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戏剧视域下幼儿故事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以中班原创故事剧《11只小猫游泉州》为例

2019-03-05 11:33泉州市丰泽幼儿园付毅芳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剧场小猫戏剧

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付毅芳

生长戏剧为张金梅教授所提出的戏剧教育新范式。生长戏剧以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念为理论基础,是指将戏剧看作是儿童身体与戏剧情境相互作用“生长”而出的结果。儿童在情境中将角色生长、情节生长和话语生长依次螺旋式延展,最终在环境剧场中丰富和完善他们自己的戏剧作品。生长戏剧范式凸显了儿童主体性,身体与情境的互动性以及剧场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流性等三大特点。笔者借鉴生长戏剧的理念,对故事剧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进行了尝试。现笔者以开展过的中班原创故事剧《11只小猫游泉州》为例,浅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开放空间,促环境剧场的“生长”

生长戏剧以不断建构的环境剧场取代了封闭的镜框式舞台剧场,以儿童主导的戏剧活动取代了教师主导的戏剧工作坊、戏剧主题活动。在生长戏剧视域下,幼儿的戏剧舞台空间更为自由、开阔与灵活,大树下、操场上、走廊中等,只要有充足的空间,就可以上演一出有趣的故事剧作品。

《11只小猫游泉州》故事剧讲述的是11只小猫出门,凡是遇见写了“禁止××”的牌子,它们都会违反牌子的规定,去做相反的事情,导致被怪物抓去做苦工,后来它们想法子打败怪物,吸取教训,不再做禁止的事情了。故事剧主题旨在让幼儿体验戏剧表演活动的乐趣,逐渐觉察自己、释放自己并完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该故事剧的第一幕是“小猫游洛阳桥”。第一次活动时,幼儿来到走廊上,搬来了几把椅子,摆成长条形,营造“千年古桥——洛阳桥”的活动场景。在这个环境剧场中,幼儿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展开表演:“鱼儿们”自由地围绕“洛阳桥”游来游去,“小猫们”悠闲地走在“洛阳桥”上欣赏河里的“鱼”,争相说起吃鱼的话题。通过对幼儿现场表演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他们所表演的故事剧存在着情节不完整的问题。于是,我们继续组织幼儿就如何丰富故事剧第一幕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讨论。教师鼓励幼儿充分理解、表达角色,大胆发挥想象。教师及时地引导幼儿就故事剧的主要情节发展达成共识,并作为他们下次开展该故事剧表演的依据。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在操场上玩游戏时发现了平衡木,提出可以把平衡木当作“洛阳桥”,希望继续表演故事剧的第一幕:“小猫们”在游“洛阳桥”时看到“禁止跳水”的指示牌,个个不听劝告纷纷跳水,差点淹死,最后在“猫队长”的指令下爬上桥墩。幼儿置身于自身所营造的环境剧场中,自主建构故事情节,进行角色分配与角色装扮,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故事剧经验,更深入地体验故事剧的主人——“11只小猫”的心理变化,生动形象地演绎了故事剧的内容。幼儿将平衡木想象为“洛阳桥”,并以此作为表演故事剧第一幕的剧场,故事剧表演的剧场空间不再局限于室内,也不再拘泥于原先在走廊利用椅子摆成“洛阳桥”的表演场景,表明了幼儿对环境剧场所独具的“生长”能力。

其实对于幼儿来说,只要有足够的时空和宽松的心理氛围,周边的环境都可以成为他们开展戏剧表演活动的场所。在这种“环境即剧场”的理念下,幼儿的环境剧场是无限开放和自由移动的。幼儿园的大树下、操场上、旗台前、走廊边、泳池里都可以变成幼儿的剧场。他们在不同的场景里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兴奋、忙碌地创作自己的故事剧场景,共同丰富着自己的故事剧情节,在“戏剧生长”中充分享受戏剧表演的乐趣。我们认为,这样做有助于幼儿更主动自然地投入故事剧活动中,同时也体现了故事剧活动的寓教于乐、寓情于景的教育价值。

二、深化体验,促故事剧角色的“生长”

