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交班模式联合优质护理在中耳胆脂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05-27 09:54晏巍罗瑞玲谢燕芳刘谦虚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交班胆脂瘤交接班

晏巍,罗瑞玲,谢燕芳,刘谦虚

(珠海市人民医院 暨南大学附属珠海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 珠海 519000)

中耳胆脂瘤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慢性病,是指鳞状上皮组织在中耳及乳突内不断堆积形成的囊状团块,可进行性破坏中耳结构及邻近骨质,导致听力受损,严重者可引发颅内感染、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地威胁[1]。临床上通常采取乳突根治术进行治疗,但此术式手术难度系数大,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高,因此围术期护理工作至关重要[2]。SBAR模式是一种基于证据的标准化病情交流模式,包含现状(Situation,S)、背景(Background,B)、评估(Assessment,A)、建议(Recommendation,R)等固定格式。经循证研究证实[3],将SBAR模式运用于术后患者交接班中,可提高护士对患者病情及潜在危险因素的评估、分析能力,并通过向下一班护士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使其实施相应的优质护理工作,从而有利于提高患者安全管理质量。本研究将SBAR交班模式联合优质护理用于中耳胆脂瘤患者中,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采取传统交接班模式的40例中耳胆脂瘤术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采取SBAR交班模式的40例中耳胆脂瘤术后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57岁,平均(41.25±8.63)岁;病程2~13年,平均(7.49±2.30)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6~55岁,平均(40.84±8.42)岁;病程3~11年,平均(7.13±2.0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有关中耳胆脂瘤的诊断标准[4];(2)均行乳突根治术治疗;(3)CT检查提示病变存在于上鼓室、乳突区;(4)患者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术前存在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2)合并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功能不全;(3)凝血功能障碍;(4)神经系统功能异常。

1.3 方法

1.3.1优质护理 两组均给予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术前优质护理:①术前访视:术前访视时,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谈,以快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当取得患者信任后,鼓励其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想法表达出来,护士则在倾听的过程中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揣摩,然后为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中耳胆脂瘤基础知识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具体方法等,并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护措施等,以使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同时,针对存在焦虑、紧张、恐惧情绪的患者,除给予合理的疏导外,还可向其介绍手术成功的典型案例,以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②术前准备:护士协助患者完成各项术前检查,术前1 d为患者剔除耳廓周围5 cm区域内头发,并做好口腔清洁与备皮处理;术前1 d晚上根据患者喜好播放轻松、旋律优美的纯音乐,以改善患者睡眠状况。(2)术后优质护理:①病情体征监测:术后对患者瞳孔、体温、血压、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观察是否存在眩晕、头痛、面瘫、颅内感染等发生,及时发现颅内压增高、体温升高等异常情况并予以针对性处理。②体位护理:术后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翻身时头部移动幅度不宜过大,卧床休息2~3 d无眩晕时方可下床适当活动。③术后创口护理:对创口渗血情况进行密切观察,每日定期更换1次敷料,以确保创口清洁干燥;确保所有护理操作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当创口有脓液流出时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采用深呼吸、放松按摩等方法减轻患者创口的疼痛,必要时酌情使用镇痛药物等。

1.3.2交班模式 对照组采取传统口头交接模式,包括病情、生命体征、后续治疗、输液情况、护理落实情况等。观察组应用个性化SBAR模式交接班表进行交接。实施方法:(1)由科室护士长组织科内护理组长组成中耳胆脂瘤术后患者交班表设计小组,小组成员参照SBAR标准沟通模式,并结合该疾病术后临床特点共同讨论设计出SBAR中耳胆脂瘤术后护理交班表(见表1)。由科室护理组长对科室全体护士组织开展SBAR培训,采取讲课、个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讲授SBAR交班模式在临床上的应用意义、应用现状、使用技巧等,培训时长为7d。培训结束后采取理论问卷与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科室护士进行考核,对考核结果不达标者实施强化培训,直至每位护士均能够掌握SBAR交班模式的内容并娴熟应用表格。

