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视角的有效教研
——以大班段由自然角引发的主题活动教研为例

2019-03-05 11:33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幼儿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螺旋教研植物

莆田市荔城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陈 佳

一、教研背景

幼儿园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很少涉及自然角的教研。园领导以及教师普遍关注的是自然角的创设、自然角活动的开展,而教研活动的内容则集中于教学活动、游戏等,似乎自然角及自然角活动与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关系,这割裂了自然角与其他活动的联系,削弱了自然角的价值。

我们尝试追随幼儿的视角,发现自然角的教育价值和学习契机,将自然角与主题活动有效融合,从而提升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二、教研过程

教研主题:大班自然角创设与主题活动开展思路

活动地点:大一班活动室

参加对象:教研主任,大班段全体教师,小、中班骨干教师

主持人:各班自然角已创设了一段时间,基于不同班级幼儿的探究兴趣与具体的探究进程,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下幼儿在自然角中的观察、发现,同时也为下一步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些思路与帮助。

邱老师:我们大一班的自然角名为“根的秘密”。幼儿在持续观察中发现了植物的根须和叶子每天都在变化,例如有些根须会不断加粗、加密、加长,在土壤与水源的滋养下,枝叶也逐渐繁茂起来。于是,他们提出了更深入的问题:“植物有生命吗?”他们表现出想要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与愿望。由此,我们初步设想开展以“根”为核心的主题活动“生根发芽”,尝试以三大问题构建主题网络:“植物有生命吗?”“植物有哪些妙用?”“如何当一个种植小能手?”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了解植物生长与生态环境间的密切联系,也能认识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共生关系,从而构建起关于植物的整合的、科学的认知。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专业知识不足,可利用资源极其有限。

陈老师:三个问题线索设置得不错。能否具体介绍?

邱老师:第一,“植物有生命吗?”这一块内容主要在于帮助幼儿解决从自然角延伸出的系列问题,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种子、根茎、叶子、花果等基本结构及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第二,“植物有哪些妙用?”这一块内容侧重引导幼儿关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具体可从植物的药性、食用性等入手,使幼儿感受到植物的重要作用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互生、并存关系。第三,“如何当一个种植小能手?”主要是支持幼儿在亲身劳作中了解植物的种植方法与注意事项,学习科学的种植知识。

翁老师:我们从中班到大班一直都给予幼儿尝试种植的机会,但有时种植活动只是流于形式,变成“纯体验”,忽略了活动的专业性及本身蕴含的探究价值。教师只关注幼儿有没有种,并不关心植物被种活了没有、长得怎么样。邱老师的介绍中,“如何当一个种植小能手?”是一个很好的并且符合大班幼儿能力水平的要求,即引导幼儿学习科学种植,比如关注不同植物的需求、学习使用适宜的种植工具、学习种植的不同方法等。我认为,这样的主题活动是自然角的延伸与扩展,不仅能帮助幼儿解决在自然角中的困惑,更能帮助幼儿在实践中逐渐树立科学的态度,真正成为一个尊重生命、乐于思考、严谨细致的人。

主持人:的确,在科学探究领域特别是种植、饲养这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并解决专业性的问题。这是保证植物健康生长的基础,也是整个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师可以在主题活动前搜集资料,获取相关的经验,也可请有经验的家长作为助教参与班级的种植活动。接下来,请大二班介绍。

廖老师:我们班级的主题活动也来源于自然角。幼儿在探究土壤与植物生长关系这一问题时,对各种各样的土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问:“有土就可以种植吗?有哪些不同的土壤呢?植物在哪种土壤里会生长得更好?”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促使幼儿验证自我的发现,我们将追随幼儿的探究兴趣,准备开展“土生土长”的主题活动。我们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土壤与动物的关系、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可能面临以下问题:如何堆肥?如何改良土壤?可利用的资源包括种植经验丰富的家长及幼儿在自然角的先前经验,此外园内开展过类似活动的老师较多,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林老师:主题活动层层递进,在不断支持幼儿探寻土壤相关秘密的同时,也将幼儿的注意拉回到平时的生活。但基于大班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我建议在活动后期,也就是在探究土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中,教师可与幼儿共同思考如何保持生态平衡的问题,支持幼儿大胆设想,帮助幼儿在解决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问题中实现发展。

主持人:进入大班,幼儿知识经验不断丰富,对周围生活环境的探索愿望也逐步加强。各班应以主题为载体,充分调动多层次的整合功能,将各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开展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的教育活动。现在请陈老师继续介绍主题活动的思路与内容,大家共同探讨。

陈老师:我们班的主题想法来源于自然角饲养的蜗牛。近期,幼儿对蜗牛壳上的螺旋花纹非常感兴趣。他们经常在自由的观察时间里相互争论蜗牛身上的线条与图案,有的幼儿说蜗牛壳的形状和花纹像棒棒糖一样;有的幼儿则说蜗牛壳和蚊香一样,都是一圈一圈绕着的。于是,我们试图捕捉幼儿这一兴趣点,开展“螺旋”的主题活动,大家有什么建议和想法呢?

林老师:大班幼儿总是能敏锐地发现身边许多美的事物,这一点其实值得我们成人学习。自然界中确实有许多东西以螺旋形存在,比如漩涡……同时,大班幼儿对于物体的认识早已不再只关注外形,他们更热衷于探索物体结构及功能、用途等。因此,我建议主题活动可以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螺旋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又有哪些运用?是否可以用螺旋元素创造美的环境?

