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复原的城市遗址公园展示利用策略
——以北京慈寿寺为例

2019-05-17 08:39张逸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碑文院落寺院

张逸芳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 100044)

慈寿寺塔是北京城内现存古塔中较大且非常著名的一座砖塔,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名永安万寿塔,因其古时位于慈寿寺内而被称呼为慈寿寺塔。慈寿寺院落规模宏大,始建于明万历四年,曾于清乾隆年间有过一次大规模修缮。光绪年间,慈寿寺院毁于一场大火[1]。整体院落现已无存,只有佛塔伫立,其原址辟为玲珑公园。笔者通过筛选、整理古籍文献,寻找有关该寺庙基本院落空间布局的记载,希望能够借由对文献资料的解读,以及与同时期北京城内寺庙的比较,研究并复原慈寿寺风貌格局和建筑形制,借助复原出的院落风貌布局,进一步讨论对慈寿寺塔进行展示与利用的措施。

1 慈寿寺的建筑布局与规模

1.1 史料记载中的格局

1.1.1 敕修慈寿寺碑文

在所有关于慈寿寺的文献资料中,最可信的是随塔一起留存下来的敕修慈寿寺碑文。碑文为慈寿寺建成之时张居正敬献的文章。关于院落的建筑布局,碑文中有如下记载:“……外为山门、天王殿,左右列钟鼓楼,内为永安寿塔,中为延寿殿,后为宁安阁,旁为伽蓝、祖师、大士、地藏四殿,缭以画廊百楹,禅堂方丈有三所……”。

由碑文可知,慈寿寺主要建筑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天王殿前东西分列钟、鼓 2楼)、永安寿塔、延寿殿、宁安阁,东西有伽蓝、祖师、大士、地藏4座配殿,并绕有“画廊百楹”,还有禅堂方丈3所。初建时规模宏大,建筑众多,极其华美。但碑文限于篇幅,未仔细介绍各个建筑的具体位置和规模。按照碑文中记载,佛塔位于天王殿后、延寿殿前,处于空间布局中心。这类以塔为核心的院落格局是唐代的主流[2],明清寺庙中的佛塔通常位于整座院落的后部。由此可见,慈寿寺在建造之初就在院落空间规划上有所侧重。

1.1.2 《京城古迹考》

《京城古迹考》为清代学者励宗万对北京城内外一系列古迹进行考察后所著,慈寿寺在书中的记载有:“寺共五层。山门、金刚二、东西列钟鼓楼,次天王殿,后为塔,塔前角亭二:列韦驮、龙王像。塔后角亭二:观音碑一,鱼篮碑,俱万历年建。殿供三世佛,旁列阿、迦叶二尊,罗汉十八尊,俱铜像。殿前东西碑二,亦万历年建。其配殿二:东为壮缪,西为达摩。殿后为毗庐阁,阁上为毗庐佛,阁下为观音阁。前配殿东亦观音,西则地藏。东西画廊百间。由中仪门入,为弥陀殿;由东仪门入,为慈光阁,则九莲菩萨画像存焉;由西仪门入,则铜像观音阁也”[3]。

较之于张居正的碑文,《京城古迹考》中对于慈寿寺的记载更加详细。文中关于佛塔四角的碑亭、最后一进院子中东西路建筑的记载是碑文中所没有的。文中有关4座配殿的记载更加明确,但名称与碑文中记载不符,推测是以殿内佛像名代替殿名的缘故。

1.2 慈寿寺及永安万寿塔的现状

慈寿寺塔,是一座八角13层的密檐实心砖塔,高约56 m,仿辽代天宁寺塔而建,但没有明显的卷刹。塔身砖雕精美,仿木结构逼真。目前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好,依旧能看到檐椽下的红色彩绘痕迹。但各层檐口悬挂的铃铎多有丢失,塔身泥塑浮雕损坏较为严重,木骨架裸露在外,并未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除砖塔外,慈寿寺仅有两座石碑和塔南百米外的两株银杏树为当时遗存。为保护两座石碑,在其外侧砌有砖层,碑刻上的关帝像及鱼篮观音像依稀可见。慈寿寺寺院遗迹现已不可考证。1989年慈寿寺原址被政府规划为玲珑公园,总面积达8.2 hm2[4]。公园南部仍以慈寿寺塔为中心规划南北中轴线,北侧有人工湖泊、火车头广场。

2 院落空间布局复原分析

2.1 单体建筑形制复原设想

蒋一葵的《长安客话》中记载,慈寿寺建筑“庄严如万寿,而宏丽过之。《长安客话》中所提及的万寿寺,坐落于海淀区苏州街,与紫竹院隔河相望,也是京郊著名的皇家敕建寺院[5]。万寿寺中的建筑沿袭我国古代寺院建筑与园林建筑和谐结合的特点,布局严谨,错落有序,别具一格。在《燕都游览志》中,描述建成后万寿寺中的建筑“丹楼绀宇,几与大内等”。