故事剧能够让幼儿体验扮演的快乐,满足幼儿成为各种角色的愿望。扮演是幼儿的天性,故事剧正好满足了幼儿内心的扮演需求。生长戏剧强调幼儿在情境中将角色“生长”依次螺旋式延展。我们鼓励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体验、扮演等走进故事剧,并在与故事剧角色产生共鸣的基础上,促进故事剧角色的“生长”。这里的“角色生长”不仅指幼儿根据故事剧剧情的需要自主增删角色,而且包括幼儿随着对故事剧角色了解的不断深入,在表演中借助肢体语言将角色的形象演绎得更加形象生动。

在故事剧《11只小猫游泉州》推进的过程中,幼儿回想起以前去府文庙的情景,创编出小猫来到庙里拜孔子等情节,他们就把第二幕定为“小猫游府文庙”。在这幕剧里,幼儿通过自己的讨论,选定了孔子、猫队长等主角以及由猫哥哥姐姐、猫弟弟妹妹们组成的众多配角。从“小猫游洛阳桥”到“小猫游府文庙”,角色的转换很大。这样的转换也直接促成了角色的“生长”。洛阳桥“跳水”“捉鱼”的表演,既契合剧中角色“小猫们”的天性,也契合扮演小猫的大部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幼儿“入戏”相对较快,表演的难度相对不大;府文庙“拜孔子”“和孔子师徒对话”的表演,则要求角色把握要张弛有度。“小猫们”从打打闹闹、不懂规矩的“武猫”,到文质彬彬、懂礼貌的“文猫”,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造型等都有一定的跨度,可因为喜欢,他们演绎得惟妙惟肖。

在表演第二幕“小猫游府文庙”的过程中,我们组织幼儿开展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教育活动。一个幼儿说在府文庙看到过别人放鞭炮,并提议把“小猫偷玩鞭炮引发火灾”编排进我们的“小猫游府文庙”故事剧里。其他幼儿表示赞同。幼儿通过讨论,增添了消防车、消防队长、消防队员和鞭炮等角色。有趣的是,幼儿大胆地提议“鞭炮”“消防车”和“火”可以让他们自己来扮演,将“物料”上升为“角色”。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他们还为“鞭炮”配上台词:“我是大大的鞭炮,点燃后会发出啪啪啪的声音。”他们为“消防车”配上台词:“我是勇敢的消防车,哪里有火魔我就往哪里冲。”“鞭炮”被顽皮的“小猫”点燃了,蹦蹦跳跳地到处跑,嘴里还配着音,在炸开的时候,扮演鞭炮的幼儿平举着双手,奋力向空中跳跃;炸完后,这些幼儿扭动着腰肢,歪歪扭扭地趴在地上。“小猫们”有的拿着自制“灭火器”,有的拿着水桶装着“水”,紧张地去灭火;“消防车”拉响警报入场,这时救火达到高潮,除“火”“消防车”和“消防队长”外,所有的角色都转换成“泡沫”“水”,聚拢在“消防车”前。“消防队长”一声令下,“噗噗噗”几声巨响,“泡沫”“水”纷纷扑向“大火”,把“大火”团团围住。“大火”先凶猛地反扑,接着一个个投降,救火成功。最后,“孔子”出场,表扬和感谢了“小猫们”。

第二幕的角色亮点是幼儿把“鞭炮”“消防车”“火”等事物演得活灵活现。在高潮部分,大部分幼儿扮演了“泡沫”和“水”,是“一人演两角”的成功尝试。他们从“小猫”入戏到“泡沫”“水”出戏,顺利地完成了角色的转换。

在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时,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自主想象和设计角色。教师可适当提醒、指导幼儿先描述生活中与剧本能够产生关联的所见、所闻、所想,再甄别、筛选哪些体验可以上升为剧本角色,接着由幼儿自荐或互相推荐分配角色。在角色的表演中,情节和台词等则由简单到复杂慢慢地演变、逐步提升,最后达到角色的全方位“生长”。每个角色的“生长”,促进了每个幼儿语言、动作、想象、记忆、表演等能力的全方位成长。