1.4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交接班耗费时间;(2)调查护士工作合格情况,并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满意度问卷共100分,其中评分≥70分为满意,反之为不满意。(3)观察术后两组患者有无并发症发生,并计算其并发症发生率。(4)两组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听力测试,对其听力提高情况进行比较。

表1 SBAR中耳胆脂瘤术后护理交班表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护理工作质量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护士工作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交接班耗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见表3。

表2 比较护理工作质量

2.3 听力提高情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听力提高值分别为(18.76±5.61)dB和(15.48±4.26)dB,观察组听力提高值高于对照组(t=2.945,P=0.004)。

3 讨论

中耳胆脂瘤是耳科常见病,具有发展缓慢、病程周期长等特点,若延误治疗,可对周围神经造成侵蚀性损害,从而引发严重且致命性并发症。因此,一旦被临床确诊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手术是目前中耳胆脂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主要是在将上鼓室、乳突病变彻底清除的同时,尽可能重建传音结构,以使患者听力功能恢复[5]。但手术具有一定创伤性,且术后易出现面瘫、眩晕、感染等并发症,故患者围术期配合高质量的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3.1 SBAR交班模式可增加安全性

医护人员间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是安全医疗的重要保障,而信息沟通不畅则是患者受到医疗伤害的主要根源。既往在患者术后护理交接班过程中,仅凭借护士工作经验及记忆完成交接班。但部分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临床经验、对患者病情评估能力欠缺,很大程度上无法保障护理交接班质量。而交接沟通中因护士信息传递不清、遗漏问题较多,导致接收方护士无法全面、准确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及导致病情变化的潜在因素,使病情观察及相关护理工作开展的连续性受到影响,从而将大大增加护理的风险[6-7]。实施SBAR交班模式后,护士通过按照患者术后护理交班表收集的项目顺序进行工作交接,可确保交接班更加严谨有序,避免交接问题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性[8]。在本研究中,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7.50%与对照组的35.00%相比明显较低。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在应用SBAR交班模式提高信息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对耳胆脂瘤术后患者提供优质化的护理服务,如加强病情观察,有效预测患者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针对性防护,从而能够降低感染、面瘫、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3.2 SBAR交班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质量监控的关键环节,对护理服务的推进及有效实施具有积极指导作用。既往护士只重视在技术层面对护理操作水平进行提升,而未真正意识到护理交接班时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性,以致后续服务质量受到影响。而运用SBAR交班模式后,通过加强SBAR培训,有利于提高科室护士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低年资护士病情掌握能力及沟通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9]。而SBAR标准化交班模式的内容较为翔实,包括专科监测指标、目前病情变化、风险因素、下一班需要重点关注或有待处理的问题等,护士将上述收集到的信息一一传达给接收方护士,可使得接收方护士实施的护理工作更有针对性[10-11]。在本研究中,护士工作合格率由70.00%升至92.50%,充分反映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同时,基于SBAR交班模式的优质护理,使得患者各项健康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可加快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3.3 SBAR交班模式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传统口头交接时,交班者表达不清楚或有某项疏漏,当其离开后有时接收方护士需要打电话进行求证或询问,这样既费力费时,又会影响患者护理的及时性。而采取交班SBAR模式,交班前双方均做好充分的准备,交接时交班护士依照交接表对交班内容进行叙述,重点突出,从而可缩短交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12]。

综上所述,将SBAR交班模式与优质护理联合应用于中耳胆脂瘤的治疗,可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

猜你喜欢
交班胆脂瘤交接班
中耳流脓、头痛眩晕……警惕胆脂瘤
获得性中耳胆脂瘤基础研究进展
医师信息化ISBAR交接班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SBAR 交班模式在儿科护理晨交班中的应用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护理交班表的设计与应用
如何治疗中耳胆脂瘤?
大专实习学生参加早交班的效果分析
浅谈网络交接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监护室护士交班模式研究进展
中耳胆脂瘤并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