从这些记述中可见,建成后的慈寿寺建筑规模宏大,庄严宏丽,超过了明朝慈圣皇太后敕建的万寿寺,甚至可与紫禁城中的建筑相媲美。同为京郊的敕建寺院,保存完好的万寿寺院落规制是慈寿寺复原的重要依据。

笔者选取北京市同为明代建造的智化寺、大觉寺、法海寺等寺院,从建筑形制及院落布局方面进行对比,得出慈寿寺各主要建筑可能的规格和等级。整个寺庙分3路院,山门3座,代表空、无相、无愿。中轴线上,山门后为天王殿,3开间歇山顶建筑;塔后延寿殿,5开间单檐庑殿顶,东西配殿均3开间硬山顶;宁安阁7开间庑殿顶2层楼阁;后弥陀殿5开间歇山顶。

2.2 与其他明代寺庙格局异同

2.2.1 智化寺的后院布局

智化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禄米仓胡同,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九年,原为司礼监太监王振的家庙,是北京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智化寺与慈寿寺同为明代寺庙,整体布局大致相同,研究智化寺对慈寿寺的复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智化寺的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分布有山门、天王殿、智化殿(大雄宝殿)、如来殿(万佛阁)、大悲堂。大悲堂北侧原有万法堂;东西两个跨院有大士殿、三大士殿等建筑,现已无存。将智化寺与慈寿寺相比较可以发现,慈寿寺的延寿殿正相当于智化殿,殿中所供奉的佛像也都为三世佛、十八罗汉;智化寺的如来殿(万佛阁)相当于慈寿寺的宁安阁(毗卢阁)。智化寺的后院为3个院落并置而成,开东、中、西3门,分别通向不同的建筑。这与励宗万记载慈寿寺后院弥陀殿、慈光阁、铜像观音阁并列的布局是一致的。

2.2.2 法华禅寺(银山塔林)的中心塔式布局

法华禅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现为银山塔林风景区,始建于金代,明宣德四年重建。寺庙仅存佛塔,其余建筑地表无存,但仍有遗址可以确定整体院落布局。法华禅寺中的5座金代密檐塔具有重要地位,中心一座的位置也是位于中轴线上天王殿后,和慈寿寺塔位置相仿。

2.2.3 大觉寺与法海寺的连廊位置

大觉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始建于辽,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中轴线上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二层楼、喇嘛塔、龙王堂。大觉寺的塔为寺院重建后才赐建的迦陵舍利塔,位于寺院后部。大雄宝殿四周的配殿与南侧的山门以封闭的廊子相连,可对照慈寿寺碑文所谓“画廊百间”的位置。

法海禅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口,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4进院。其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藏经阁,建筑布局与慈寿寺、智化寺类似。与大觉寺连廊不同的是,法海寺与连廊相连的是东西配殿与天王殿。

两座寺院的连廊在数目上都与百间相差甚远。考虑到慈寿寺院落规划之初的中心塔式布局,可设想慈寿寺的连廊是从山门一直延伸至塔后延寿殿。

2.3 平面推测复原

基于以上的文献研究及典例对比,可得出推测性质的慈寿寺大体院落格局(图1)。

3 依据复原研究的保护与利用

3.1 塔身的遮罩式保护

目前慈寿寺塔的保护措施是在文物遗存外侧设置围栏,以规避人为破坏风险。对于塔身表面因自然原因导致的老化损毁,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处于自然放置状态。此举可保证慈寿寺塔蕴含的历史信息及风貌的完全展示,但其中蕴含的信息将随时间逐渐消减,不利于文物寿命的延续。可考虑在不影响视觉效果的情况下,设置透明遮罩,以防止风雨侵袭、减缓表面形态的损坏。

3.2 空间格局风貌重现

慈寿寺塔所在玲珑公园存在明显的南北高差,仍能体现寺院建造之初依地势而建的思想。且园区本就坐落于慈寿寺遗址之上,其空间规模与原布局基本一致,非常适合且便于进行文物所处历史环境既院落布局的复原及展示。可以参照国内现有的考古遗址公园展示手段来表现中心塔式布局的空间意向、传递更多的文化信息。

3.3 园区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城市内的休闲公园可以增加文化性与公益性。依托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进行教育展览和主题文化交流。此外可进一步利用新兴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与全息投影等方式,同已有展示手段相结合,完善、丰富文物遗存蕴含价值的传达。还可以联合开发、推广相应文化产品,达到文物活化利用的目的。

4 结束语

慈寿寺塔的保护与利用,是承托历史文化与城市设计的长期工作。通过城市休闲公园的建设和结合文物展示的进一步改造,扩充文物历史记忆的承载。基于文献复原的院落空间格局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可能存在谬误,需要通过进一步科学、系统的研究来证实或打破这一猜想。而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对于文物遗存的研究会更加透彻,包含文物遗存的展示空间也会进一步发展。除遗址公园展示之外的不可移动文物新型展示模式,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开发。

猜你喜欢
碑文院落寺院
八一作品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院落春秋
彝族碑文略论
宽恕
拜佛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
快乐辞典
悟道
院落·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