三、迁移经验,促故事剧情节的“生长”

生长戏剧认为,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幼儿所扮演的角色、创作的情节和对话都无法达到成人演员的水平,但是他们对新奇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幻想和探索未知世界,且能够大胆地将想法表现出来。我们认为,故事剧活动契合了幼儿游戏的天性,它建立在幼儿生活图景的基础上,基于幼儿的生活,发扬游戏精神,将幼儿的日常生活、感性经验与剧情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幼儿与事物之间由此产生了情感的联系,幼儿的一切经验都有可能成为故事剧活动发展的“养料”。因此,我们在推进故事剧活动时,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忆有关的生活内容,并和正在表演的故事剧情节进行有益的联系,用真实且熟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故事剧情节,促进其“生长”。

《11只小猫游泉州》第四幕的推进过程中,一次区域活动时,外面下起了雷雨。我们及时组织幼儿进行在雷雨天气下应该注意什么的讨论。幼儿发言踊跃,纷纷把自己在生活中听到、看到的分享给大家。有的幼儿说:“打雷时不可以用手机打电话,有一天我妈妈在雷雨天接电话,被爸爸说了一通。”有的幼儿说:“打雷时不可以给汽车加油,有一次下雨打雷时我们在加油站等了很久。”还有的幼儿说:“雷雨天时最好不要洗澡,我爸爸说电热水器万一漏电就完了。”……大家讨论得很热烈。我们意识到这是把幼儿累积的一知半解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故事剧情节的好机会,既可以强化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规则意识,又可以丰富故事剧的情节,促进故事剧情节再度“生长”。

于是,我们在第四幕“小猫游崇武古城”里加入了“暴风雨来了”剧情,主要情节有:海边紧急撤离、热心“小猫”帮助游客、喇叭广播找妈妈、“猫队长”淋雨了、崇武阿婆的姜汤等。打雷时不能使用手机、要离开大树底下等安全常识在“热心‘小猫’帮助游客”和“喇叭广播找妈妈”情节里得以体现;“‘猫队长’淋雨了”“崇武阿婆的姜汤”这两个情节,融入了“雷雨天别开电热水器洗澡”及“淋雨着凉了喝碗姜汤预防感冒”的生活体验。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自编自演迁移到故事剧中,融入了安全意识,故事剧情节“生长”的意义可以说达到了最大化。

在故事剧情节扩展、丰富的“生长”过程中,幼儿的联想迁移能力是最为关键的。幼儿先要在脑海里闪现出既往储存的场景,然后向同伴和教师表达出来,有些头脑机灵的幼儿表达时已经带入自己设计的剧中情节。这个过程中,幼儿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发挥和培养也是教师在现场不容忽视的,有的幼儿想到了新的有趣情节,但意思表达不出或表达不清晰,有的幼儿兴奋过度抢着说……教师要利用各种技巧把控好节奏,既不扫幼儿的兴又不使场面混乱,让故事剧情节在和谐的气氛中“生长”。

四、师幼共构,促故事剧话语的“生长”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故事剧推进过程中,语言的“生长”始终伴随其中。随着故事剧中的环境剧场、角色和情节的不断“生长”,我们发现故事剧中的台词也在师幼不断的互动建构中“生长”着。我们认为在故事剧的整个编排与表演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幼儿“生长”话语时,应善于根据不同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对于语言能力比较弱的、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应多采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其将所编创的台词大胆地表达出来;对于外向的、能说会道的幼儿,则倾向于引导他们创编出更有创意且符合剧情发展的台词。

