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传承,《梁祝》有后人

2019-06-27 01:38木曰雨
上海采风月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辅导课梁祝陈家

木曰雨

2019年4月28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随着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最后一个音符从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家怡指间流出,堪称华语世界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度过了她在诞生地上海的六十大寿庆典。

站在舞台中央、担任小提琴独奏的正是六十年前在兰心大戏院首演《梁祝》的俞丽拿的高足陈家怡。这一晚,师生俩,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时空穿越一个甲子,当年的旋律,今时的演绎,经典就这样在她们之间师承和留传。

4月28日对陈家怡来说,是个何其幸运的日子。三年前的这天,年仅19岁的她就曾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在“上海之春”开幕式上独奏《梁祝》。也正是因为在“上海之春”上的这次成功亮相,让她有了与上交接触合作的机会,也让上交看到了她的异禀天赋,并破格将一位尚未毕业的本科生预录取为上交第二小提琴副首席。

回想起这段可贵的际遇,如今一边在上交“上班”,一边在上音继续读研的陈家怡对“上海之春”心怀感恩,她和恩师俞丽拿都曾凭借《梁祝》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她还因此得到了亚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的青睐和工作机会,“上海之春”无疑是陈家怡音乐成长道路上的一片不可多得的福地。

在这次“上海之春”闭幕演出前一周,我们独家探班了俞丽拿为陈家怡上的“一对一”《梁祝》辅导课——

异常生动的辅导课

说起俞丽拿教授,陈家怡笑称学校里其他专业的同学看到她都敬畏有加,因为“俞老师身材和形象都比较高大,尤其是发型特别强势”,因而很多同学在校园里与俞老师碰面打招呼都会显得有点畏畏缩缩。

但“令人敬畏”只是表象而已,俞丽拿的学生们都知道,俞教授在给学生上辅导课的时候,与她平时给人留下的严肃印象简直判若两人,她非常擅于活跃教学气氛。

“其实关于《梁祝》的很多桥段和故事,无数次的演奏过后,我已经烂熟于胸。”陈家怡说,“但是没有一个像俞老师这样的人在一边煽动你、激动你,一个人独自演奏的话,或许只能达到50%的预期,但俞老师在讲到相关乐段时,甚至会情不自禁地演起两小无猜的少年梁祝在花间捉迷藏的情景,感觉一下子就到了、活了!”

俞老师的这个教学特色在这次探班中,让第一次旁听她一对一辅导课的笔者也大开眼界,年近八十岁的俞教授竟然还以如此丰富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甚至情景表演来启发和感染学生!这一方面让人感叹艺术家永远年轻的艺术生命,一方面也让人感受到一位教育家对学生、对课堂的永远执着和一往情深。

真爱是卓越的必要条件

陈家怡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之前,自己一直把小提琴当做“业余爱好”,在东莞中学念高中时,业余时间一直在广州交响乐团下属的青少年交响乐团当首席,因此常常会接触到广州交响乐团的指挥和老师们。这个阶段她对音乐的热情“突飞猛进”,一逮着机会就钻进音乐厅去享受各式各样的音乐大餐。

有一次,她听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广州的一场交流演出,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当时就萌生了要去上音深造的想法。

坚持不懈的“业余爱好”使陈怡佳始终有机会与专业乐团保持亲密接触,而广泛的涉猎和吸收音乐养分,又使她有了邂逅梦想的偶然机遇。而这一些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真爱”,只有“真爱”才会坚持,而不是像千千万万琴童(其实决定权大多也在家长)只是为了升学时多一张证书而去学乐器,自然也不会在进入初中、高中学业越来越繁忙之后,一定会放弃属于“业余爱好”的音乐。当然,在课业与音乐之间,大多数家长和孩子选择前者,无可厚非,毕竟选择走音乐之路还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所以只能说,把一项“业余爱好”坚持到底的,必然源于内心的动力——真爱。

在俞丽拿教授眼里,上音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进行大量“一对一”的教学,因为只有“一对一”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生是一个特别需要强调和保护个性的群体,“而陈家怡又是一个个性特别强的孩子。”俞丽拿说。

陈家怡走上“专业道路”与那些从小就进入音乐附小、附中的孩子相比,显然算是晚的,但可贵的是她能保持对音乐爱好的热度,这种稳定性和持久性会促使她主动学习、快速成长。

而很多从音乐附小、附中过来的所谓“科班出身”的孩子则容易陷入被动学习:老师喂什么,他吃什么。有好些学生即使音乐厅就在身边,近水楼台,他一年也难得去几回,而陈家怡每学期找妈妈报销的音乐会票根的数字是惊人的。

