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9-03-18 11:28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杭州人才生态

苏 洁

提 要: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是推动转型升级、 创新发展的战略资源。 本文结合人才生态相关理论, 总结提炼杭州优化人才生态的实践经验和启示,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充分考虑人才生态的特征和要素出发, 提出下一步推进杭州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杭州加快建设独特韵味、 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造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提供强大创新动力和坚实人才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人才在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国家的强盛, 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 杭州作为浙江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的试点城市, 近年来,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持续完善人才政策、 构建发达人才根系、推动人才引领发展, 通过一系列举措率先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建设。 当前,杭州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 2017 年以来杭州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外人才净流入率、 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位居全国第一, 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42 万人。 人才生态环境对人才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才生态环境的质量, 决定其人才承载能力, 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可以保有较高的人才储备, 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流入,并促进存量人才成长以及普通劳动者向人才转化。 同时, 人才的流动与集聚带动物质资本的流动与集聚, 两者相结合带来较为强劲的经济增长动力。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 杭州如何进一步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的建设, 从而继续保持人才优势, 有效提升人才吸引力和人才生态建设绩效, 需要杭州作为人才生态建设的探索者和先行者, 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为有效的实践。 本文从杭州“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的实践出发, 在国内外人才生态研究的基础上, 认为人才生态是指以人才为中心, 人才个体在成长发展、 自我实现,以及生产生活中与人才群落、 人才环境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构成的环境系统, 具有系统性、 中心性、 开放性、 协同性、 可塑性等五大特征, 人才生态主要由各类人才、 高校和科研院所、 创业创新平台、 企业与产业孵化器、 风投资金、 中介机构、 创新文化、 政府作用等八大类主体要素构成。 新时代人才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生态的竞争, 营造一个优良的人才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区域、 一个地方的人才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党委政府持续、 系统地优化人才生态, 对于提升区域人才吸引力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 杭州市优化人才生态的经验

杭州人才工作从“抓人才” 向“优生态” 转变, 在实践中逐渐深化对人才生态系统性、 中心性、 开放性、 协同性、 可塑性等特征的认识, 注重配齐各类人才、 高校和科研院所、 创业创新平台、 企业与产业孵化器、 风投资金、 中介机构、 创新文化等主体要素,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充分运用市场和社会力量, 杭州人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一) 提升协同性: 以完善高效运行机制提升统筹协同合力

杭州人才工作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大局, 先后制定党管人才、 人才工作运行等十余项工作制度, 探索构建了领导小组定方向、 工作例会强统筹、 督查晾晒抓落实、考核点评促提升的整体运筹机制。 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构建“两核六极多点” 的人才发展空间布局, 以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引导人才工作有重点、 有步骤推进。 出台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 实施分类考核, 并与大党建考核和全市综合考评体系相挂钩, 强化过程管理和分析研判, 推动工作落实。

人才生态环境具有内在规律性, 作为一个社会系统, 其构成较为复杂。 要更好发挥政府在优化人才生态方面的作用, 首先需要政府部门内部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行体系, 以人才为中心, 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 近年来, 杭州坚持党管人才、 整体谋划的统筹把握, 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 有关部门各司其职、 密切配合,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通过完善运行机制打破了部门限制,强化了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同, 为人才更好地创新创业构筑了政策、 经济、 科技、社会等外部环境。

(二) 体现可塑性: 以政策创新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2016 年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指示中指出, “要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 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 落到实处, 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杭州按照中央的改革方向, 注重发挥民营经济发达、 民间资本众多、 市场主体活跃的优势, 人才工作逐步由以政府引导为主向“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转变。 从2015 年开始对全市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整合, 在国内率先出台“人才新政27 条”, 解决了人才政策“低、 小、散” 的问题, 同步制定15 个配套制度和45 个操作细则。 自2016 年起陆续出台人才“若干意见22 条”、 加快人才国际化意见等, 形成“1 +X” 政策体系。 同时, 建立市金融人才协会、 信息经济人才协会、 文创人才协会、 旅游人才协会和人才猎头协会, 建设硅谷招才引智工作站和孵化器, 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 培育更多市场和社会力量, 有序参与到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职能中来。 2018 年, 杭州创新创业活动日均达10.5 场。 杭州现有各类风投、 创投机构1006 家、 备案基金2844 支, 这些机构常年活跃在招才引智第一线。

