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题材的艺术创新

2019-06-27 01:38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强项电波杂技

为庆祝上海解放7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上海多家国有文艺院团推出了一系列红色题材舞台佳作,如新编现代京剧《北平无战事》、音乐剧《国之当歌》、中篇评弹《初心》、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等。本刊这次以较大篇幅刊载了两篇专访——让记者走进一台红色舞剧和一台红色杂技剧的台前幕后,看看创作团队如何进行红色题材的艺术创新。

之所以选择舞剧和杂技剧来说事,是因为这两种“不能说话的艺术样式”很难说故事、道心理、树人物。试想一下,用舞蹈来展现谍战剧,用杂技来展示攻坚战,且要表现得惊心动魄,又不能借助语言,这是非常考验想象力和艺术功力的。然而正是那些似乎与红色题材“隔膜”的青年创作团队,却用自己的热血和热情,将红色故事展现得独具特色,充满感染力。其间的收获,是值得说一说的。

首先是如何发现和挖掘艺术形式本身的特长。如果囿于传统思维,就会对某些艺术形式的“短板”看得过重,认为讲述红色题材,一旦人物不能说话,细节不能尽显,便必然削弱艺术感染力。但是如果撒开想象的马蹄撒野驰骋,就会发现,把短板化为强项,是一件可能的事。不同的红色题材,具有不同的特质,如果将特色题材和特色强项化合一下,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那就会有惊喜出现。

于是乎我们看到,杂技的梅花桩、晃梯、绸吊等绝技,居然在“战上海”的战役中,运用得如此得体、协调,仿佛是度身定做,简直没有什么别的艺术形式更能如此凸显战士们的神勇。我们还看到,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年代,那种压抑的氛围是彼时的常态,不用有声的语言,而用无声的肢体动作,真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简练的舞美空间里,淅淅沥沥的雨声、紧张的音乐节奏,撑着黑伞行色匆匆的黑衣人,简单的几段舞蹈,就将紧张悬疑的气氛展露无遗,充分发挥了舞剧的特色。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忐忑、痛苦、纠结等,有时用语言表达,反而会显得浅薄,而舞剧具有先天的长于抒情的强项,它可以通过极具表现力的肢体语言,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视觉化,给观众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红色题材与艺术形式的化学反应,颇堪玩味。

其次是如何处理“表现英雄”的课题。对英雄不能只是仰视和膜拜,还要平视和理解。在以往的有些红色题材创作中,有些创作者机械地将党性和人性对立起来,把英雄人物塑造得“缺乏人味”,致使观众对主旋律创作有所反感。諜战剧《麻雀》编剧海飞曾指出:“如果要写红色题材的影视作品,首先必须要忘掉红色两个字。我一直都认为,先得写好故事写好人。然后,我们再往这个红色的方向上来倾斜。如同一个歌唱者,首先得有基本的唱功,能唱好歌,然后再来选择唱什么样的歌。”岂止是影视作品,其他艺术样式亦然。红色题材不能只是红色,更多的是要立体地展示人性,要让英雄人物活起来,否则就会流于说教,削弱艺术感召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杂技剧《战上海》在表现英雄人物上可圈可点,没有陷于简单化和表面化。

如何将真实历史中行走的人物不仅仅当作一个符号,而是视作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并让他们和当下的人们产生互动,这是红色题材必须回答的问题。在回答时,不但需要对内容进行考量,还需要对形式反复琢磨,在艺术创作上,如何体认形式和内容的相辅相成,如何发挥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如何抓住当下青年观众的心,这是需要艺术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但愿有更多的文艺创作者做好“红色题材的艺术创新”之答卷。

猜你喜欢
强项电波杂技
高空杂技
The Speed of Light
空中杂技师
疯狂编辑部之一目十行
加拿大侦测到来自外太空的神秘电波
强项
强项大于优势
老鼠演杂技
“强项令”董宣
电波跨越大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