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实践探索*

2019-03-05 11:33福州市船政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朴素预设经验

福州市船政幼儿园 林 雯

朴素理论,又称前理论、天真理论、似理论、直觉理论等。朴素理论是指人类对某一现象、信息、事物等的日常的理解。

鄢超云等的研究表明,学前期幼儿在某些知识领域已经具有基础的“朴素理论”,幼儿的“朴素理论”是指他们在这些知识领域中获取的前科学、非正式的知识。我们基于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的特点,运用朴素理论,进行了系列研究,试图探索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斯特林·G.卡尔汉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教学预设目标的最基本控制手段。”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幼儿能保持兴致盎然、积极思考、探究科学的状态经常是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提问引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不仅提出了科学领域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而且非常重视科学活动探究过程的严谨性和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指导策略的实效性。显而易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教师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问?

一、当前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提问的现状

(一)提问过于空泛,缺乏准确度,让幼儿无法回应或无效回应

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严谨缜密。例如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浮与沉”的导入环节,教师出示一张教学挂图并提问:“这是不是两艘船? 一艘是什么样子的?另一艘又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本来希望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一艘船浮在水面上而另一艘船沉在水底。根据朴素理论,三岁的幼儿可以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因果判断和推理,是基于物体的材料属性而不是外形。对中班幼儿来说, 一开始就这么提问,他们无从回答,这样的提问显然是无效的。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和暗示下 ”,幼儿终于回答了教师所希望的答案。教师长舒一口气,立即习惯性地空泛提问:“你们说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幼儿也习惯性地迎合教师的无效问题,齐声回答:“好(是,对)。”“好不好”“是不是”或者“对不对”这类空泛的问题,对幼儿来说多数不需思考,更没有科学探究的价值。又如,在科学活动“斜坡”中,教师的第一句话就是:“汽车从悬崖边掉下会怎么样?”问得幼儿一头雾水。幼儿开始发挥了:“汽车摔个稀巴烂。”“110来了。”……幼儿的回答五花八门,离活动的主要内容越来越远了。

(二)提问过于随意,缺乏层次性,让幼儿盲从或无所适从

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注意幼儿的年龄特征,忽视科学活动的本质,提问时随意性强,自己想到哪儿就问到哪儿,背离了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的水平。活动中,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开放,毫无层次性,更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朴素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芽认识阶段、部分掌握阶段、基本掌握阶段和成熟稳定阶段。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各种生活经验不足,教师如果不能解读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提问,将会降低幼儿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提问具有封闭性,缺乏给幼儿提供可探究和思考的空间

科学活动最适合培养3~6岁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的教师不善于抓住科学活动的本质,提问变成了仅是考查幼儿记忆力的手段。例如,在科学活动“斜坡”中,幼儿动手实验前,教师提问:“光滑面的小球跑得快,粗糙面的小球跑得慢,是这样的吗?”教师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就把预设的答案抛给了幼儿,使很宽的提问思路变得狭窄了。

提问不恰当,不仅无法发挥提问的教育价值并完成教学目标,还会抑制幼儿探究思维的发展。幼儿教师的提问出现以上问题,或是没有抓住科学教育的特征,或是受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或是没有系统了解本年龄段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

二、有效性提问的策略在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运用

结合朴素理论和《纲要》,下面同大家一起分享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活动之前做好预设问题的工作,提高提问的实效性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要了解幼儿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重视幼儿的朴素经验。教师应该结合科学活动的特点,在活动前精心设计问题。

第一,来源于幼儿生活与原有经验的问题要“贴”。如在中班科学探究活动“神奇的力”中,笔者预设了以下提问:“怎样让玩具动起来?”“玩具为什么又不动了?”“旗为什么会飘动?”“什么时候旗不会飘动?”……这些问题来源于幼儿观察到的现象,幼儿对这些问题很有兴趣。力是看不见的,但力作用于物品产生的现象,又是幼儿熟知的、可见的。这些问题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原有经验,让幼儿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力的作用无处不在,进而了解了力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紧扣活动目标,问题要“精”。最能培养幼儿探索精神的科学活动是严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有琐碎、空泛的提问,核心问题要经过细细揣摩。如在科学探究“有趣的变色”活动中,笔者预设了两个大问题:一是抓住淀粉和碘酒的形状、颜色、味道来提问,二是根据“碘酒加淀粉会呈现什么颜色”来提问。幼儿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验证,逐步感知并掌握本活动的核心知识点——“碘酒加淀粉呈现蓝色”。

第三,形式应多样,问题要“趣”。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若提问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思考,这就是提问的高明之处。例如,在“有趣的变色”活动中,活动开始时笔者提问:“今天粮仓里的粮食被老鼠偷吃了,谁来抓小偷呢?”把枯燥的科学小实验,用黑猫警长探案的故事情节串联起来,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根据活动情况灵活应变,依据幼儿的回应调整提问,注意循序渐进

第一,适当追问,层层推进,促进幼儿的理解。教师在预设问题时,往往会预计幼儿按照教师的答案回应,这其实是理想化的状态。在活动中,当幼儿对问题不理解或过度兴奋时,教师应马上调整自己预设的提问,及时对临时的状况进行适时的追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达到掌握重点、然后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在科学活动“浮沉”中,为了了解幼儿在沉浮实验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实验记录介绍自己的发现,根据中班幼儿的表述能力及思维特点,教师对幼儿进行了以下提问和追问:“你用什么材料进行实验,发现了什么?”“还有谁跟他做了一样的实验?结果一样吗?”“你们觉得××为什么会沉(会浮)?”“你为什么觉得你的实验结果会和他不一样?”“不一样大小的球,放到水里的结果会一样吗?”

第二,积极开放,推助探究,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积极营造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从中体验发现科学现象的乐趣,并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交流。教师应注意多提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的问题,从而达到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第三,师幼互动,尊重个别,鼓励幼儿积极主动的表达。活动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个体。教师要特别关注操作能力弱的幼儿并多给予鼓励式提问,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应简单些。

(三)活动后进行有效的提问,巩固、扩展幼儿的经验

科学探究活动之后,教师有效的提问能及时巩固、扩展幼儿的经验。如“神奇的力”活动后,教师提问:“神奇的力还藏在哪里呢?我们在活动区里一起再找一找吧。”这个问题给幼儿指明了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教师关注幼儿的朴素经验,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必定能提高活动的效果。同时,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研究提问策略,增强提问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朴素预设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隔离朴素
朴素的安慰(组诗)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最神奇最朴素的两本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