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温度与思维的深度

2019-03-29 10:13杨再隋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深度核心素养

杨再隋

课程是人的课程,跟人的心、性、情密不可分。因此,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还应以净化、美化人性,健全学生人格为使命。

课程负载文化、传承文化,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当下各门课程都在凝炼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核心就是价值观,它需要回答該课程的特点和本质是什么,以及课程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何在。例如,在高中课程中,语文强调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数理化强调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生物强调生命观念,历史强调唯物史观,地理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思想政治强调理性精神、法制意识与公共参与,信息技术强调信息社会责任,体育强调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音乐和美术强调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外语强调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等。要把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必须给课程灌注灵魂。课程有了灵魂,就有了生命,也就有了生机与活力。如此,才会有知识、能力的自主迁移,才会有知识重构和能力重组的生态融合,课程才会有自我调节、自我发育的创新潜能。如此,课程才会有温度,教学才会有魅力,学习才会有兴趣,学生才会真切地感受到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图表不是僵硬的冻土,数字不是凝固的线条。

课程的温度有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智力因素;思维的深度则是学习的智力因素。学习过程的健康发展,需要两者有机结合。

思维深度问题是针对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思维浅表化、简单化现象提出的,所谓深度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深度。当前的课堂,学生的思维大多在认识的浅滩嬉戏,在认知的表层徘徊,学习大多止步于记忆水平,更遑论创造性思维了。蜻蜓点水、木偶探海式的教学,表面看来学生仿佛在思考、在释疑,但实际上徒有思维的形式,并不具备真正意义的思维价值。

在我国高中课程核心素养的表述中,思维成为关键要素。如语文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数学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物理的科学思维,化学的变化观念和平衡思维,生物的生命理念和理性思维,外语的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计算思维等。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核心素养的提炼目前还处于调研阶段,但就语文而言,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提升必不可少,就数学而言,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训练不可或缺。

当前,教学中普遍缺乏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深度。疑问多浮于表层而缺乏思维价值;教师多习惯于演绎思维,即按照教科书编写的逻辑,从原理、法则、概念出发去搜寻具体的事实材料,以证明原理、概念的正确,很少引导学生运用归纳思维,将若干具体的事实材料,甚至是零碎散乱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进而抽象概括,得出正确的判断。对上述现象,苏霍姆林斯基早就精辟地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慷慨地给学生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抽象概括、逻辑推理能力就是我们俗称的“高阶思维能力”,而是否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判断思维深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度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表征。如:能在错综复杂的事物关系和联系中理清头绪,分清主次,准确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在看似隐蔽的关系和联系中,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能在变化莫测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力排众议,独持己见,坚持真理,等等。各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深度思维的种子就会慢慢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维果斯基认为,不联系情绪便不能理解思维。这说明人文情怀产生的课程温度对促进思维深度有特殊的作用。课程有温度、教师有爱的情怀将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催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样,教师选准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思维深度有利于保持课程温度,营造放心、静心、暖心的学习氛围。温度和深度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进入最佳状态。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

猜你喜欢
深度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