“同样是在上音学习,有的孩子要老师催他们去听音乐会,有的则自觉自动。没有课堂外的这些刺激,很多东西单靠老師讲,很难真正领悟。”俞丽拿认为陈家怡进步速度超越他人的原因之一就是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因为热爱而产生的学习的主动性,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也正因为这样,陈家怡进入上音的时候,技术基础是她的弱项,但她擅于博采众长,听过很多名家的演奏,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再加上勤奋苦练,很快就跑到前面去了。

保护演奏个性

鼓励独立思考

俞丽拿说,自己作为陈家怡的老师,只能发掘、肯定、强化她的优点,不能埋没她的优点:“陈家怡上课的时候跟其他学生不太一样,她拉个什么东西,我只要觉得听得过去的,我就基本不会否定她,不会说你非要照我的来。这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护她的个性。”

等到俞丽拿觉得必须给陈家怡指出问题时,陈家怡有时候也会与老师争论,她会说出她觉得那样拉的理由,然后俞丽拿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甚至用示范演奏来说服她,两个人会形成探讨的局面。

“有时候她表面同意我的观点,但回去还会研究,最终她可能采纳了我的意见,我们达成了统一;也有可能,她仍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对陈家怡的教学中,俞丽拿为她保留了比较大的独立思考和探索空间。

俞丽拿觉得,学音乐很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独立思考精神,特别是搞演奏的人,如果我教出来的学生,每个人拉出来的《梁祝》都一模一样,那还有什么意思?“我甚至允许学生拉同一个作品时可以在指法和弓法上每个人都不一样,”俞丽拿自信地说,“我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不一样,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我就失败了!”

说到这里,陈家怡俏皮地用上海话对俞丽拿说了句:“谢谢侬!”师生二人相视而笑。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俞丽拿从中看到了大赛对陈家怡的巨大的激励作用。由于赛制比较特别,每轮比赛的间隔时间比一般比赛略长,俞丽拿惊奇地发现陈家怡具有“每轮都在进步”的比赛型体质,她的成长速度居然可以在上一轮比赛和下一轮比赛之间显现出来,这是比较罕见的。

“我会支持学生们参加比赛,但他们要参加什么比赛,都由他们自己定。同样在几个月时间里,如果你没目标,可能就前进了50步;但如果有了目标,就可能前进100步,甚至200步!”俞丽拿说。

独奏《梁祝》的

不同际遇和压力

回忆60年前《梁祝》首演,俞丽拿說,我们那时候上台,和现在完全两样。现在一讲《梁祝》,观众一定是喜欢的。那时候谁都不知道《梁祝》会不会被观众接受,更不知道是否会受欢迎。兰心大戏院一整台节目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新作品,《梁祝》只是其中的一首而已。

“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它拉拉好,希望下面有人鼓掌。”俞丽拿说,“《梁祝》首演的时候我只有18岁半,是个籍籍无名的大二学生。”

而陈家怡在2016年“上海之春”开幕音乐会上第一次独奏《梁祝》时虽然年龄差不多,但已经是金钟奖得主,俞丽拿开玩笑说:“她比我狠啊!”

当然,陈家怡所面对的是已经流传了近60年、被公认为经典的《梁祝》,所以她承受的压力,可能并不比当年的首演小。从2015年底接到通知,陈家怡前后准备了大概5个月的时间,整个寒假都在看俞老师讲解《梁祝》的碟片,俞老师几乎是一字一句、从头至尾地把《梁祝》给解剖透了,怎么演奏,为什么要这么演奏,背后的故事、情绪……

就这样跟着碟片练了一个寒假,开学时陈家怡感觉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于是从3月初开学,到4月28日正式上台演出,几乎每一节课都在练《梁祝》。关于演出那天的感受,陈家怡只说了一句,俞老师在台下,我觉得安心。

与网上照片里胖嘟嘟的可爱形象相比,眼前的陈家怡显得结实、干练,她说健身已经成为她的生活习惯,最近瘦了30斤。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可以看到她在健身房里俯卧撑、仰卧起坐、倒立的自拍。俞丽拿在一边打趣道,你只看到她瘦了,没看到我也瘦了吗?她在练琴中已经磨练出魔鬼般的自律性格,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猜你喜欢
辅导课梁祝陈家
欢迎来到铂金不定期在线辅导课
周总理和《梁祝》
我喜欢的季节2
浅谈乡级初中班主任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课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职场丑人”浮沉记
对辅导课的亲身观察能改变家长的看法
浅谈青年教员如何上好“电子技术基础”辅导课
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里的天籁之音