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传代对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2019-05-10 04:48黄玉圣吕辰菲庄景燊徐平涂晨吴迪峥钟招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传代糖苷酶孵育

黄玉圣 吕辰菲 庄景燊 徐平 涂晨 吴迪峥 钟招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1脊柱骨科,广东 广州 510515;2神经内科)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多能干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组织器官中,如骨、软骨、脂肪、内皮、肌肉和神经组织等,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占骨髓细胞总数的0.001%~0.100%〔1〕。骨髓MSCs(BMSCs)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向成骨、成脂、成软骨等多向分化能力,可参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过程,维持组织和器官的内环境稳态及修复组织损伤等方面。衰老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BMSCs也可发生衰老变化。衰老的BMSCs不但形态上会发生变化,其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2〕。BMSCs的体外培养是其功能研究的重要途径。有研究表明体外培养的细胞会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衰老,甚至丧失其特有的功能〔3,4〕。本实验拟通过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探讨传代次数对BMSCs衰老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3~4周龄的SD雄性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动物许可证号:SCXK(粤)2016-0041,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标准。

1.2主要试剂与器械 胎牛血清(FBS,Sigma),CO2培养箱(Thermo Fisher 公司),青-链霉素(PanEra Life Science),0.25%胰蛋白酶-乙二胺四乙酸(EDTA,PanEra LifeScience),MEM/F12(Hyclone公司),磷酸盐缓冲液(PBS),水平离心机(上海德洋意邦仪器有限公司),超净工作台(广州瑞智科学仪器有限公司),SpectraMax M5多功能酶标仪(MDS公司),倒置显微镜(德国Leica仪器股份有限公司,DM IL LED),电泳槽、转膜仪(Bio-RAD),化学发光仪(Tanon),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试剂盒(Beyotime),CCK-8试剂盒(Beyotime),兔抗大鼠单克隆抗体P53、P21(Abcam),大鼠Ig G二抗(Proteintech)。

1.3实验方法

1.3.1SD大鼠BMSCs的原代分离与培养 3~4周龄SD雄性大鼠脱颈处死,体积分数为75%酒精浸泡 5 min,无菌条件下取出大鼠双侧股骨和胫骨,浸泡于装有75%酒精的10 ml离心管中,带入超净台中,用高温消毒后的器械剔除肌肉和贴附骨面的纤维结缔组织,剪开股骨和胫骨的骨骺端,暴露出骨髓腔,用5 ml无菌注射器抽取PBS(含青-链霉素100 U/ml),反复柔冲骨髓腔 3~5次,直至骨髓腔呈白色。70 mm筛网过滤后,收集过滤液以800 r/min离心3 min,弃上清,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吹打混匀,冰上裂解3 min后,800 r/min 离心3 min,弃上清,按1×109/ml密度接种至100 mm的培养皿,置于37℃、体积分数为5%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

1.3.2BMSCs 的纯化与扩增 原代培养48 h半量换液,72 h后全量换液,全量更换培养基(不冲洗),可将其中未贴壁细胞去除,以后每3 d全量更换新鲜培养基,PBS冲洗两遍。待细胞铺满培养皿底,密度达80%融合时,用0.02%EDTA+ 0.25%胰酶消化,消化时间约2 min,加入全培终止消化,800 r/min 离心3 min,弃上清,用含10%胎牛血清的 MEM/F12培养基重悬细胞后,1∶2的比例进行传代培养。重复上述步骤进行 P2~9代的传代培养。

1.3.3BMSCs 的形态学观察 取各代细胞,每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生长形态及特征并拍照记录。

1.3.4BMSCs表面标志物的鉴定 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胰酶消化,收集细胞于5 ml离心管中,800 r/min离心3 min,除上清,PBS重悬,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个/L,取流式细胞仪专用试管4个,每管加入300 μl细胞悬液,加入荧光抗体CD29 FITC、CD45 PE-Cy5.5、CD90 PE及同型对照抗体各5 μl,孵育15 min,采用BDFACSEALIBUR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

1.3.5BMSCs 细胞周期检测 取生长良好的P3 BMSCs,先收集培养液备用,用4℃预冷的PBS洗涤细胞2次,洗下的细胞也需收集,胰酶消化,加入收集的细胞培养液终止消化,以800 r/min离心 3 min富集细胞,弃上清,PBS洗涤细胞一次(2 000 r/min,5 min),收集并调整细胞浓度为1.0×106/ml,取1 ml细胞悬液,以800 r/min离心3 min富集细胞,弃上清,在细胞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冷乙醇500 μl重悬,吹匀细胞,4℃过夜。次日离心收集细胞,再以1 ml PBS洗涤1次,除去固定液,1 000 r/min离心3 min,加入100 μl RNase A,37℃水浴30 min,再加入400 μl碘化丙啶(PI),4℃避光孵育30 min,离心弃上清,200 μl PBS 重悬后,流式细胞仪上机检测。

1.3.6BMSCs生长曲线的绘制 取P1、P3、P5、P7和P9代细胞,胰酶消化重悬后计数,以1×104个/孔接种于96孔板,分为8组,每组6个复孔,于第1~7天同一时间作相同检测,每孔加入10 μl CCK-8溶液,37℃,饱和湿度,5%CO2培养箱孵育2 h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于450 nm波长下检测吸光度值。以时间为横轴,吸光度值为纵轴绘制细胞生长曲线。

1.3.7细胞衰老β-半乳糖苷酶染色 细胞传代,分别取P1、P3、P5、P7和P9代细胞,PBS洗3次,加入β-半乳糖苷酶染色固定液,室温固定15 min,PBS洗3次,加上新配制的SA-β-gal 染色工作液,保鲜膜封口,37℃(无CO2)孵育过夜,PBS液清洗3次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拍照。