政府行为对改善当地人才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并且应有更大作为, 杭州通过持续政策创新, 来突破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引导市场和社会在构建现代人才治理体系中更有作为, 疏通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结点, 为人才与社会更好地良性互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 增强系统性: 以高端引领产业导向构建立体式人才引育

杭州围绕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需要, 坚持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双高” 齐抓、 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发展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 依托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构建立体化人才引育体系。 强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育, 杭州近年来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3.5 万人、 外籍人才2 万人, 通过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举措, 近年来培养高技能人才30 余万名。 强化整体开发, 统筹推进基础人才、 产业人才、 城乡人才发展, 扎实实施六支人才队伍培养工程, 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型、 基础型、 支持型人才。 强化产业导向, 围绕信息经济、 生物医药、 文化创意等杭州重点产业布局引育人才, 引进培育了信息安全专家范渊、 云计算专家王坚等信息产业领军人才, 以及靶向药物方面的丁列明、 多肽方面的李湘、 医疗器械方面的郑攀等生物医药领军人才。

人才生态作为一个系统, 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能量交换体, 人才在其中需要与不同人才群体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杭州在人才引进培养中, 既注重“顶天立地” 的高层次人才, 又注重“铺天盖地” 的全领域人才, 同时突出鲜明的产业导向, 形成了“热带雨林” 式的人才生态环境, 各行各业、 各个层次的人才都能得到支持和发展。

(四) 注重开放性: 以服务中心的价值追求激发人才活力

杭州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 “店小二” 人才服务等制度, 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 提升服务精准度。 认真梳理人才项目和流程, 实现人才领域的“最多跑一次”。 评定产生四届杭州市杰出人才和首届突出贡献引进人才, 大力宣传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典型事迹, 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 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通过各方引导和支持, 人才对杭州经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对重点产业、 新兴产业的支撑明显, 杭州海外高端人才90%以上集中在节能环保、 新一代信息技术、 生物、高端装备制造、 新能源、 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人才助力社会发展成效明显, 如丁列明博士创办的贝达药业, 经过近十年的艰苦攻关, 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埃克替尼”, 打破了进口药垄断, 荣获了我国化学制药行业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同时, 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开展“人才西进”、 “百名专家解百题”、 专家志愿者服务新农村、 中心镇指导组等活动, 帮助西部地区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水平。

人才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在人才与内外环境的能量流动与信息交换, 人才作为系统的核心, 既享受各类要素对其的支持和包容, 也需要在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杭州积极为人才服务中心大局搭建平台、 营造氛围, 激发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 促进了经济、 产业、 社会的高水平发展, 人才与生态系统内外良性互动效应明显。

(五) 补齐人才生态要素: 以大平台牵引、 众创联动搭建人才集聚空间

由于历史原因, 杭州的高端科研院所、 知名院校平台较少, 针对这一短板, 杭州积极招引大院名所, 2017 年启动实施“名校名院名所” 建设工程, 支持西湖大学建设, 引进一批顶尖人才和团队, 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 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先后落地。 以高新区(滨江)和未来科技城两个国家级海外人才基地为龙头, 发挥城西科创大走廊、 钱塘江金融港湾等高端平台作用, 推进新型众创空间建设, 目前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14 家, 各类特色小镇83 个。

人才生态系统中各类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如果出现缺口, 即使对人才投入资金再多, 仍然可能会有大批人才尤其是骨干型人才流失。 高校和科研院所、 创业创新平台、 企业与产业孵化器等平台既是集聚产业的要素空间, 更是集聚人才的物理空间, 近年来杭州抓紧补齐大平台不足的短板, 坚持大平台牵引、 众创联动,为广大人才搭建发展空间, 在人才工作中既引人才更引平台, “筑巢引凤” 的成效逐渐显现。

