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9-04-23 01:17张熙悦
时代金融 2019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

张熙悦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趋势下,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使命。从国际化人才特质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困境,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系及实现路径。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协同创新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国际化人才培养 协同创新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一支正在成长的生力军。[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与结构的调整,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再仅仅是全国性、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补充,而是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即立足地市,为地方服务。它具有了更自主的地位和自主权,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2]当前,经济全球化也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参与全球经济竞争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应立足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面向国际化人才需求,依托自身的优势特色专业,培养具有国际化合作意识、掌握国际化合作知识和具备国际化交往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一、国际化人才的特质

国际化人才的胜任力包括“四种能力”即:全球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跨文化融合和国(境)外生存发展能力、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和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通晓国际惯例和运用国际规则的能力[3]。在国际化背景下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培养全面、复合型的国际人才。

(一)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沟通能力

先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更早经历国际竞争,充分认识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战略意义,将此视作开发国际资源、维护国家利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4]。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人才教育任务是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包括对本行业、本领域国际社会的整体格局、前沿动态、发展趋势有深入了解,并对国外主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標准、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有相当的认知,能够准备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二)能运用国际规则适应“新常态”需求

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熟悉国际法、国际条约,而且能够掌握与业务活动有关的国际商务规则去适应对外贸易的“新常态”。比如在国际贸易领域,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主动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人才的领域应从传统的商品贸易转变为更为广泛的产业贸易、资本贸易、文化贸易、知识贸易等领域,以适应对外贸易“新常态”需求。

(三)具备跨文化融合发展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应主要采用师生国际交流、多样化的联合培养、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式培养符合国际需要的人才。[5]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应该考虑让民间外交人才通过志愿者、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方式进入到整个国际社会的肌理中。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是新时期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而我国现实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表现在: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不足

与国内很多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定位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具备专业知识和交流能力”特征相比较,很多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理念仅限于立足服务本地经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全球化背景下,应该重新审视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肩负起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任。

(二)课程体系国际化程度不够

课程国际化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国际化趋势,旨在为学生能适应国际化和多元文化社会,以期为他们将来从事工作和独立生活做好准备而设计的课程。[6]但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国际化尚在处于探索阶段,尤其突出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程度不够,双语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开展的程度也还不够,英文课程开发和英文原版教材的引入程度也有待提升。

(三)国际化建设的环境支持乏力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国际化元素主要体现在校内的外籍教师、留学生、国际交流项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高校与当地的政府对接,与行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对接的发展模式,形成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格局。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体系分析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

2003年,美国的Chesbrough教授首次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7],后来演化为协同创新模式。协同创新模式意味着,一个组织可以从其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有价值的资源,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政府、企业为核心要素,以行业协会和各类平台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结构,[8]通过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图1)

以协同创新方式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应该以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充分调动大学、政府、企业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施深度合作,力争将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拓展为人才构成国际化、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活动空间国际化。从而充分实现跨主体、跨国界、跨学科等协同创新特质,以顺应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要,从而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1+1>2”的作用。

(二)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体系

应用型本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企业三方资源优势,构建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该体系的形成是将相关的培养单位、培养资源纳入系统,能够集中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确保所培养人才既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转化知识能力,从而逐渐推广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主流。(图2)

1.國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院校应结合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教育资源,强化开放办学理念,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评价,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领域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应用型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同时着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体系、双创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及企业资源等创新要素,提升高校服务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以重庆应用型高校发展为例,应充分运用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特殊区位优势[9],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准的优秀本土人才,探索以学生国际交换培养、师资队伍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为重要途径,积极与政府和企业协同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2.国际化教育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依托课程改革主动探索课程新方法,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比如可以借鉴香港、新加坡等一些先进地区或国家的部分应用型院校实践方法,通过教与学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10]例如,首先,学院将提供一些通识教育或专业课程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学生可以通过多元的课程制定适应个人的国际化学习计划;在教学方法上,推动项目工作、团队合作成为教学主流;同时,结合政府的一些资助计划,学校帮助学生申请海外交流计划,暑期实习计划,研学旅游等丰富他们的国际经验;最后,在培养方式上,提出“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全民发展方案,使师生发挥潜能协同发展。

3政府支持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工程,政府应发挥起支撑作用。应把培养国际化人才放到持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加以谋划和推进。[11]例如,印度政府把人才跨国就业作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几十年来印度的大学生借助语言优势,可以自由地到国外去求职,正是这些在国外经受过锻炼的所谓“外流人才”,为印度的软件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2]政府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引导从省市政府、应用型高校、大中型企业层面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划体系,提供法规、制度、政策、经费保障,提升中外合作办学层次和水平。[13]同时布局本地区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本地区开放合作新格局及提升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4.企业合作平台。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结合国际化人才需求目标搭建产学合作平台,在政府支持下,依托应用型高校共同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视野、能参与国际交往合作、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员工。例如,日本政府注重依托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许多跨国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日本电气公司开设国际培训中心,对企业员工进行语言、国际商务、国际管理、海外工程项目等培训,既培养了国际化人才,又加快了公司国际化进程。[14]在进入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后,企业可以把对驻外人员开展的语言学习、国际实务、国际经营等培训放在应用型本科学生学习中开展,使学生一方面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更符合企业实际的需求。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国际化人才协同创新培养体系,就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政府—企业这几个异质化程度较高的不同组织间,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资源互补。本文从国际化人才特质出发,分析应用型本科在培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在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深刻变化的趋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通过协同创新路径培养国际化人才,在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34-36.

[2]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3]王通讯.人才国际化系列谈(二):人才国际化目标及国际化人才内涵[N].中国人事报,2006(003).

[4]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人才国际化是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大课题——人才国际化问题研究与实践综述[A].2006年首都国际化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

[5]曾明,徐晨.地方综合在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9):149-152.

[6]李成明,张磊,王晓阳.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6):161-164.

[7]Chesbrough H W. Open Innovation[M].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Boston,MA,2003.

[8]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9]2018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cq.gov.cn/zwgk/zfgzbg/content_259589,2018-02-07.

[10]Ka Ho Mok. Fostering entrepreneurship:changing role of government and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in Hong Kong[J]. research policy,2005(34):537-554.

[11]王辉耀.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0.

[12]唐鉱,赵立军.北京市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报告[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1):53-56.

[13]汤贞敏.广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态势与应对策略研究[J].高教探索,2016(4):9-14.

[14]张晓晖.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

(作者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创新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