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乐践于行

2019-03-29 10:13吴英杨敏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数学学校课程

吴英 杨敏

课程是学校教学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当前,学校课程一般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方面构成。三个方面中,校本课程是最灵活、最具活力的课程。它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破解唯分数论弊端具有重要作用,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考验管理水平与教师素养,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武汉市江汉区卫星村小学开发的“乐行”系列校本课程,既注重情感态度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又注意引导学生悦纳自我、融入社会,真正起到了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主要方式的人类再生产活动,学校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专门机构。作为人类再生产活动的专门机构,学校提供的产品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服务,而是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因此,学校工作的着力点是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对课程下功夫。

一、基于办学理念的“乐行课程”构架

围绕“以书为友,乐学践行”办学理念,学校着力打造“乐行课程”,努力实现“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办学目标。

“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之一,突出表现为“乐学”“学乐”两种情感态度,“乐学”代表着意愿与兴致,“学乐”代表着过程的愉悦轻松。“行”有两层含义:一是肯定与悦纳,即引导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发现最好的自我;二是视野与格局,它催生着学习方式的变革,即引导学习者从书本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让学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乐行课程”建设,我们突出两个关键动作:首先,把儿童放在课程的中央,关注儿童学习的需求与兴奋点;其次,让学生体验各种经历,并由此将知识以及其他的各种可能转化为自身经验,实现自身的细微变化。

围绕办学理念和乐行课程内涵,学校着力构建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文化体系和课程体系。我们不断理清各级各类课程实施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按照课程的属性与功能将“乐学”课程分为基础型、发展型、丰富型、专长型四类。基础型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国家课程,以及学校自主开发的“以读促雅、以读养心、以读炼志、以读践行”的德育课程;丰富型包括绘、韵、智、美、创、动六大领域的乐行选修课程,以及美食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校园主题日课程;发展型主要包括“群读类学”阅读课程、“数学好玩”实践课程和跨学科综合性课程;专长型指体艺类专长课程。

二、基于学生多元发展的“乐行课程”实践

1.基础性课程

这类课程强调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

在落实此类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注重学生德行的培养,将“以书导行”德育系列课程融入其中,使学科教育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体验活动等融为一体。例如:在实施“以读促雅”课程中,我们关注细节,从生活的点滴入手,开展“文明如厕”守则十条、厕所用纸的合理使用、校园里的合理分贝等教育活动;在“以读炼志”课程中,学校组织开展为期一周的“学军姿,学礼仪、立志向”军训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以及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在“以读养心”课程中,学校每周安排两位教师利用大课间时间讲述“小故事大道理”,用故事开启学生智慧,涵养学生心灵;在“以读践行”课程中,学校倡导学生走出校园,读社会这本大书,仅本学期,我们就分年级组织了“黄鹤楼诗词课堂”“地铁博物馆”“地铁文化角”“节水科技馆”“江汉关博物馆“等活动。

2.丰富型课程

这类课程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校从两个维度构建丰富型课程:一是限定性课程,主要由学校特色文化活动与班团队活动、自我服务与公益劳动等活动组成。如“我动手、我创新”科技风暴中,开展剪出最长的纸条、像火箭那样驱动赛车、扑克牌搭高等比赛;“我个性,我发展”艺术展示中,开展节奏过山车、我行我秀、十二生肖闹元宵创意灯笼和迎新年手绘团扇等比赛;“做美食、品美味”校园美食节中,邀请商业学院的厨师教学生做澄面、饺子、寿司,让学生享受劳动的甜美滋味。二是自主型课程。这类课程从主体性、多元性、开放性、生成性、合作性出发,以动态发展、立体多元、个性选择的方式给师生提供学习成长的舞台。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学生会拿到一张特色课程选修单,并自主选课。4年时间中,课程设置如滚雪球般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涉及“绘”“韵”“智”“美”“创”“动”六大领域、近五十种课程的“乐行”选修菜单。仅在“乐绘变美”中,我们就尝试开发了“创意轻粘土”“石头画”“自主墙壁画”“马勺飞天”“手绘团扇”“轮胎画”“漏印版画”“气球与名画”“灯泡酒瓶DIY”“美术馆的画”等14种系列课程。一张普通的白纸、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一个废弃的灯泡,甚至是一块废旧的蛋托,学生都能赋予其新的意义与内涵。这样的课程让学生领悟到平常的事物换个角度、添些色彩、变个造型都能幻化成美的道理。

