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姻亲初考

2019-05-16 11:55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
长江丛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后山

■张 钲/山东省东平高级中学

陈师道(1053——1102 )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是“苏门六学士”之一,宋朝“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著有《后山先生集》《后山词》等。宋元之交的诗论家方回在其《瀛奎律髓》提出“江西诗派”之“一祖三宗”之说,即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宗。鉴于我在《陈师道的东平情结考析》(《北方文学》2018.10)一文中已将其与岳父郭概、舅氏庞元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梳理,本文在导师颜建国的指导下以陈师道与其连襟之间的关系为求切入点,在分析他和当时的名士赵挺之、高昌庸、谢良弼、邢恕等家族之间姻亲关系的同时,分析他们之间因为“新、旧”两党之间政治观念不同,而产生了派系分歧和激烈斗争,以此剖析陈师道介于夹缝中的无奈、忧国忧民的济世之心、不趋炎附势的文士风骨。

一、陈师道姻亲关系总括

陈师道早年娶宋朝郓州郭概之女为妻,王明清在《挥麈录》中记载:“元祐中,有郭概者,东平人,法家者流,遍历诸路提点刑狱,善于择婿。赵清宪、陈无己、高昌庸、谢良弼名位皆优,而谢独不甚显,其子乃任伯,后为参知政事,无己集中首篇《送外舅郭大夫》诗是也。赵、高子孙甥婿,皆声华籍甚,数十年间,为荐绅之荣耀焉。良弼,显道之弟也。”①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推断出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的检察官郭概至少应有四个女儿,相应四位女婿依次为赵挺之、陈师道、高昌庸、谢良弼,前边三位女婿都很出名,只有四女婿谢良弼默默无闻,但他的儿子谢任伯,却是一位达官贵人,曾经官至参知政事。

和王明清在《挥麈录》中的记载有所不同,和他基本同时的大儒朱熹在其《朱子语类》中说:“陈无忌、赵挺之、邢和叔皆郭大夫婿。”②王明清约1127年出生,到1202年去世;朱熹则1130年出生,到1200年去世,他们可算一个时期的人,对一代名臣郭概家的择婿情况会有所知。但是,《朱子语类》是数十年后文士黎靖德根据别人的资料于1270年编印推广,相比王明清的记载,《朱子语类》记载可能出入更大。当然,因为朱熹、黎靖德都是治学严谨之人,考虑到所处时代的差异,也有可能王明清对郭概的五女并不知情,邢恕(和叔)极为可能是郭概的第五个女婿,也就是陈师道的最小连襟。

二、陈师道姻亲关系梳理

宋朝通婚,讲究门阀观念,因此,作为担任诸路提点刑狱(正三品)多年的须城望族郭概,不然会看中择婿的家庭背景。因此,他的女儿嫁的都是名门之后,也就在所难免。

(一)陈师道的姐夫赵挺之

关于赵挺之,传世资料很多。因为他曾经做过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正一品),因此他是传名于史的人物。

赵挺之,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进士上第,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从一品),是到达权力核心的官员之一。《宋史·赵挺之传》记:“徽宗立,为礼部侍郎……曾布以使事联职,知禁中密指,谕使建议绍述,于是挺之排击元祐诸人不遗力。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时蔡京独相,帝谋置右辅,京力荐挺之,遂拜尚书右仆射。”③由此可知,赵挺之提拔最快的时期就是宋徽宗赵佶登上皇位之后,他和章惇、曾布、蔡京一起成为王安石之后的新党领袖。看史料,他的岳父郭概也是革新派,或许,是郭概的为政理念影响了赵挺之,才使他成为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而陈师道先为曾布的弟子,后来开始接近保守派领袖苏轼,理念上由“君为先”变为“民为先”,最终走上和姐夫赵挺之相反的道路。

(二)陈师道与妹夫高昌庸、谢良弼

在郭概的女婿中,陈师道排在第二,其他女婿高昌庸、谢良弼都是陈师道的妹夫。

作为陈师道三妹夫的高昌庸,史料基本没有记载。1970年到2009年,在山东省平邑县柏林镇富饶庄的宋朝高氏墓葬出土六方墓志,其中有一块《高昌庸墓志》,大体介绍了其人生平:高昌庸,字符仲,进士及第,先后任解州司理参军、陈州项城知县、蔡州确山知县……京东路转运判官等官职,自宣德郎多次升职到朝请郎,最后为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公事,于崇宁三年(1104)二月二十日卒于任上,享年58岁。由此可见,高昌庸的官职一直不高,到最后才到正七品,因此是一位优秀的基层官员。或许因为理念接近,陈师道和三妹夫高昌庸关系比较融洽,比如在他的《后山先生集》中,就写有《送高推官》一诗,应该是晚年任刑狱公事一职时陈师道的送别之作:

