急得泪眼婆娑,会寻求同伴帮助;移植的蚕豆苗东倒西歪,会小心地挖开泥坑重新种;蚕豆苗拔断了,能与同伴商量着分一棵给自己……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交往、沟通,团结互助,解决问题。笔者感受到他们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这些都是他们在劳作中获得的宝贵经验。

三、收获成果,分享喜悦

(一)除虫啦

春季开学第一天的早操结束后,幼儿就迫不及待地奔向“野趣圃”,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哇,过了一个寒假,我们种的蚕豆苗长得好快呀,快跟我的腰一般高了呀!”幼儿非常开心,因为他们自己种的蚕豆在慢慢长大,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惊叹声中,突然董宇哲大声地说:“看,我的蚕豆叶子上怎么会有小洞洞?”旁边的一个幼儿说:“老师,我的蚕豆叶子上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笔者请幼儿自己观察并尝试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舒雅急切地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小黑虫子。”

经过笔者的讲解,幼儿知道了“小黑虫子”的危害,于是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它破坏豆苗。薇薇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它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大家找来水壶和药水。在浇药水时,还有幼儿小声地嘀咕着:“豆苗别担心,我来保护你。”“打了农药,小虫子就没有了,你们就会快快长大了。”幼儿自言自语中流露出的关心与爱护,是幼儿最真挚的情感。

(二)拔草、浇水

4月,气温逐渐上升,温暖的阳光柔柔地抚摸着那片绿意盎然的“野趣圃”。8点45分,幼儿整装待发,有的手拿小铲子,有的戴上手套、提着小水桶,向着菜园出发,劳动正式开始。

“老师,蚕豆苗下面的青草真多呀。”“我拔的青草为什么会断?还有一截在泥土里拔不出来。”“用小铲子不好,会把蚕豆苗一起铲断的。”幼儿边劳动边交流。也有幼儿会提醒:“不能拉住青草叶端,要拉住靠近根的地方。”“要慢慢拔,不能突然使劲。”伴随着教师的指导和幼儿自己的摸索,杂草在他们的手中被清除,水壶里的清水滋润着一棵棵豆苗。幼儿争先恐后地除草、浇水,不亦乐乎。

蚕豆在幼儿的精心养护下茁壮成长。在幼儿的眼中,拔草、浇水是玩乐的过程,是对生命成长的神奇探究活动。虞永平教授曾指出: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对生命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会精心呵护、仔细观察,会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会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因此,种植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有温度、有感情的活动。在种植的过程中,幼儿观察实践、遇到难题、猜想质疑、尝试解决。幼儿只有亲历过程、探究结果,才能完成新经验的主动建构。

(三)采蚕豆、剥蚕豆、吃蚕豆

收获的季节总是让人愉悦的。初夏来临之际,蚕豆茎上挂满了豆荚,饱满的蚕豆在豆茎上探头晃脑。幼儿每个人手上拿着小篮子,穿梭在“野趣圃”中,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哇,欣欣,你看这个豆荚这么长、这么大,里面的豆宝宝肯定也是大大的吧。”“老师,这一根豆茎上长满了豆荚,1个、2个、3个……结了11个豆荚呢!”“大丰收,大丰收呀!”欢快的笑声萦绕在“野趣圃”上空。

摘了满满一大篮子的蚕豆,幼儿欢喜地回到活动室。幼儿摸摸这个,掰掰那个,猜测着豆荚里的豆宝宝长什么样、躺着几个豆宝宝……幼儿围绕着蚕豆展开了讨论:“我家里吃的蚕豆不是这样的,外面没有皮的。”“我奶奶把外面的豆荚壳剥掉,然后做成菜。”“里面的豆很好吃的,昨天晚上我们刚吃过。”休息之后,笔者引导幼儿一起剥蚕豆、数蚕豆、比大小、比多少、比比谁的速度快。之后话题一转,我们一起聊到了如何烧蚕豆、怎么烧好吃、有哪些常见的烹饪方法、吃过哪些蚕豆制品等。笔者参与幼儿的讨论,适时地引导,现场上网查找各种图片和播放预设的幻灯片(PPT),讲解每一道菜的做法,让幼儿直面视觉效果,获得感性经验;最后罗列出了几种不同的烹饪方法——油炸豆瓣、油焖蚕豆、蒜薹炒蚕豆等。与厨房炊事员协商后,午饭的菜给我们班增加了蚕豆。幼儿品尝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愉快的劳作在幼儿剥剥、比比、数数、尝尝中悄然而过。

在收获果实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学会了摘、掰、拔、拧、抠等多种收获方法,手的小肌肉群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而且学会了合作,丰富了有关植物的经验,了解了多种烹饪方法,品尝了果实做成的各种菜品,体验到了种植的快乐。这种以大自然中的“活教材”支持幼儿学习的方式,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要求,很好地把教育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四)“蚕豆宝宝变形记”

在有关蚕豆的一系列活动中,除了种植、养护、收获和品尝,我们还挖掘了活动背后的教育功能。为了进一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感受和创造美,笔者带领幼儿一起开展“蚕豆宝宝变形记”的活动。幼儿运用小树枝、牙签、自粘纸、瓶盖等辅助材料,创造性地拼插、模仿性地艺术加工,赋予了蚕豆神奇的魔力,一件件或造型迥异或惟妙惟肖的蚕豆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教育是融会贯通的。笔者通过支持、引导幼儿探究生命的成长,亲历种子发芽、种植记录、见证成长、收获成果等一系列的微课程,让幼儿感受了劳动的快乐与种植的意义,同时也让自己领略了教育中探究的魅力。幼儿学会了思考、观察、质疑、寻求答案,并懂得了只有认真做好一件事、努力地付出,才有收获与惊喜。

猜你喜欢
野趣蚕豆蔬菜
长城野趣
奇怪的蔬菜
蚕豆花开
夏日荷景
蔬菜
咏钓
蚕豆大嘴巴
基于蚕豆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
野趣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