3.发展性课程

这是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发現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课程。这类课程以学科整合与延伸为基础,结合校园主题日活动而展开。

学校将语文学科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及“群读类学”研究进行整合,通过校园读书节将读书活动推向高潮。在语文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整合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尝试:教学目标上,变面面俱到为一课一得;教学资源上,变一篇文本为多篇文本;教材处理上,变单打独斗为教学统整,即用问题将群文横向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教学策略上,变单一性阅读为对比性阅读;教学方式上,变教师引着学为学生自主建构。这种整合让教师更清晰地认识到校本课程与语文教学及学科育人的关系,形成整体的、结构化的课程观。

其次,将数学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一是将数学游戏与思维、数学知识应用、数学阅读等内容纳入综合实践学习范畴。二是通过规范与梳理,将综合实践课程整合成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部分和校园数学节两大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部分以实践为主,着重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积累经验。校园数学节中的“大家玩数学”以游戏为主,着重引导学生追求挑战,感受成就;“大家读数学”以阅读为主,着重引导学生沉淀思考,储蓄力量;“大家秀数学”以表达为主,着重引导学生内化理解,提升自信。

每年的校园数学节活动是学生展示聪明智慧的舞台。“大家玩数学”以中国传统智力游戏为核心,介绍七巧板、益智图、华容道、九连环、孔明锁等益智玩具的由来和发展,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一个游戏都蕴含着一段历史、一种智慧、一种传承。“大家秀数学”根据年段特点设计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或制作漂亮的钟面、精美的年历,或自编数学儿歌,或写数学小日记、数学小论文等。“大家读数学”,教师量身订制阅读单,从“提高阅读能力、巩固数学概念、生活中的数学”三个角度帮助学生寻找阅读路径,提升阅读效果。

2018年,学校开设了主题式跨学科综合课程。在“美丽中国”主题式课程学习中,我们以山西作为研学对象,以“三晋印记——晋情晋趣晋掌柜”为核心开展系列研学活动:晋情篇——赏风景名胜,品人文历史。主要通过平遥文庙、壶口瀑布、平遥古城等景点,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背诵黄河组诗,了解平遥古城的历史渊源、军事作用,以及瓮城命名、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等关于瓮城的小故事。晋趣篇——知风俗民情,习传统特色。主要了解煤炭的形成及煤炭与人类生活的息息相关;了解酿醋的流程及醋的作用,并学会调制醋饮品;了解平遥剪纸,学习简单的纹样制作及剪纸方法;了解蒲剧,练习画脸谱;了解山西皮影,练习用刮画纸勾勒人物形象。晋掌柜——晓晋商历史,做金融达人。通过了解晋商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钱票、银两兑换等,并学习做家庭一日开销记录。这样的课程建立了各学科与主题的关联性,让学生立体了解了研学的城市。

4.专长型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为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而开设。

作為武汉市管乐基地学校,学校与大雅乐盟联合开设的长笛、黑管、萨克斯等专长型课程已坚持了多年,近百名学生从中受益。目前,学校有20多名学生熟练掌握了长笛的演奏技能,达到四级及以上水平。

2017年初,学校成立软式棒球队,首批招募了近80名学员。学校聘请国家级专业运动员担任教练,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2018年,学校又开设了足球课程。在学校已聘请专职足球教练员的基础上,江汉区教育局体卫艺站又派遣外教对学校足球队进行专项指导。如今,足球队员们已踢得有模有样了。

课程变了,教师才能变,学生才能变,学校才能变。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这样的一段话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小学教育仅仅是奠基工程,无论有多么高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信念,我们能做到的只能是在6至12岁的孩子心中埋下一颗成长的种子。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卫星村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错在哪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