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9-03-05 11:33屏南县实验幼儿园林世艳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情境游戏幼儿

屏南县实验幼儿园 林世艳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幼儿园数学教学不管是教学理念和活动目标,还是活动内容和呈现方式,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很多教师的观念开始从偏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转变为注重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并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来完善教学环节。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集中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笔者试图通过对数学集中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梳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幼儿数学知识经验衔接不上

由于受到特色办园和园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影响,有的教师更注重主题活动开展和园本特色课程的安排以及区域活动的设置,导致数学集中教育活动在幼儿园课程安排上的数量难以保证。而数学活动从属于科学领域,有其自身的科学性、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没有科学系统地安排,势必会影响幼儿数学学习的知识建构。

(二)教学参考书分析不足,教师对数概念理解模糊

由于一些教师对数概念没有理解透彻,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一些数学关键经验也似懂非懂。例如中班“按数量分类”活动中,某教师出示数字作为分类标准,引导幼儿把相应数量的物品摆放到“货柜”上。由于欠缺幼儿自主寻找并确立数量属性这一过程,幼儿虽然会对应摆放,但并未真正形成类的概念。又如大班“8的组成”活动中,某教师讲解8可以分成1和7 、7和1,它们互为补数,但教师对于什么是补数以及互补性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使得讲解空洞。

(三)学习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和抽象,幼儿的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则要求数学学习活动必须是直观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一些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形式较单一,投放在操作环节的材料呈现平面化。例如在某园小班“按名称分类”操作活动中,一组投放的是仿真的蔬菜和水果模型,幼儿比较喜欢;而另一组投放的是卡片,让幼儿将大小不一的猫和猪的图片进行分类,幼儿则表现得不感兴趣。

(四)重点不突出,幼儿对数关系理解不透彻

一些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突出重难点,使得幼儿对数关系的理解不够透彻。一些教师习惯依赖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很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来选择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大班“认识10以内的顺数和倒数”活动中,幼儿会从1数到10,甚至有的幼儿会唱数到100,可是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的规律,如果教师没有引导幼儿找出来,幼儿依然还是只会唱数。如果从任意一个数字开始顺数,幼儿就顺数不下去了,原因在于幼儿没掌握数关系的内在规律。这个逻辑思维形成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五)引导不够,幼儿数学语言表述不准确

数学活动中,幼儿表述的很多是生活性语言或者思维性语言,不够严密和精确。例如在中班“认识前后”活动中,幼儿的回答“小兔在前,小猫在后”显然不够规范和准确。“小兔在前”的参照物是什么?小兔是和谁比?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完整表述“小兔在××的前面,××在小兔的后面”,体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六)游戏牵强,不能紧扣活动目标

以生活情境为主线的集中活动,其本身已经具有游戏因素。如果活动前面的环节已经达成了目标,就没有必要为了“游戏”强加一个游戏环节。例如在小班“复习3以内的数”活动中,某教师借助“超市”生活情境,通过“整理货架(按物数数)—粘贴广告牌(按物取数)—购物游戏(按数取物)”,已经达成了预设目标,可该教师在最后又加了游戏“抱一抱”,让幼儿按要求听数字口令抱在一起。后面的游戏与前面设计的生活情境毫无关联,致使整个活动前后脱节。

二、提升幼儿园数学集中活动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给了我们启示:应当引导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学习特点,以核心经验为参照,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均衡安排活动内容,并在设计和组织数学集中活动中,着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以生活化手段促进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游戏化来完善教学环节,切实提升数学集中活动的有效性。

(一)关注幼儿已有经验,系统安排数学学习

考虑到数学活动的逻辑性,教师在编排数学内容时应做到:首先系统地安排小、中、大各年龄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其次科学编排本年龄段教学进度和具体活动内容,再次注重安排当日区域或日常活动的渗透和延伸。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幼儿思维的发展表现为思维结构的发展,它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教师不仅在课程编排上要注意系统性,在指导的具体过程中也要注意系统性。例如,在开展大班“认识球体”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班上的幼儿已经对常见的平面图形(例如圆形、椭圆形)有了一定的经验。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圆形物品和球体放在一起,让幼儿在充分的操作、试误和比较分析中,逐渐建立有关的概念。再如,在开展“生活中的数字”活动之前,教师应先了解本班幼儿对数字的几种功能的掌握情况,有意识地巩固幼儿对数符号包括参照数、序数、命名数等的认识,让幼儿在活动之前先寻找数字的这些功能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做调查记录。集中活动时,教师先请幼儿拿着调查记录分享自己的发现,并说说这些数字代表的意义;接着,教师帮助幼儿对数字的几种功能进行梳理;最后,教师以竞赛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这些数字出现的地点以及代表的意义。整个活动环节有效而且过渡自然,幼儿一直处在积极学习的状态之中。作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把记录表、图片等材料投放到区域,让幼儿制作数字图书,有效巩固幼儿有关数字在生活中运用的经验,让幼儿将所学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二)为理解而“教 ”,为应用而“学”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课外学习、网络搜索等途径,正确理解有关数概念的含义,了解幼儿相应的发展轨迹与特点,确立教学的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例如,开展大班“二等分”活动之前,笔者和教师一起围绕《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进行了学习。教师明确了首先引导幼儿知道什么是等分、用什么方法等分,然后验证等分(重叠),最后梳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的活动流程。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两只笨狗熊的故事导入,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分”;接着出示圆形,让幼儿自主尝试等分圆形并交流;然后让幼儿讨论、验证自己是否等分;最后让幼儿等分正方形、长方形、正梯形等,并记录、分享自己的发现。这种“概念+方法+应用”的模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数学概念,并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