主持人:听了各班主题活动的初步思路,我发现各班老师基本能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生成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接下来大家会如何具体地开展主题活动呢?

邱老师:大班幼儿的求知欲与探究的能力都比较强,因此,在整个主题活动当中我们会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支持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例如,主题活动开展的第一阶段“植物有生命吗?”,幼儿可以通过小组观察、亲子调查、集中教学活动等,获得关于植物生长的相关经验。在确证植物有生命并且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生长后,幼儿可以大胆地进行实验操作,了解植物获取营养的多种方式。第二阶段“植物有哪些妙用?”中,幼儿可以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等方式,发现常见植物如薄荷、陈皮、菊花、银杏等的药用价值与食用性;在此基础上,幼儿可在欣赏实物与各种植物造型作品过程中,感受植物的造型美、色彩美与装饰美。“如何当一个种植小能手?”的相关活动其实是渗透在整个活动当中的,主题活动的作用只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种植难点与梳理种植方法的平台,帮助幼儿在日常照料植物的同时不断获得科学的种植知识,学习种植的方法。

陈老师:因为我们班的幼儿对螺旋十分感兴趣,所以开展“螺旋”主题活动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更多的螺旋,感受螺旋世界的美妙和神奇。我们将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螺旋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创造艺术美、增强牢固性、节省空间等,帮助幼儿建立事物的外形特征与内在功能之间的联系。各位老师有何建议?

唐老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注意把握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基于此,我认为在“螺旋”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将科学与艺术进行融合,引导幼儿在发现美的基础上大胆地创造。同时,创造不应仅仅体现在幼儿会运用螺旋的相关元素进行绘画与手工创作,更应体现在幼儿能够将螺旋这一柔和并带有延伸性的性质与实际生活的物品相结合,尝试方便人类的生活、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与健康水平。

廖老师:我们班“土生土长”的主题活动源于自然角,我们预期主题活动以实践与探究的方式来开展。首先,在探究土壤与植物关系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在自然角中进行长时间的对比试验,比如用不同种类的土壤种植植物、探究不同土壤的保水性等。其次,在观察、操作、对比、记录与谈论中,幼儿可自然建立起对土壤的进一步认识;在探究土壤与动物关系时,班级幼儿可与年段中其他班级的幼儿形成探究共同体。最后,幼儿可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与土壤有关的问题(如改良土壤),建立起对土壤的认知。

主持人:听大家的介绍,有思考、有碰撞、有火花,真的很好!毕竟主题活动是建立在对幼儿兴趣、已有经验和能力水平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而展开的,所以,我们仍应该细细考虑主题开展的预设活动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希望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们也积极地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宝贵意见。我们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的实际需要,促进幼儿实现全面、个性化的发展!

三、分析与思考

(一)从片断到整体,教研活动呈现延续性

教研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带动幼儿园整体课程不断实现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以往,教研活动经常以某一个孤立的视角开展,如第一次的教研主题是自然角的创设,第二次的教研主题是自然角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第三次的教研主题是主题活动开展的思路……这种片断式的教研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与疑惑,但无助于教师设立长期的教学发展目标,更不利于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获得发展。本次教研活动则尝试打破以往的教研方式,将幼儿在自然角中的探究兴趣延伸至主题活动,并寻找与主题活动的最佳结合点,通过各位教师的介绍与其他教师的评价、反馈,主题活动思路不断清晰,活动背后的目标也更加符合幼儿园整体课程的目标设定。长远来看,这样的教研方式不仅能使研讨活动本身变得更有系统性,也能促进课程下的各部分内容更具“向心力”与联系性,实现教师与幼儿的双向发展。

(二)从问题到策略,教研活动呈现有效性

有效教研的本质就是能解决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日常的教研中教师常常会不断提出一些零散的新问题,而“研”到最后并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一来,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本次教研活动则采用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研模式。首先,各位教师需阐述各自班级幼儿在现阶段的探究兴趣与新问题,同时说明主题活动的开展思路。这是每位教师的共性问题,也是保证主题活动适切性的基础。其次,每个班级的教师必须以本班幼儿的情况为出发点,同时结合主题活动可挖掘的探究价值,思考主题活动具体的实施方案。当然,其他班级或年段的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帮助执教教师对该活动的实施路径进行补充或调整,最终完善主题活动的整体框架。这样的教研模式层层递进,目的性强,能有效地引导教师发现活动开展的重点与难点,并以更加灵活的思路解决问题。

(三)从被动到主动,教研模式呈现自主性

教研活动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思考、分享与提升的平台,但教研过程中教师的参与程度和自主性影响了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本次教研活动改变了日常教研活动中由园领导或主持人“一言堂”的模式,实现教师从课堂到讲堂、从倾听者到主讲者、从被动教研到主动参与的角色转换,最终形成“分享、对话、思考、碰撞、提升、推广”贯穿始终的良性循环教研模式,有效促进教师教研积极性,使外力驱动的“要我研”向自我实现的“我要研”的模式转换,实现教师从高控型教育观念向支持性教育行为转化,进一步推动园所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使教研活动变得轻松愉快。

教研活动应追随幼儿视角,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出发,与日常教学有效整合,真正为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服务。

猜你喜欢
螺旋教研植物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旋风“螺旋丸”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植物罢工啦?
奇妙的螺旋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