1.3.8免疫印迹检测 加入RIPA 细胞裂解液静置5 min,超声破碎仪裂解1 min,4℃ 1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BCA法测定蛋白浓度,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转移至聚偏氟乙烯(PVDF)膜电转,5%脱脂奶粉室温封闭1 h,条带加入兔抗大鼠P53和P21单克隆抗体(1∶1 000),选取37 kD GAPDH作为内参,4℃ 20 r/min孵育过夜,TBST洗膜10 min x 3次,加入 HRP 标记的大鼠IgG二抗(1∶5 000),室温孵育1 h,TBST洗膜10 min×3次,化学发光,采用Image J计算目标各带灰度值。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SD大鼠BMSCs鉴定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培养的P3 BMSCs均一表达CD29及CD90,阳性率分别为97.72%,98.23%;而CD45,呈阴性,阳性率为1.52%。

2.2BMSCs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仪检测P3 BMSCs细胞周期,细胞100%为二倍体,其中G0/G1期87.37%,G2/M期4.06%,S期8.57%,提示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静止休眠期,符合干细胞周期特征。

2.3不同代数细胞生长情况 分别对P1、P3、P5、P7和P9代细胞进行1~7 d连续培养测定发现,传代后1~2 d处于潜伏期,细胞增长不明显,3~5 d进入指数増长期,6 d后细胞增殖速度便有所减缓,进入平台期,增殖基本停滞,生长曲线见图1。从结果可发现P3~P5代的细胞增殖状况更良好。

图1 CCK-8检测不同代数BMSCs 1~7 d的增殖能力

2.4不同代数细胞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 对不同代数的细胞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红色箭头标注的着深蓝色的细胞即为衰老细胞(图2)。随之进行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其中P7(52.67%±7.93%)和P9(83.67%±3.27%)相较于P1(3.67%±1.25%)、P3(8.33%±3.11%)和P5(20.00%±5.35%),SA-β-gal阳性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图2)。

2.5不同代数细胞P53和P21表达变化 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的蛋白水平表达量也逐渐增高,Western印迹结果示:P53和P21在P9代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3±0.66和3.31±0.28,明显高于P1代,见图3,表1。

图2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细胞(×100)

图3 细胞传代对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表达的影响

组别P53蛋白P21蛋白P11.00±0.001.00±0.00P31.60±0.111.15±0.07P52.41±0.361.81±0.18P72.86±0.902.79±0.04P93.43±0.661)3.31±0.281)

与P1代比较:1)P<0.05

3 讨 论

BMSCs是骨髓基质中的非造血系成体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现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虽然BMSCs 没有公认的独特的抗原表型,但其培养过程可表达细胞CD表型〔5,6〕。本实验培养的BMSCs 均一表达CD29,CD90,阳性率分别为97.72%,98.23%,均大于95.00%;而CD45,呈阴性,阳性率为1.52%,小于5.00%,符合文献报道MSCs表面抗原的表达〔7〕。前期研究表明干细胞大部分细胞处于静止休眠期,此实验的细胞周期检测结果发现G0/G1期占88.37%,符合干细胞周期特征。

骨髓细胞成分复杂,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含量最丰富的细胞,而MSCs 仅占骨髓细胞的 0.001%~0.01%〔8〕。由于BMSCs在骨髓中丰度低、分选难、分离细胞活性弱、纯度低、生物学活性易改变等缺点,严重限制了BMSCs的应用。本实验采用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培养BMSCs,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小等优点〔9,10〕。

细胞增殖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的重要影响因素。既往研究发现,年轻小鼠中获取的MSCs的数量、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优于老龄小鼠MSCs〔11,12〕。MSCs发生衰老时,影响其分化潜能,成脂能力增加而成骨分化能力下降〔13~15〕。本研究证实随着体外细胞传代次数增加,可导致MSCs增殖能力的改变,从而发生复制性衰老。

体外培养细胞在pH为6时,其β-半乳糖苷酶染色的阳性率随代龄增加而增加,这种中性β-半乳糖苷酶被定义为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衰老细胞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催化底物X-Gal,生成深蓝色产物,被作为衰老细胞的生物标记〔16,17〕。研究表明衰老BMSCs细胞核膜内折,核染色质浓缩,线粒体数量减少,内质网扩张,体积增大或肿胀,并且高度表达β-半乳糖苷酶〔18〕。本研究证实随着体外细胞传代次数增加,β-半乳糖苷酶染色阳性率细胞增加。

细胞衰老与基因调控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具有细胞增殖调控功能的衰老相关基因包括抑癌基因P53、P21和P16、细胞周期素D1、周期素依赖性激酶(CDK)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录因子(E2F)等,这些基因在调控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本实验结果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BMSCs表达衰老相关蛋白P53和P21增加,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低传代次数BMSCs。综上所述,体外培养传代次数的增加,BMSCs增殖能力明显下降,衰老细胞数量增加。为了避免复制性衰老对BMSCs功能研究的影响,建议使用P1-5代细胞。此外,深入研究BMSCs衰老的调控机制和作用靶点,可为延缓干细胞衰老及防治各种老龄化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传代糖苷酶孵育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扳机日血清雌激素不同水平时授精前后卵母细胞孵育时间对短时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微泡菌ALW1重组β-半乳糖苷酶的异源表达和酶学性质
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遗传性对其益生特性及货架期菌数的影响
LINC00612靶向结合Bcl-2抑制Aβ1-42孵育的神经元凋亡
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用课程“孵育”会“发光”的教室
微生物实验室菌种复苏传代保存流程分析
武汉科前发布HB2000伪狂犬疫苗
应用快速孵育法优化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过程探讨——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