(三)呈现适宜、有效的探究策略

学前数学,是建立在幼儿对事物或现象感性体验基础上的一种主动建构式学习。组织适宜、有效的集中活动,离不开生活化和游戏化情境的策略。第一,生活化情境策略。数学问题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幼儿对贴合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的思考,能有效提升幼儿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挖掘蕴含在一日生活环节和各类活动中的数学问题。第二,游戏化情境策略。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环节,让幼儿在快乐游戏的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例如在中班“按物体的形状分类”活动中,教师以生活情境“超市导购员找不同饼干—包装饼干—分饼干—送饼干”为主线,引导幼儿先自选饼干胸牌,并找找与同伴选择的形状的不同;接着,借助呼啦圈,以听口令找到相同形状的规则参加游戏,确立分类属性并学习分类;然后,操作桌面材料“分饼干”;最后,为分好的饼干插上分类标志,与其他幼儿合作“送饼干”,将相同形状的饼干放到同一货架上。活动环节层层相扣,有趣而且有序,有效地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达成了活动目标。

(四)倡导手脑并用加深理解

学前数学是主动建构的学习,是幼儿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引发的思考性学习,是幼儿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等的互动中的迁移式学习。教师的有效提问和深入引导,能引发幼儿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问题。同时,幼儿通过充分地操作和体验,能加深对数概念的理解。例如大班“学习5以内的相邻两数”活动中,某教师借助草莓糖、柠檬糖、巧克力糖这三种糖果让幼儿分类,然后按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队。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幼儿终于理解了4和6同5的相邻数关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语言讲述:“比5小1的是4,4是5的小朋友;比5大1 的是6,6是5的大朋友。”操作环节中,教师设计三组游戏,第一组单人游戏“印瓶盖图章”,第二组单人游戏“快乐转盘”,第三组双人游戏“翻卡说说相邻数”,幼儿通过操作,巩固了对相邻两数的认识。

(五)鼓励多说和规范地说

幼儿数学语言的精准表述,需要教师提供支架,帮助他们提炼生活语言并完整表述。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给一个相对固定的句式,引导幼儿说得完整、说得规范。

[案例]在中班“比较5以内的相邻两数”活动中,某教师以观看球赛的情境导入;在第二环节,教师借助提问,引导幼儿比较比赛结果、感知相邻两数的关系。

教师:“现在场上的比分是多少?”

幼儿:“3∶2。”

教师:“谁赢了?为什么?”

幼儿:“黄队赢了,他们进了3个球,红队只进了2个球。”

教师:“3和2比起来,谁多谁少?”

幼儿:“3多2少。”

教师:“3比2多几,2比3少几?”

幼儿:“3比2多1,2比3少1。”

教师:“谁当小裁判,并用完整的话说一遍?”

幼儿:“3和2比起来,3多2少,3比2多1,2比3少1,所以黄队赢了。”

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使幼儿不仅明白了相邻两数之间多1或少1的关系,而且还学会了表述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六)有效开展游戏,深度达成目标

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吸引幼儿注意力、完成活动目标,教师通常会在活动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笔者建议教师在组织、开展数学集中活动中可以融入三种游戏:第一,情境游戏,即可以借助故事、生活、游戏中的情境,导入教学或引发思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第二,操作游戏,即围绕活动知识点,设计科学合理的操作游戏,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和同伴的分享中建构经验;第三,真实游戏,即借用生活中的真实活动,自然而然地渗入所学的数学知识。例如大班数学“复习10的组成”活动中,某教师融入真实游戏“套圈圈”,引导幼儿数数套中的圈有6个、剩余没有套中的圈有4个,合起来是10个,然后引导幼儿记录每次套圈的结果。

数学集中活动中各类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回归幼儿生活,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核心经验,将数学学习的理念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幼儿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提升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情境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