送高推官

陈师道

先生锺旧德,大府冠群能。

过手无难事,逢人有异称。

荐贤余一鹗,夙记契千灯。

看挽秦梁缆,头头数不胜。④

通过此诗,可知高昌庸也是旧党体系,他能够推荐贤才,是一位爱护百姓的好官员。

作为陈师道四妹夫的谢良弼,正如王明清在《挥麈录》中的记载:“而谢独不甚显”, 谢良弼的身份平庸既是和赵挺之、陈师道、高昌庸的官员家庭对比,也是和其弟谢良佐这位“程门四先生”之一的大儒相比来作结的,谢良弼的父亲谢诰有五子:谢良夫、谢良弼、谢良佐、谢良肱、谢良传,谢良弼排在第二,兄弟中只有谢良佐因为是“上蔡学派”的创始人而名尊,其实谢良佐的官职一直不高,看史料,他做过县令,在北宋仅仅是从八品,最后得罪皇帝降职为“管库”,估计在从九品。谢家真正出现闻人是在谢良弼的儿子谢克家之时,他是南宋高宗的拥立者,于建炎三年(1129)六月为礼部尚书(从二品),建炎四年(1130)官参知政事(正二品),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记载:“谢任伯参政在西掖,草蔡太师谪散官制,大为士大夫所称。其数京之罪曰:列圣诒谋之宪,度扫荡无余,一时共议之忠贤,耘锄略尽。”⑤由此可见,谢克家和他叔叔谢良佐一样,属于当时的“旧党”体系,所以才对新党领袖蔡京竭力攻击。当然,谢克家也就站在大姨夫赵挺之的对立面,和二姨夫陈师道政治观念基本一致。

(三)陈师道之小妹夫邢恕

陈师道的小妹夫邢恕,是一个左右摇摆的文士。邢恕字和叔,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西)人。早年从二程学习,后来中进士,任职永安主簿(从九品),先是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又投靠新党权贵章惇、蔡卞等人,陆续升职为史部尚书兼侍读(从二品)等,在《宋史》邢恕与蔡确、吕惠卿等人被列入奸臣传。

邢恕早期和二姐夫陈师道观念接近,因此他们之间关系相对亲密。陈师道的《后山先生集》中,未发现与赵挺之、高昌庸和谢良弼有关的诗文,但却保有一篇《寄邢和叔》长诗,证明他们之间有过很多交往。

寄邢和叔

陈师道

昔作梁宋游,幽忧废朝昏。

闭门无往还,不厌儿女喧。

隔墙闻剥啄,暮夜谁扣门。

知是邢夫子,低回过高轩。

愿为布衣交,不顾年德尊。

匆匆立谈罢,又见东南奔。

江湖多病後,仅免饷鱼鼋。

久废数行书,因人问寒暄。

但爱孤山西,松筠数家村。

便欲筑居室,插秧仍灌园。

生前不自爱,身後何足论。

草玄笑扬雄,赞易悲虞翻。

文章徒自苦,纸笔莫更存。

郤寻南郭老,隐几学忘言。

他日宦游客,误入桃花源。

苇间见渔父,谁识王公孙。⑥

虽然后世人们对邢恕人品一直多有贬斥,但在为学早期,可知邢恕是一个好学上进之人,作为连襟的陈师道与他的关系比较密切。从这首诗中可以明显看出陈师道与刑恕的深厚情谊,在一个夜晚,邢恕到陈师道家中拜访,他们谈古论今,写诗为文,尤其是“愿为布衣交,不顾年德尊”之句,更显出他们关系之亲厚。

三、陈师道的文人风骨

陈师道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士,他的处世以“道”为先,不以自己的荣辱和升迁为要,所以,在他的老师曾布为相时,他不去逢迎巴结;当这位恩师变法失败下台后,他不落井下石。他和几位连襟的关系,也是如此,陈师道一直家境贫寒、官职较轻,但他并不攀附奉承自己的姐夫赵挺之,心存傲气,是一位有真正有傲骨的文人。《宋史·陈师道传》中记载:“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死。”⑦

此文一方面讲清了陈师道和赵挺之的关系是连襟,另一方面讲明陈师道十分反感姐夫赵挺之的处世态度。陈师道去世的前几年,他因为属于苏轼余党,正罢职回家,而姐夫赵挺之已经升为御史中丞(从三品),此时,宋徽宗继位,陈师道的老师曾布拜相,逐渐恢复新法,赵挺之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帮助曾布打击旧党人士,而陈师道对老师曾布敬而远之。虽然陈师道没有可以结交老师,但曾布表现了大度和爱才,元符三年(1100),启用陈师道为棣州教授(从八品),赴任途中,改除秘书省正字,还未上任,就因为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没有皮衣御寒,他妻就借了赵挺之家的皮衣也不穿,最后因伤风感冒致死。《宋史·陈师道传》中的这段记载,充分展现了陈师道因人拒物的性格,是其文士风骨的最好例证。虽然一代名家就此陨落,但从这件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陈师道作为杜甫门徒所具有的的凛然正气,更值得我们后人击节叹赏和认真学习。

注释:

①(宋)王明清.挥麈录[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②(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③(元)脱脱.宋史[М].北京:中华书局,1985.

④(宋)陈师道.后山先生集[М].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⑤(宋)陆游.老学庵笔记[М].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⑥(宋)陈师道.后山先生集[М]. 北京:中华书局,2009.

⑦(元)脱脱.宋史[М]. 北京:中华书局,1985.

猜你喜欢
后山
高凤梅
渔家傲·踏春
后山的遗骨(下)
后山的遗骨
后山
团子的生活日记
迟到大王噜噜猪
人间帖
后山
青草长在后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