二 杭州在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见, 杭州在优化人才生态的过程中, 通过对人才生态特征和要素的把握, 较好地推进了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 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但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一) 人才中心性体现不够, 需进一步以人才为中心优化政策服务

党委和政府在推进人才生态优化过程中, 需进一步围绕“人才” 这个核心关键, 来完善满足人才需求的外部环境。 杭州有着相对优良的创业环境, 但人才在生活中关心的居住、 医疗、 教育、 生活配套等方面的公共配套还在不断完善中, 与人才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 此外, 仍有不少人才感到, 虽然杭州和各区县(市) 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 但了解和掌握人才政策的渠道较少、 政策也比较分散, 他们对不少政策既不了解, 也不知道如何去享受, 人才的获得感不强。

(二) 协同性与可塑性有待提升, 各类人才生态要素主体需进一步协同有为

当前杭州仍处于人才生态构筑的初期阶段, 党委和政府对人才生态环境的建设应该也可以发挥更为重要而有效的作用。 一是从政府部门内部来看, 杭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重大工作谋划推进、 重点资源投入保障中对“人才优先导向” 的落实仍不够, 人才工作“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不要” 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是部门之间人才政策的衔接配套不够, 杭州不同区域间的人才政策也需更好地平衡和规范, 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应更加注重衔接配套, 目前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人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仍然存在。 三是从社会和市场来看, 也存在对人才的“冷热不均”, 不同企业和组织对人才重视程度差异较大, 需要政府加以更好的引导。

(三) 开放性仍需增强, 以更好地营造“聚天下英才共建杭州” 的开放环境

开放性体现在各类人才可以正常进入或离开所在的人才生态环境系统, 社会对于人才正常流动、 创新创业持开放包容态度, 人才生态系统与国内外信息、 要素交流互动程度较高。 由此可见, 杭州在人才生态的开放性上仍有不足, 一是政策的开放性不够, 目前针对人才引进、 培养、 激励等方面的政策较为普遍, 但针对人才流动的政策仍比较少, 政府、 企业、 社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仍不够畅通。 二是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 杭州与上海、 深圳等地相比, 外籍人才总量相对较少, 跨国公司和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在杭建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 分支机构也不够多, 国际化教育医疗等配套资源还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三 杭州推进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生产力、 吸引力。 杭州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就要遵循人才生态建设规律、 从满足人才的需求出发, 针对存在的问题, 充分考虑人才生态具有的系统性、 中心性、 开放性、 协同性、 可塑性等特点, 配齐配强“各类人才、 高校和科研院所、 创业创新平台、 企业与产业孵化器、 风投资金、 中介机构、 创新文化、 政府作用” 等主体要素, 深化改革, 创新机制, 协同推进。

(一) 加强党政推动, 构建协同发力优生态的运行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 更好地发挥党委统揽全局、 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统一领导, 切实履行管宏观、 管政策、 管协调、 管服务职责, 统筹整合好党委、 政府、 市场、 社会等各方面资源, 形成人才多元治理主体的责任共同体。 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构建以上率下、 协同发力的人才工作高效运筹机制。 结合机构改革, 优化人才工作相关职责和机构, 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和运用人才“大数据”, 通过部门间人才数据的互联互通来提升运行效率和服务的精准性。

(二) 加强政策牵动, 扩大人才制度开放释放人才活力

坚持科学谋划, 持续创新人才政策, 以人才中心, 从人才关心的“关键小事”入手, 构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 扩大人才开放, 加大基础性、 前沿性布局, 促进人才规模、 质量和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实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 为人才放权松绑、 加油赋能, 源源不断地释放人才活力, 提高人才治理现代化水平。 注重政策精准性, 分行业、 分领域完善人才支持发展政策, 支持大企业、 大平台探索实施精准化的人才政策。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三唯”、 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 人才生活配套难等问题,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 研发投入、 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三) 加强市场联动, 完善多元要素增强发展动力

