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类专业学风建设困境探索及分析

2019-04-09 05:44徐亚飞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学风建设协同育人

徐亚飞

【摘要】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事关本科教学成效,体现了高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办学理念、文化底蕴;在学科评估中,学风建设也是评价在校大学生整体精神风貌的重要指标。本文以H高校生物类专业学风建设为例,深度分析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学风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并就协同育人模式下如何构建新型学风建设机制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生物类 学风建设 专业认同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001-02

一、引言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只有全面整顿本科教学秩序,才能稳步推进高校本科教风、学风建设。学风是评价本科教育中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指标,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是营造优良学习氛围的有力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与成长成才有着深远意义。

本文以H高校S学院为例,探讨生物类专业学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就如何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育人效应,构建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学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缺乏专业认同感,学习动力不明确

部分学生对生物类专业不感兴趣,又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导致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

1.高考报名时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盲目听从家人朋友建议报考,或者为了报考目标高校,没有考虑过专业前景,选择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走一步算一步。

2.入学后先入为主,道听途说,没有主动了解专业前景,认为专业前景黯淡,前途堪忧,抱着抵制的心态,在学习中自暴自弃。

3.专业导论的缺失,容易造成大学生缺乏专业认同感,高校无正式的专业导论课,或者专任教授在上专业导论课时讲述的是自己的研究课题,而不是从整个大产业概念来讲述。

(二)学生角色切换遇挫,适应能力差

高校在读大学新生,经过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面对大学的自由学习氛围,很容易迷失自我,无法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切换。

(三)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纪律松懈

进入大学后的学生行为上普遍表现出缺乏自我约束力,且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缺乏清晰的认知,不能正确判断,无法取舍,又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上课时无法认真听讲,打瞌睡,玩手机,由此造成精力分散,学习效率低下。

(四)未确定合适目标,心理素质差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自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社会上的焦虑心态很容易传播到校园内,导致部分学生急于求成。

1.低年级同学缺乏目标,生活过于佛性,尤其体现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身上。该部分同学既无生活压力,也无就业压力,导致在学习上无动力。

2.高年级学生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未来选择问题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心理素质脆弱的学生遇到挫折更容易自暴自弃。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面临困难和选择时,极易产生自卑心理现象,形成丧文化。

(五)课堂纪律疏于管理,教学模式老旧

部分老师对学生的早退、迟到、旷课现象监管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不遵守校规校纪的不正之风;教学空间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室空间较大,不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部分任课老师重科研,轻课堂,教授风格和教学内容未能随时代变化而更新,不适应学生新的学习需求。

三、改善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建议

為落实好中央31号文件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会议精神,H高校S学院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全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专业思想再教育为介质,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院风、教风和学风。

(一)以思想引领为抓手,引领学风建设导向

S学院坚持全面加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初、中、高级党课及相关社会实践等系列主题活动,以党建带动团建,从而加强以班级为主体的团支部建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深化全过程专业思想教育为阵地,加强专业认同感

1.建立以专业责任教授为主导的生物专业导论课,传授基础的产业知识;以校内外知名教授、校友为主讲的“生工讲坛”讲座,传播前沿科技,畅谈就业必备元素;以“谈笑风生”等座谈方式为主体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学术沙龙,解决同学们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疑难杂症,提高专业认同感,大力弘扬学院学风建设传承精神。

2.以学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为主题的活动为基础,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从科学系统的角度,客观分析和认识自我,从而合理的定位自己的大学生活,科学合理的安排学业和生涯发展规划,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方向自信心;以心理健康课为介质,全面助力学生坚定信心,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受挫折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微生物大赛”、“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创新赛事。指导学生建立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类社团。通过营造学院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学生多元化发展。

(三)以建章立制为引领,规范学风建设管理

1.探索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机制。通过生工之星、优秀先进个人和集体榜样评选,奖励优秀学生,树立标杆,依托榜样的力量促学习,达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学风建设的作用。

2.完善学生学业预警机制。通过建立退学警示、退学试读和退学处理的三级警告,建立风清气正的学风导向,严把出口关(罗琳,2016)。通过建立家长QQ、微信群,回答家长相关疑惑;建立家校通讯录,更好的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能。

3.建立辅导员和班导师联席会议和值班制度,倡导辅导员、班导师多与学生谈心谈话,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辅导员和班导师应深入课堂和宿舍查看学生的学习状态,相互通报学生情况,并在学生层面上进行有效反馈,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导师的协同育人效应。

4.完善考风考纪制度。加大诚信考风考纪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

5.加强对专业任课老师的考核制度。通过建立一定的考核制度,改变唯论文、科研的职称评价制度,将教学能力作为主要考评指标之一,积极引导任课老师重视课堂。

(四)以建设良好舍风、班风和院风为契机,营造良好学风

1.加强舍风建设。将宿舍作为学生宿舍管理、学风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重要阵地,促进学生宿舍积极、和谐氛围的形成。

2.加强班风建设。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自习制度,形成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机制。

3.加强院风建设。在学生干部层面和年级学生层面上,利用有效形式,发挥班长支书和学习委员的桥梁作用和标杆作用,及时发现有逃学、厌学现象的同学;强化思想意识,要求学生干部主动站位,率先垂范,引领先进,带动学习状态较差的同学共同进步,引导优良院风的形成。

4.創新学风建设载体,搭建学生学业发展平台。建立“生生不息自助营”等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参与学风建设热情,加强兴趣组织在学生范围内的影响。

(五)以两微一端平台为平台,走进学生内心

1.利用好“两微一端”互联网平台,引领专业潮流。及时收集最新科研和产业动态,通过微信推送和微博将科技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拉进与学生的距离,形成积极健康的学风氛围。

2.做好舆论导向,正面发声。通过对“生工之星”、国家奖学金和上海市奖学金获得者的积极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六)以日常关心关爱学生为切入点,带动学风建设

1.关注同学心理状况。加强与同学们的联络,定期与各班班长支书、心理委员交流,了解同学心声;多与家庭经济困难及学业困难等重点关注学生交流,及时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2.关怀服务。建立班级心理月报制度,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同学,并针对近期舆论可能导致的同学心理浮动问题进行积极辅导,多部门协同育人,共同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等宣传工作。

3.实践育人。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访参观企业,了解生物产业落地情况;开展义务支教、科技支农等社会实践活动,注重以生物专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指引学生走进企业,走上街头,加强对生物产业的认知,增强专业认同感(李南,2018)。

参考文献:

[1]李南.辅导员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实践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05):22-24.

[2]罗琳.我国高校本科生学风建设政策执行的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6.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学风建设协同育人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