在引导幼儿完成故事剧话语“生长”时,我们根据实践,探索、总结出“内向幼儿优先,外向幼儿示范”的具体指导策略。因为在故事剧台词的创编过程中,容易产生“台词撞车”的现象,即存在两个以上的幼儿所创编的台词几乎相同的情况。对于同样一句台词的创编,如果让性格外向且语言水平发展较好的幼儿先发言,就很容易导致内向的幼儿“无话可说”;如果让内向的幼儿先创编出来,语言能力较强的幼儿也能在较快的时间内再创编出不同的台词。因而,我们主张让平时比较少言寡语的幼儿先创编,只要他们开口,便给予表扬,若说得比平时多或比平时好,就引导全班幼儿给予鼓掌加油;若创编出比较有意思的台词,则当场记录,并在总结时给予“最佳台词奖”。所谓的“外向幼儿示范”,指的是在那些平时比较不喜欢表达的幼儿确实创编不出台词的情况下,我们引导那些语言能力发展比较好的幼儿创编,发挥其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这一创编指导策略的运用,教师再对幼儿所创编的台词,依其与剧情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点评,最终形成剧本表演所需要的台词。故事剧话语,就是在幼儿积极参与和教师有效指导的过程中得以不断“生长”的。

在《11只小猫游泉州》活动第三幕“小猫游开元寺”中,幼儿开始创编“小猫们”来到东西塔,因为不顾禁止牌“禁止进入塔内”的劝告,被“怪物”锁进塔里,一只“小猫”趁“怪物”睡觉的时候偷偷拿走钥匙,因此大家才脱险的情节。幼儿对“偷拿钥匙”这个情节很感兴趣,还想出让小鸟来偷拿钥匙。我们引导幼儿就此展开讨论并创编角色的台词。一个女孩说:“我是只勇敢的小鸟,轻轻衔走怪物的钥匙,悄悄打开关着小猫的房门。”教师对女孩运用“轻轻”“悄悄”“衔”等词语,伸出大拇指,以动作语言对其表示赞赏。其他幼儿补充:“小猫,你们别害怕,给我挺住!哥们想到好办法来救你们啦!”“坚持住哦,你们是一群勇敢、厉害的小猫。”“给我挺住!”男生的豪迈也得到了展现,编这句话的竟然是班上最内向的几个幼儿。

我们认为生长戏剧理念下的故事剧话语从活动的开始、发展到结束都要经历一个不断“生长”、不断推进的过程。故事剧话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师幼在平等对话、互助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共构的结果。教师应追随着幼儿的关注点,以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去支持幼儿多样化的表达,进而推进故事剧话语的“生长”。

五、多元并举,促故事剧课程的“生长”

故事剧课程实施可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亲子活动等。故事剧课程将与故事剧表演活动相关的领域知识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使之相互促进,在共同为故事剧表演活动的有效推进而服务的同时,实现故事剧课程“生长”之目的。

幼儿创编的故事剧《11只小猫游泉州》从生活化的小细节出发,引出一连串的矛盾冲突,让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生活化的体验中得以凸显。我们决定将之融入领域活动中,通过开展相关的领域活动,更全面地丰富幼儿的经验,由此生成更多生动而精彩的故事情节。我们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周边生活中的警示牌,在亲身体验中了解不同地方不同警示牌的作用,以此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和规则意识;通过语言讲述活动,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与同伴分享“小猫游泉州”的故事,同时把创编的故事内容与情节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编成了“手绘剧本”,激发了幼儿文图结合的创编能力并留下了珍贵的“处女作”。故事剧的推进及春游的生活体验,引发了“11只小猫游开元寺”的情节创编,幼儿开始搭建东西塔,尝试用多种材料来制作东西塔及周围的树。此外,包括环境保护、消防安全、公民意识等领域活动相互融合,体现了故事剧课程的整合性,有效推进了活动的开展,使得故事剧活动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化、游戏化的故事剧课程呈现出不断动态发展的“生长”状态。故事剧课程的“生长”考验的是教师的综合统筹能力,也要求幼儿园、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充分认识开展故事剧的积极意义,共同予以支持和配合。实践表明,将生长戏剧视域下的故事剧中所蕴涵的内容有机渗透到领域活动之中,并通过有效整合,让幼儿深入了解故事剧中所要表达和所需理解的相关经验,能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整个故事剧内涵的理解,并使幼儿主动迁移领域活动中的有趣体验、丰富经验,拓展故事剧的情节,使他们的身体、认知、表达、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均能达到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剧场小猫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欢乐剧场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小猫
论《日出》的剧场性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