突出市场导向, 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进一步树立市场意识, 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边界, 明确政府责任清单、 权力清单, 积极发挥市场力量, 扩大市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政府着力牵线搭桥, 聚合创业、 创客、 创投资源, 建强用好各类人才协会组织, 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 进一步完善猎头、人才测评、 劳务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培育壮大各类风投、 创投和孵化机构,做强海外孵化器, 运用市场手段引才、 育才、 识才。 以政府有为助推市场有效, 强化党委和政府对人才工作的宏观把握, 更好地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 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工作市场化发展的规则制度, 逐步有序向市场转移政府人才培养、 评价、 流动、 激励、 公共服务等职能, 让市场参与各方实现共赢、 多赢目标。

(四) 加强产业联动, 抓实重点人才引进培育

按照立体化培育要求, 优化人才结构布局, 统筹好经济和社会两大领域、 科技与产业两个群体、 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 高质量推进重点人才队伍建设, 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基本盘, 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和效益。 同时注重“量质并举”, 既要大力引进高层次、 产业急需的人才, 更要优化人才结构、 提升本土人才素质, 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重点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 企业家人才、 高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 既要大力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 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的创新性科技人才队伍, 又要培育和建设知识型、 技术型、 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让“创新大咖” 与“杭州工匠” 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围绕数字经济等重大产业, 绘制人才地图, 建立人才数据库。实施新时代企业家工程, 搭建企业家与科技人才交流平台, 造就更多具有全球战略眼光、 市场开拓精神、 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 加大对青年人才来杭实习、 就业、 创业、 落户、 安居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为青年人才来杭发展提供综合支撑。

(五) 加强项目驱动, 因地制宜创建人才工作品牌

坚持因地制宜, 制定实施一批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 引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人才项目, 形成人才工作品牌。 强化项目执行和落地, 有计划、 有重点地提升各类人才引进、 培养、 使用水平, 切实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盘活用好各类人才资源。深入实施国家和省“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 市全球引才“521” 计划、 “115” 引进国(境) 外智力计划等海内外人才引育计划, 高质量实施“131” 人才培养计划、社会工作人才“525” 培养计划、 农村实用人才“125” 培训工程等行业人才培养计划。 鼓励各地培育“一县一品”, 开展各类特色品牌活动。 注重发挥杭州西部地区生态优势, 大力实施人才西进工程, 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 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才西进助推乡村振兴。

(六) 加强平台带动, 提升创新创业阵地能级

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 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一流的优质高等教育、 科研资源和创新创业平台, 推动现有各类人才平台做大做强, 支持企业和人才建设各类项目转化平台, 提升人才平台承载和服务能力。 引进国内外一流教育科研资源, 加强与浙江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 支持在杭高校高质量发展, 抓住城西科创大走廊南湖科创中心、 之江实验室、 阿里达摩院、 浙大超重力实验装置等重大平台建设契机, 加强合作, 引育人才。 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 未来科技城两个国家级海创人才基地为引领, 统筹推进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跨境电商综试区、 G60 科创大走廊、 钱塘江金融港湾、 特色小镇等平台建设, 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高度匹配。支持众创空间、 孵化器、 企业研究院、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高质量举办各类人才赛会, 办好2019 年全国“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活动周系列活动、 第十一届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等, 搭建赛会项目落地平台。

(七) 加强服务促动, 以人为本提升服务效能

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 具有本地特征和杭州特点的人才服务制度,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 市场主导、 以用人单位为主体、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服务体系。 提升人才工作者的专业化能力, 实施精准高效服务, 不断提高人才获得感和满意度。 开展人才领域面对面走访服务, 帮助人才解决“关键小事”。 切实抓好各项政策落地,以人才为中心, 通过网络公开、 送政策上门、 电话咨询等方式, 提升人才对政策的知晓度和可达性, 加快各类人才计划、 平台建设扶持资金等政策兑现。 针对人才引进、 孵化、 发展等不同阶段需要, 提供金融、 创业、 生活等全过程链式服务。 深入挖掘先进典型事迹和鲜活事例, 广泛宣传报道, 讲好杭州“人才故事”, 在全社会营造尊才、 爱才、 用才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杭州人才生态
杭州
人才云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